莱比锡之旅张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正版教材课本音乐名作9787549524280

莱比锡之旅张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正版教材课本音乐名作978754952428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米歇尔·莫拉,张雪 著
图书标签:
  • 音乐教材
  • 音乐名作
  • 莱比锡
  • 张雪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高等教育
  • 艺术类
  • 音乐史
  • 音乐欣赏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佳期如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24280
商品编码:29684837133
页数:155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书名:  莱比锡之旅
丛书名:  巴赫《平均律键盘曲集》发掘与探索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号: 9787549524280
出版年份:  2012年10月1日
版次:  第1版
总页数:  155页
开本:  1/32
图书定价:  32元
实际重量:   340g
新旧程度: 正版全新

 














编辑《莱比锡之旅:巴赫发掘与探索》由钢琴家朱晓玫作序,朱晓玫是位录制巴赫《平均律键盘曲集》的华裔钢琴家,她在国外的音乐会场场爆满,她所演奏的《哥德堡变奏曲》、《海顿奏鸣曲》等在业内都获得了极高的评价,朱晓玫在序言中称此书在中国的出版,圆了她向中国读者介绍巴赫的梦。另有巴黎国立高等音乐学院教授马塞尔?毕奇谱例分析,随书附赠巴赫《平均律键盘曲集》谱例别册。无需任何乐理基础,深入了解巴赫的音乐。《莱比锡之旅:巴赫发掘与探索》避免了所有看起来比较复杂的术语,以小说的形式,循序渐进地通过两个音乐爱好者之口,道出了巴赫《平均律键盘曲集》的结构之美,让没有乐理基础的读者也能够了解巴赫谱曲手法之精要。 作者简介作者:(法国)米歇尔?莫拉 译者:张雪 米歇尔?莫拉(Michel Mollard),1964年出生,毕业于法国国立高等综合理工大学(E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Polytechnique),目前担任一个金融集团主管,兼任“欧洲音乐技术学院”(ITEMM)主席。



目录前言 001 第1章金十字之家 005 第2章前往莱比锡 014 第3章关于平均律 020 第4章菩提树旁之地029 第5章萨姆尔·安东·克莱伯斯 034 第6章和声和对位 039 第7章二声部,主题和对题 054 第9章从二声部到三声部 061 第10章四声部和密接和应 067 第11章两个对题 072 第12章三个对题出现的地方 080 第13章原型、倒影和时值加倍 085 第14章原型、倒影和时值加倍(续篇) 093 第15章时值缩短 098 第16章两个主题 103 第17章三个主题 108 第18章三个主题? 114 第19章到达 120 第20章到达(续篇) 125 第21章告别莱比锡 131 第22章回程路上 135 第23章破产 140 第24章跋(尾声) 144 所涉主要音乐概念索引 147 参考书目 152 译后记 153



