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音乐剧重唱教程(二) |
| 丛书名: | 21世纪音乐教育丛书 |
| 作者/主编: | 赵梅, 谭洁, 袁婷婷 |
| 出版社: |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562174974 |
| 出版年份: | 2016年3月1日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186页 |
| 开本: | 16 |
| 图书定价: | 28元 |
| 实际重量: | 440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21世纪音乐教育丛书:音乐剧重唱教程(二)》由赵梅,谭洁,袁婷婷编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一、《吻我,凯特》
(一)二重唱《神奇吧》
(二)四重唱《汤姆、迪克和哈利》
二、《象棋》
(一)四重唱《优雅与和平的典范》
(二)二重唱《山间二重唱》
(三)二重唱《你和我》
(四)二重唱《我如此了解他》
三、《阿依达》
(一)二重唱《魅力闪过》
(二)四重唱《不是我》
(三)二重唱《精致生活》
(四)三重唱《咫尺天涯》
(五)二重唱《寄语辰星》
(六)二重唱《有其父必有其子》
四、《妈妈咪呀》
三重唱《奇克提塔》
《音乐剧重唱教程(二)》主要选择欧美具有代表性的、其他教材还未收录的经典剧目,如《吻我凯特》《棋王》《阿依达》《妈妈咪呀》。每首曲目都是作者精心整理、改编、提炼后的呈现,具有较高的教学价值和普及意义。同时,每首曲目还附有作品简介、故事梗概、演唱提示、重难点注解等内容,以帮助使用者对作品能有深刻的理解和领悟,是教师、学生及音乐剧爱好者学习的好教材。
作为一名指导青年教师,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平衡理论深度和课堂实用性的教材来配合我的教学工作。这本书无疑填补了这一空白。我将书中关于“舞台调度与声音定位”的部分作为期末考核的重点参考标准,发现学生们的进步速度明显加快了。以往,我们只能通过大量的排练和纠正来让学生体会“声音的交织”,但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地图”——它用图示和清晰的文字解释了当两个角色处于舞台不同位置时,如何调整共鸣腔体和吐字位置,以确保在听众那里听起来是完美融合而非互相干扰的。更妙的是,它还涉及了对歌词的“非线性处理”——如何在不改变旋律的前提下,根据重唱的需要,微调特定单词的重音或延时,以突出剧情的某个瞬间。这在排练我们学校的原创音乐剧片段时,帮助我们解决了许多原本以为必须妥协的技术难题。它不仅仅是给演唱者看的,对于指导老师来说,它更像是一本“故障排除手册”,任何关于重唱合作中的疑难杂症,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科学的解释和可行的解决方案。
评分坦白说,初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有点被它详尽的术语和略显密集的排版给“吓到”了,感觉自己像是在啃一本高阶乐理教材。但耐心翻阅了几页之后,我发现这种看似复杂的结构恰恰是它深度所在。它没有试图用过于简单的语言去稀释复杂的概念,而是坚持用精确的音乐术语来构建一个扎实的理论基础。对于我这种已经有一些基础,但总感觉在瓶颈期无法突破的学习者来说,这种“硬核”的讲解方式是最需要的。书中关于如何处理特定历史时期音乐剧重唱风格的差异(比如从美声风格到摇滚风格的过渡期)的论述,非常具有启发性。它不仅告诉你该怎么唱,还告诉你“为什么”要这么唱,背后的文化和音乐历史背景是什么。这使得我们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的执行者,更是一个理解音乐语言的阐释者。我感觉这本书迫使我走出舒适区,去研究那些我以往会本能回避的高难度技巧,比如快速换声区的衔接和对位清晰度的保持。它要求你用心智去驾驭声音,而不是被声音牵着走,这种反向控制的能力,是成为一名成熟音乐剧演员的关键。
评分这本书真是我的救星,我一直都在寻找一本既有系统性又足够深入的音乐剧声乐教材,市面上很多要么太浅显,要么就是针对特定风格的,很难找到一本能全面涵盖重唱技巧和舞台表现力的综合性书籍。这本书的编排非常合理,从最基础的发声练习到复杂的角色情感处理,层层递进,让人感觉每一步都走得踏实。特别是它对不同声部之间如何平衡音量、如何处理和声的细节讲解,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我个人特别喜欢它在理论讲解之后紧接着给出的实际练习曲目分析,让我能够立刻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而不是停留在空泛的理论层面。有时候听课老师讲的那些技巧,自己回去对着镜子练习总感觉不到位,但这本书里的图文配合说明,加上一些可能是配套的音频提示(我还没仔细听,但光看文字描述就觉得很到位),确实能帮我找到那个“感觉”。对于我们这些非科班出身,但又怀揣着音乐剧梦想的人来说,它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的学习路径,让我知道接下来应该重点攻克哪个环节。它不是那种只给你曲谱让你自己摸索的书,而是真正手把手教你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重唱伙伴,如何让你的声音在舞台上与其他声音完美融合,这才是音乐剧重唱的精髓所在啊。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音乐剧合唱或重唱感兴趣的朋友们。
评分当我拿到这本书时,我首先被它严谨的学术气息所吸引,那种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出品自带的专业感是其他一些商业出版物难以比拟的。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书本本身的物理存在,它更像是一份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检验的、高度提炼的教学大纲。我尤其欣赏它在探讨“戏剧性”与“声乐技术”之间的平衡时所采取的视角。很多教程把技术和表演割裂开来,要求你先练好声音,再谈感情,但这本书却在每一个技术点下面都巧妙地植入了“人物动机”的思考,让我明白,重唱不是两个独唱者并排放置,而是两个或多个角色的对话与冲突在声音上的体现。书中对气息控制与舞台空间感的关联分析得尤为透彻,它不是简单地说“要用足气息”,而是解释了在特定场景下,你需要用多大的“声音能量场”去覆盖多大的舞台区域,这对于习惯于小剧场或录音棚环境的演唱者来说,无疑是醍醐灌顶的指导。我用了其中关于“声音色彩变化”的一章来准备一场校内的汇报演出,那次演出我感觉自己不再是单纯地在“唱歌”,而是真正地在“扮演”和“交流”,观众的反馈也印证了这一点,那种声音的层次感和故事性是前所未有的。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全面性”与“实战性”的完美结合。我之前上过一些关于音乐剧的公开课,老师通常会侧重于情感爆发力或某一特定唱段的解析,但对于“重唱”这个协作性极强的环节,往往只是点到为止。这本书则将重唱视为一门独立的、需要精湛技艺的学科来对待。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互听”这一概念的详尽阐述。在二重唱或三人以上的场合,如何在一秒内捕捉到搭档的细微变化并立刻做出反应,书中给出了许多练习模块,要求学习者在听觉和反应速度上达到“肌肉记忆”的程度。这远比单纯地跟着节拍器练习要复杂和有效得多。例如,它要求你在保持自己声部稳定的同时,尝试在不被察觉的情况下,将自己的音高略微“跟随”或“引导”搭档的音高,以达到一种动态的和谐。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舞台协作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不再是单纯的“完成演唱”,而是真正的“共同创造音乐体验”。它不仅教会我如何唱好自己的部分,更教会我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能提升整个舞台效果的“音乐伙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