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融3:为爱尔兰笛子、手风琴、巴郎鼓、中国笙、筝、打击乐、13件弦乐器及 |
| 丛书名: | 中国现代室内乐作品系列 |
| 作者/主编: | 贾达群 |
| 出版社: |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806923092 |
| 出版年份: | 2007年7月 |
| 版次: | 第1 版 |
| 总页数: | 55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34 元 |
| 实际重量: | 281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贾达群,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艺术硕士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部主任。其作品在国内外经常被演出并获得广泛好评,《弦乐四重奏》(1988)在日本东京“第十二届IRINO室内乐作曲比赛”中荣获大奖;《蜀韵》(1995)被评为“20世纪华人经典”;《回旋曲》(1984)、《龙凤图腾》(1985)、《两乐章交响曲》(1986)、《巴蜀随想》(1996)等在作曲比赛中获奖。主要创作有交响曲、协奏曲、各种编制的室内乐数十部以及有关音乐分析和结构理论研究的论文数篇。
我最近在寻找一些关于跨文化音乐融合的深度探讨,而这本书的标题——“融3为爱尔兰笛子手风琴巴郎鼓中国笙筝打击乐13件弦乐器”——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它所暗示的音乐图景是何等的宏大和新颖!想象一下,那些爱尔兰悠扬的笛声,在中国的笙和筝的背景下会产生何种奇妙的化学反应,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课题。这本书的作者贾达群,以及出版方上海音乐学院的背景,更增添了其权威性和学术性。我期待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乐器介绍或曲目汇编,而是能深入剖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演奏技巧如何相互借鉴、如何碰撞出新的艺术火花。这种跨界融合的思考,是当下音乐界非常需要的活力源泉。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那种融合了古典与现代的艺术气息,让人一拿到手就忍不住想要细细品味。我特别喜欢那种色彩的搭配,既有东方韵味的沉稳,又不失西方乐器那种灵动的光泽。翻开内页,纸张的质感也相当出色,印刷清晰,每一个音符、每一个图例都仿佛跃然纸上,看得出出版方在制作上的用心。更别提那精美的装帧,即便是放在书架上,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虽然我还没有深入研究里面的具体内容,但仅仅是这份对外在形式的极致追求,就已经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相信它在知识的呈现方式上,也一定不会让我失望。那种对细节的关注,往往预示着对专业领域的深度和广度。
评分说实话,我最看重的是这种音乐典籍所承载的历史厚重感。当我看到“上海音乐学院”这个名字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百年学府深厚的学术底蕴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我猜测这本书的编撰过程必然是历经数年、汇集了众多专家的心血。它不只是记录了某种音乐现象,更像是为后来的音乐研究者搭建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石。我希望它能够提供详实的史料考证,清晰地梳理出这些看似不相关的乐器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交织、影响彼此的。阅读这样的书籍,本身就是一次与学术大师进行精神对话的过程,那种扎实可靠的感觉是其他快餐式读物无法比拟的。
评分从一个乐器爱好者的角度来看,光是这“13件弦乐器”的组合描述,就已经足够让人兴奋了。我个人对不同乐器的发声原理和音色特点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我非常好奇,在这本书中,作者是如何处理和比较这些来自截然不同音乐体系的乐器的音域、音色特点以及演奏技法的差异的。是不是有详细的声学分析图表?是不是有针对性地展示了某个特定乐器在融入新语境时所作出的“妥协”或“创新”?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足够详尽的实操指导,哪怕只是理论上的分析,也能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乐器的美妙之处,甚至可能启发我尝试新的演奏组合。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编号“9787806923092”和ISBN体系本身就代表着它在国家出版体系中的正规性和可追溯性。对于我这种习惯于系统化收集和研究音乐文献的人来说,拥有一个清晰的出版信息至关重要。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是一本昙花一现的热门读物,而更像是一份留给后世的音乐档案。我期待它能提供一种结构化的学习路径,引导读者从宏观的文化背景逐步深入到微观的乐器细节,最终达到对这种复杂音乐融合现象的全面认知。这种结构严谨、信息密度高的著作,是图书馆和专业人士案头不可或缺的参考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