《莱比锡之旅:巴赫<平均律键盘曲集>发掘与探索》是写给音乐爱好者的,有那么,聆听一部作品时,他们会问自己一个问题:这是如何谱写的?作者避免了所有看起来比较复杂的术语,循序渐进地通过两个音乐爱好者之口,道出了巴赫《平均律键盘曲集》的结构之美,让没有乐理基础的读者也能够了解巴赫谱曲手法之精要。音乐终究无法用文字呈现,读者却可以借助这样的文字接近巴赫,理解他的创作,并更好地倾听。这是本以清晰易懂的方式给音乐爱好者讲述《平均律键盘曲集》的书。它牵着爱乐者的手,巧妙地讲述一个复杂的主题,作者有意为之,让它止步于作品神秘性的门前。这是一本必须花时间阅读的书,掩卷之际,读者在了解了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在《平均律键盘曲集》中所使用的谱曲手法的精要之后,自会受益良多。序言一首三声部赋格曲朱晓玫第四组曲事情得从2000年6月的说起,地点在巴黎美术街的一个小餐馆。马塞尔?毕奇对我说起过,有几个酷爱音乐的人,跟他在一起分析巴赫的和声。他说:“他们毕业于法国名校,行业不同但都事业有成,有的搞研究,有的做金融,也有的在工业界,而且都喜欢把时间花在音乐上”。那天晚上,他带来其中的一个人,说很想要我和他认识。我觉得这群业余音乐爱好者真怪,竟以的态度搞音乐。真不知道这顿晚餐会是怎样的局面。米歇尔?莫拉高个子,年纪轻轻,坐在我对面,说得少,听得多,跟这天晚上的我恰成对比:我话很多,什么都谈,一反常态地直接了当。我们的话题很快就转到了巴赫。尽可能让多一些的人听懂巴赫,正是我此生所愿。谈笑间,我还说巴赫是音乐家里像佛教徒的一个!聊到《哥德堡变奏曲》,他们爱乐小组正在深入研究这首曲子,也是我钟爱的作品。接着我们谈到了巴赫《组曲》,我刚录完这套作品。带点挑战的意味,我问米歇尔?莫拉喜欢六首中的哪一曲,寻思着他会像多数人那样告诉我,,第二或者第六。“第四”,他回答我,随后就开始跟我大谈这首他所倾心的阿列曼德多么地美。我一怔,不说话了,因为我也看法相同。猛然间,我觉得彼此间的感觉相通。生活中常是这样,相遇原只在不经意间,随后却发现触到了本质。电话铃响围绕《第四组曲》的这次晚餐,开始了我与米歇尔?莫拉十年的友谊,还有那些不同寻常的共同经历。我们有各自的梦。我渴望录制《平均律键盘曲集》,但很怀疑能否有实现的。他呢,虽未明说,却矢志在演奏者和业余爱好者之间当座“桥梁”,我几乎确信他已着手写有关巴赫的文字。其实这是同一个梦,就是让尽可能多的人能懂得巴赫的音乐。马塞尔?毕奇在这方面尽力帮我们。自他退休,跟以往相比,他更是只为音乐而活,也只活在音乐之中。他以一种令人惊叹的智慧方式工作,令周围的人都自愧不如。他还为我做成了一件事,手抄一套平均律乐谱。这本手书乐谱把每个声部抄成分谱,呈现出巴赫作品的全部精妙处,堪称神奇。关于《平均律键盘曲集》,他跟米歇尔讨论个没完。由于米歇尔很少在家,为了找到他,他甚至不顾所有朋友都遵守的禁约,周日上午还把电话打到他家里。还有一次,他竟急着把电话打到米歇尔办公室。米歇尔还以为他出事儿了,但根本不是。电话那头是一个比往常更显年轻的声音,马塞尔?毕奇告诉他,数了又数之后的结果是,册首赋格中,主题进入的次数可能有二十六次甚至更多,而不是人们习惯上认为的二十四次!莱比锡之旅2009年底,一次循着巴赫在莱比锡生活踪迹的旅行,让我发现,米歇尔竟然对他从未涉足的那个城市了如指掌。他能直接把你从圣托马斯教堂带到阿拉比卡咖啡馆,也就是本书中两个主人公皮埃尔和路易常去的一家咖啡馆。他还能陪你参观传说中巴赫到过的所有地方,据说这个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天才之一跟这些地方有关。象阿恩施塔特附近一个小小的教堂,巴赫曾在此举行过婚礼,或者到奥德鲁夫,巴赫父母双亡之后,从十岁到十五岁住在该城哥哥家中。有的地方看起来那么惨淡、阴沉,让人不由寻思,如此一个旷世奇才究竟是怎样成长起来的。如今,《莱比锡之旅》亦已成书。我认为,这是本以清晰易懂的方式给音乐爱好者讲述《平均律键盘曲集》的书。它牵着爱乐者的手,巧妙地讲述一个复杂的主题,像《西游记》那样,以给孩子说书的方式阐述深奥的佛理。《莱比锡之旅》是一本含蓄的书,作者有意为之,让它止步于作品神秘性的门前。“作品的深意在作品本身”,书中人物路易说。但这本书也让人更好地理解,从而更好地去爱。正如路易后来又说:“人生必须学会爱”。还有什么比爱巴赫的音乐更美好的呢?这是一本必须花时间阅读的书,掩卷之际,读者在了解了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在《平均律键盘曲集》中所使用的谱曲手法的精要之后,自会受益良多。自从我们相遇在美术街那个小馆,一起谈论《第四组曲》,十载过去了。米歇尔?莫拉写出了这本关于《平均律键盘曲集》的书,圆了他的梦。我呢,录制了《平均律键盘曲集》,成了个——但不会是后一个——录制此曲的华裔钢琴家。一生致力于巴赫音乐的马塞尔?毕奇在此成全了我们,这也是他的愿望。三个梦,以一首三声部赋格的方式,获得了圆满。不,我还有一个梦:将本书呈现在中国读者面前。本书是写给音乐爱好者的,有那么,聆听一部作品时,他们会问自己一个问题:这是如何谱写的?聆听一部音乐作品的途径有多种:可以用心去体会作品,心这个字眼虽简单却涵义甚广;也可以通过分析去理解作品。我坚信,用心去体会作品的方法,是终可行之途,但它可以借助某种方法,使人进一步理解一部作品是如何谱写成的。我正是在此意义上邀请读者跟我一起探险。事实上,这种探险并非始于,而是十多年前就已开始。那时,我的朋友让?伊夫?奥里特罗说服我陪他去马塞尔?毕奇家,并请求跟随他一起学习。我们的做法有点不合常情。虽然酷爱音乐但仅是普通的业余爱好者,我们竟要敲门去找这么一个人,他撰写的和声学与对位学的若干专著,是众多音乐家的教科书。马塞尔-毕奇以其无比慷慨,接受了我们的请求,而且日积月累,彼此间产生了深厚的友谊。他的身边形成了一个音乐家小圈子,有业余爱好者,也有人士,他们养成了经常聚会的习惯,一起演奏和研究伟大的音乐作品,从库普兰到拉威尔,从拉摩到德彪西,从贝多芬到福雷,巴赫位居其中。巴赫,他的《哥德堡变奏曲》、《b小调弥撒曲》、康塔塔、圣咏曲,当然包括《平均律键盘曲集》。此外,我的朋友朱晓玫女士不久前录制了《平均律键盘曲集》。之前,我和她曾反复探讨,也让我因此每日沉浸在这部作品里。我们的话题总是围绕着她的毕生愿望:让尽可能多的人能懂得巴赫的音乐。于是有,我产生了写点跟以往不同的文字的冲动,阅读对象是那些非人士,因为他们向往进入更深入的音乐聆听境界。很自然,我想到了写一本关于《平均律键盘曲集》的书,因为这部作品相当于西方音乐的基石之作,也因为我坚信当一个人学会了更好地聆听这部作品,他就学会了更好地倾听和热爱全部的音乐作品,因为这部作品是如此地精炼、丰富和奥妙无穷。马塞尔-毕奇同意由他负责音乐分析,而让我来执笔。我希望他知道,十年来,特别是近几个月来围绕着《平均律键盘曲集》的讨论跟他一起度过的时光,对我来说,过去是,现在仍是极为幸运的体验,对此我永远感激不尽。在本书中,我力求简洁处理。本书的读者并不需要读谱的专门知识,为此我删除了所有看起来比较复杂的术语,特别是赋格中所涉及的“答题”,因为这个术语只表示略带变化的主题。撰写此书时,我心中想的是,有这么一个读者,每天晚上花点时间来阅读数节,并深入聆听这些文字所涉及的乐段。《平均律键盘曲集》的每一册都由二十四首前奏曲和二十四首赋格曲成对地组成。我选择了直接切入的方法,即只谈赋格。前奏曲是引导赋格曲的抒情名曲,相比之下赋格曲不如前奏曲那样容易被人喜爱,也不那么常被人提及。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整部作品的艺术却体现在赋格曲中。随后,我寻找切入点来完成这项工作,书中人物便渐渐生成,像路易?卡尔多纳、皮埃尔?德?马雷泽、萨姆尔?安东?克莱伯斯,以及出版商让?勒克莱尔(只有该人物在历史上真正存在过)……米歇尔?莫拉巴黎、拉罗克?当泰龙、内瓦什(2009-2010) 后记《莱比锡之旅》的中译本基本成型了。在此,我们要深深感谢为该书中译本贡献心力的朋友们。远在美国的郭建英先生,自译者动笔,便不断给以鼓励,那些跨越大洋的讨论,帮助译者厘清许多乐理上的专名。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张丽达女士在译名推敲上贡献了重要意见。正在巴黎高等音乐师范学校攻读作曲学位的李萌能先生在百忙中抽空细读了全部译稿,这是该书中文译稿次经有大陆教育背景的人士阅读,也算是对译稿的一次小小考验。李先生曾研读马塞尔·毕奇先生的著作,对书中的讲述方法亦不陌生。他的认可令我们安心。赵清源先生有前十二章的初译。为求行文风格的一致,由张雪作了统一修订。朱晓玫女士请尉任之先生校读了译稿,并提供了宝贵的意见。书后译名索引为尉先生所编,个别译名考虑到大陆行之有年的通译,我们略作修订,以照顾大陆读者。页下注系尉先生所加,由译者根据多种音乐辞书及资料作了一些校订和修改。后要特别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刘瑞琳先生。她慨然应允出版这部市场前景不明的书。广西师大出版社的同仁在当下追逐市场效益的大潮中,依然守护着精神文化的家园,对此我们深感敬佩。译事之难,不亲力亲为者不知其中甘苦。我们以为,一部好的译稿,译者必存两敬之心,敬畏与敬业。敬畏者,则是对原著之内容喜爱与尊重,生怕下笔疏忽,埋没了著者的苦心。事涉译名废立有临渊之感。敬业,则是下笔择词组句,需反复推敲。译书亦是一门手艺,译者必如工匠般敬业。本书译者虽尽心尽力,遇有疑难之处,也与原作者反复讨论,但仍不敢说是一译本,至多力求文字通顺可读,基本意思表达明确,对原著领会无大的错处。究竟是否有益于读者,仍待教于大方之家。张雪2011年4月于巴黎 文摘第二十二章 回程路上马车离开莱比锡城已经一个多小时了,两个朋友还没有说一句话。路易冒险打破了沉默:“我们再也不会像从前那样听音乐了。”皮埃尔看起来还浸在他的沉默中。“你在克莱伯斯身边的这些日子里,有哪些收获呢?”他终于开口问。路易并不急于回答:“首先我们对赋格本身学到了不少东西,它有一个主题,有时两个,有时三个……”“一个对题或多个……”“有时是固定对题,有时是自由对题……”“对题跟主题相像,两者都经常变形……”“增时或减时……”“表现方式为原型或倒影……”“我们学到了什么叫转位对位、复对位、三重对位……”“还有呈示、小组进入、过渡乐段、紧缩。可这些,都是技术。除此之外呢?”“我常常感到,连克莱伯斯也颇觉疑惑。”路易说。“是啊,那么多的问题,都没有简单的答案。”“在整部《平均律键盘曲集》中,没有两首相同的赋格。如果说对位是一种严谨的艺术,赋格的形式却多变。”路易接着说:“我可是被赋格的布局和它们严密的数学结构深深吸引住了。”“你知道,我们只用到初等数学概念,中间只有几个数字游戏。比如说,你有没有注意到,我们和克莱伯斯一起研究了十四首赋格?”“那又怎样呢?”“在字母表中找到每个字母的位置,B=2,A=1,C=3,H=8,把它们加起来2+1+3+8,等于多少?”“14。”“有些人会给它附加意义。可我看,本质问题不在这里。当然这种音乐在数学构造上很,我们也知道,大的创造自由只能在限定的框架内施展。但我认为,把它只是当作一种形式上的无懈可击,认为一种规范已经建立,都被说尽,这是不对的。正相反:这种音乐在形式上是如此地,以至于让人忘掉它的结构,而只专注于音乐理念之美。”“你不会认为,正是由于音乐自身形式的,它趋于某种纯音乐的形式吗?”“不。当然,它并不强加什么:我会把这种音乐称为开放性的,因为它并不把我们的想法局限于特定的东西上。可同时,它又是那么具体,用一种高贵的音乐语言向我们讲述生活的奥秘。这种高贵永远仰望高空,并引领我们前行。”“对你来说,那不就等于一种宗教音乐了吗?”“对某些人来说,它会是一种宗教音乐。不管怎么说,这是一种调和理性和灵性的音乐。它的结构的到底是来自上帝,或者相反,这种将会把某些人带到上帝面前?对我来说,这个问题是开放的。”“还有,这种音乐使你不得不深入聆听,要你去尊重别人,”路易接下去讲。“这些在同一时刻表达不同理念的声部,它们令人动容。一个主题,时而两个,时而三个。对题也一样,一而二,而三。从这中,在这些音乐表述的相遇中,从这些情感的交融里,产生的不是嘈杂,而是和谐。克莱伯斯问过我们,如果是几个人同时说话,会是怎样的情景?这确实是一种‘均衡’之作,你不能够让我忘掉这个意象!”“我同意你的说法。我还得补充说,各个声部中到底哪个应该是主导声部,这也并不总是很容易分辨。当然,开始时,主题进入声部都是占主导地位的,因为它独自存在,但它又悄无声息地让位给别的声部,而只偶尔再重现其主导性。这点上我完全同意你的说法:每个声部必须互相倾听和尊重才能达到如此和谐。”“可真的没有一个声部比别的份量更重些吗?”“低音声部?因为它支撑全部的和声,就像地基支撑房屋一样?”“有时是这样的,但并不总如此。不管怎么说,这个比方很恰当,正因为它通常是不引人注意的声部。”“那么,如果我们只需记住一点,我们会在哪点上达成共识呢?”皮埃尔问。路易认真想了会儿才答道:“因为《平均律键盘曲集》首先是一种充满诗意的体裁,是伟大的音乐作品之一,我们需要新的聆听方式,依照它的本来面目去听,用克莱伯斯教给我们的方法,以爱去听。”“我同意,”皮埃尔说,“但这并没有回答我们在内心深处的问题:这部作品的真正意义何在?它意味着什么?”“我想,它的意味不易捕捉,或者我们难以表述?”“作品表达一种意味吗?”“是的。作品的意义在作品本身。克莱伯斯教我们怎么去更好地倾听,但他把我们撂在那个无穷神秘的门口,这是关键。都要靠我们自己去发掘!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对那不能言说的,好保持沉默。”“他教给我们的,是如何去爱《平均律键盘曲集》。爱和知识,对我来说,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彼此接近。”“你说得有道理。活着,就是要学会爱。”  
音乐的殿堂:跨越时空的旋律之旅 导言:追寻音乐的灵魂,感受文化的脉动 音乐,作为人类共通的语言,承载着历史的重量、情感的深度和民族的灵魂。它穿越时空,连接着古老的智慧与现代的思索。本书旨在带领读者进行一场深刻而丰富的音乐探索之旅,从古典音乐的宏伟叙事到现代音乐的多元表达,全面剖析音乐艺术的本质、发展脉络及其在人类文明中的核心地位。我们不局限于某一特定地域或某一特定时期的作品,而是力求展现音乐作为一个有机生命体,如何在新旧交替中展现其不朽的魅力。 第一部分:古典主义的基石——西方音乐的结构与美学 本部分聚焦于西方音乐史上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巴洛克、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这些时期奠定了西方音乐的规范和美学标准。我们将深入探讨复调音乐的精妙结构,分析赋格曲和协奏曲的形式演变,追溯奏鸣曲式的诞生与完善。 巴洛克的回响:对位法的魔力 巴洛克音乐以其严谨的结构、丰富的装饰和强烈的情感张力著称。我们将详细解析巴赫(J.S. Bach)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如何成为音乐理论的里程碑,探讨亨德尔(G.F. Handel)的清唱剧如何在戏剧性和宗教精神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重点分析“巴赫式”的对位技巧,理解和声的色彩变化如何服务于宏大的音乐叙事。这不是简单的作品罗列,而是对作曲家创作心智的还原,理解他们如何在既定的规则下,创造出无限的自由。 古典乐派的典范:形式的纯粹与和谐 古典主义时期是音乐形式高度成熟的阶段。海顿(Joseph Haydn)被称为“交响曲之父”,他的作品展现了清晰的逻辑和优雅的比例感。莫扎特(W.A. Mozart)则以其天赋般的旋律敏感度和歌剧中的人性洞察力,将古典精神推向了顶峰。我们不仅会分析其钢琴奏鸣曲的清晰结构,更会剖析其歌剧(如《费加罗的婚礼》)中如何通过音乐语汇刻画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物心理。对奏鸣曲式(快板乐章结构)的深入解读,将是理解古典音乐逻辑的关键。 浪漫主义的激情:个体情感的喷薄 从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对古典结构的突破开始,浪漫主义的火焰被点燃。这一时期的音乐强调个体的内心体验、对自然的崇拜以及对民族精神的探索。肖邦(Frédéric Chopin)的夜曲如何将钢琴的抒情性发挥到极致?舒曼(Robert Schumann)的艺术歌曲如何将诗歌与旋律完美融合?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在继承古典传统的同时,如何注入深沉的内省?本部分将着重探讨标题音乐的兴起,以及管弦乐队编制的扩大如何使得音乐色彩更加丰富和具有表现力。 第二部分:二十世纪的革新与探索——挑战传统的边界 二十世纪是音乐史上最具变革性的时期,作曲家们对调性系统发起了根本性的挑战,音乐的听觉体验被彻底重塑。 印象派的色彩与模糊 德彪西(Claude Debussy)和拉威尔(Maurice Ravel)引入了印象主义的审美趣味,他们关注的是瞬间的光影、氛围和色彩,而非严格的叙事。我们将探讨他们如何运用全音阶、五声音阶和复杂的和弦色彩来营造“朦胧”的听觉效果,以及这种审美如何受到同时期法国绘画艺术的影响。 无调性与十二音技法 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领导的第二维也纳乐派,通过放弃传统的大小调体系,开创了无调性音乐的新纪元。随后发展的十二音技法(Serialism),提供了一种新的组织音乐材料的严格方法。本节将详细解析十二音体系的原理,探讨这种看似冰冷的数学结构如何依然能传达出深刻的焦虑与张力。这不是对难懂音乐的简单介绍,而是对人类理性在艺术领域尝试控制混沌状态的深入研究。 新古典主义与民族乐派的回归 与激进的实验相对,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的新古典主义则是在继承巴赫和莫扎特形式的基础上进行现代化的重构。同时,西欧以外的民族音乐元素大量涌入,例如巴托克(Béla Bartók)对匈牙利民间音乐的田野调查,展现了音乐根源的力量。我们将对比分析这些不同流派如何应对“如何创造新的,同时不失根基”的时代难题。 第三部分:全球化的旋律——跨越地域的音乐对话 音乐的疆界早已超越了欧洲中心主义的范畴。本部分将目光投向世界各地,探讨非西方音乐传统对当代音乐创作的影响,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体系的独特性。 东方音乐的意境与哲思 以中国传统音乐为例,我们将解析其五声音阶体系的特点,探讨“气韵生动”在音乐表达中的体现,以及古琴、二胡等传统乐器的独特音色和演奏哲学。我们将对比西方基于“音高”和“节奏”的严谨结构,与东方更注重“意境”和“留白”的音乐思维。 爵士乐的即兴精神与蓝调的灵魂 爵士乐作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音乐形式之一,其核心在于即兴创作和独特的节奏感(摇摆感)。我们将追溯其起源于非洲节奏和欧洲和声的结合,分析布鲁斯(Blues)如何成为其情感内核,并探讨从路易斯·阿姆斯特朗到查理·帕克等大师如何将个体自由的表达提升到艺术的最高殿堂。 当代音乐的电子脉动与混合体 进入后现代,音乐的定义变得更加开放。电子音乐、实验音乐以及多种流派的融合(如世界音乐 World Music)构成了当代音乐景观。我们将探讨合成器、采样技术如何改变了声音的生产方式,以及音乐家如何利用技术手段探索听觉体验的极限。 结语:聆听的艺术与生活的交响 音乐艺术的价值不仅在于其作品本身,更在于聆听者的参与。学会欣赏复杂的音乐结构,感受细微的情感变化,是提升生活品质的重要途径。本书最终希望培养的,是一种更加主动、深入的聆听习惯,使读者能够将音乐体验内化为个人理解世界、表达情感的工具。音乐无处不在,它是一部无字的史诗,等待着每一个愿意驻足聆听的心灵去解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设计,虽然偏向传统,但细节之处却透露着对读者的关怀。纸张的质地非常好,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而且字体的选择也十分考究,行距和字距都拿捏得恰到好处,使得长篇的文字阅读体验非常舒适流畅。我个人比较注重学习资料的实用性,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它的章节划分逻辑性极强,每一章的末尾通常都会有一个精炼的总结,帮助读者巩固本章的重点知识。更棒的是,书中配有大量的乐谱片段插图,这些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作者用来直观解释复杂理论的关键工具。比如,当讲到勋伯格的十二音体系时,那张清晰的音高集合图,比任何口头描述都来得直观有力,瞬间解开了我多年的疑惑。它不仅是一本可以“读”的书,更是一本可以“用”的工具书,是我案头常备的参考资料,随时翻阅都能获得新的启发,这对于正在学习音乐理论的同仁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福音。

评分

我这次购入这本教材,主要是想系统性地梳理一下自己多年来碎片化的音乐知识,希望能找到一个权威且深入的参考。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非常扎实和严谨的学术态度。它并没有一味地去追求“通俗易懂”而牺牲了内容的深度,相反,它在保持学术高度的同时,努力用更具启发性的方式来阐释观点。例如,在讨论印象派音乐时,它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德彪西和拉威尔音色的描绘上,而是深入探究了当时科学进步(如对声学和乐器制作的改进)以及社会思潮(如哲学上的非决定论)如何共同作用于音乐的变革。书中引用的史料和文献注释非常详尽,这对于希望进行更深层次研究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音乐“语境”的强调,作者认为,脱离了当时的社会、政治和技术背景去欣赏音乐,就像是失去了地图的旅者。这种将艺术置于大历史背景下的分析方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层次感和厚重感,让人佩服作者深厚的学养和全局观。

评分

从一个纯粹爱好者的角度出发,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能“激活”你对音乐的热情,让聆听不再是被动的享受,而变成一种主动的探索。我过去听瓦格纳的歌剧,常常因为篇幅过长而感到力不从心,但读完书中对“主导动机”理论的系统阐述后,再回过头去听《尼伯龙根的指环》,顿时感觉豁然开朗。那些看似重复的旋律片段,原来都是作曲家精心编织的情感线索,它们在乐队中穿梭、发展、冲突与融合,构成了一部复杂的内心戏剧。作者的笔触充满了激情,他不仅仅是在介绍历史,更像是在向读者介绍他生命中那些触动灵魂的伟大瞬间。这种感染力是很多教科书所缺乏的。这本书没有将古典音乐塑造成高高在上的艺术殿堂,而是将其还原为人间智慧与情感的结晶,让我们这些普通听众也能自信地走进去,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共鸣。它让我重新燃起了对音乐世界深入挖掘的兴趣,也让我对未来学习音乐的道路充满了期待和方向感。

评分

这本厚厚的书,拿在手里就觉得分量十足,光是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沉稳的气息,那种老派的装帧风格,让人不禁联想到那些被时间洗礼过的经典之作。我本来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开的,毕竟现在市面上关于音乐史的资料汗牛充栋,很容易让人望而却步。然而,这本书的开篇,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勾勒出了西方音乐从蒙昧走向辉煌的宏大图景,仿佛一幅徐徐展开的油画,色彩浓郁,层次分明。作者显然对德奥音乐体系有着深入骨髓的理解,他不是简单地罗列作曲家的生平和作品编号,而是致力于挖掘每一个音符背后所承载的时代精神与个人挣扎。读到巴赫的赋格时,我几乎能“听”到那精妙的对位结构在脑海中搭建起一座座音乐的迷宫,那种数学般精确的美感,与人类情感的复杂性交织在一起,让人赞叹不已。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让即便是对古典音乐了解不深的读者,也能跨越晦涩的专业术语,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所在。尤其是对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浪潮的解读,分析得入木三分,让人深刻理解了贝多芬的“英雄”情结是如何一步步催生出瓦格纳的宏大叙事。

评分

说实话,我是一个对音乐理论非常头疼的人,那些复杂的和声进行和曲式分析,总是让我昏昏欲睡。但是,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简直像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文学小说,这一点让我非常惊喜。作者似乎深谙“润物细无声”的道理,他把那些枯燥的乐理知识巧妙地融入到作曲家们的生活片段和创作背景之中。比如,书中描述莫扎特在萨尔茨堡的困境时,那种被束缚的才华与宫廷体制的格格不入,一下子就让《费加罗的婚礼》中那些充满反抗精神的咏叹调变得鲜活起来,我瞬间明白了为何他的音乐总是带着一种既华丽又哀伤的复杂情感。更值得称道的是,书中对不同流派之间的演变和冲突有着非常清晰的梳理,你能清晰地看到古典主义的规范是如何被浪漫主义的激情所打破,以及现代主义又是如何对既有的一切进行颠覆和重构。这种脉络清晰的梳理,极大地帮助我构建了一个立体的音乐历史坐标系,不再是零散的知识点堆砌,而是一个有机生长的生命体。阅读过程中,我忍不住多次停下来,去重听那些书中重点分析的作品,每一次重听,都有了全新的感悟,仿佛作者的文字为我的耳朵开了一扇新的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