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中国多声部民歌研究 |
| 作者: | 樊祖荫 |
| 出版社: | 人民音乐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103041840 |
| 出版年份: | 2014年2月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524页 |
| 开本: | 1/16 |
| 图书定价: | 118.00元 |
| 实际重量: | 798 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说实话,作为一本考研参考书,它的内容密度简直是挑战人类的极限。每一章节都像是一场没有休息的马拉松,信息量大得惊人,而且作者的行文风格极其精炼,几乎没有冗余的描述,每个句子都可能藏着一个需要反复揣摩的关键点。我记得有一次为了搞懂书中关于“曲牌体”与“歌板体”在多声部处理上的差异,我查阅了其他三本辅助资料才勉强理清头绪。这本书的强悍之处在于它的体系性,它不是零散的知识点堆砌,而是构建了一个非常清晰的研究框架,从起源、发展、到类型划分和具体分析,逻辑链条环环相扣,密不透风。对于那种目标明确、准备“硬啃”下来的考生来说,这无疑是最好的武器;但对于只是想泛泛了解一下的读者,可能需要极大的毅力和方法论上的调整,否则很容易被其深度和广度所淹没,产生挫败感。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中规中矩,作为人民音乐出版社的出品,质量上是令人放心的,纸张的质感和印刷的清晰度都符合一本严肃学术著作的标准。然而,它的“正版教材”身份,也决定了它在内容呈现上侧重于“学理的严谨性”而非“阅读的愉悦感”。封面设计得比较朴素,内页的谱例和图表虽然标注得非常准确,但如果能增加一些彩色印刷或者更具现代感的可视化工具来辅助理解那些复杂的织体结构,相信会更贴近当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当然,这些都是次要的,核心的学术价值是毋庸置疑的。我个人更倾向于带着笔记本电脑,对照着书中的理论,在网上搜索相关的音频资料进行同步学习,这样才能真正让那些抽象的文字描述“活”起来,感受到中国多声部民歌在实际演唱中的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评分这本书在学术规范和参考文献的严谨性上做得极为出色,体现了作者数十年的心血和积累。无论是引用的文献还是田野记录的来源,都标注得清清楚楚,体现了高度的学术诚信。不过,对于那些希望通过这本书直接学习如何“演唱”或“创作”多声部民歌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感到有些理论上的落差。这本书的重点在于“研究”和“分析”,而非“技法指导”。它告诉你“为什么”会是这样,而不是手把手教你“如何”去做到。因此,我建议有志于此的同行们,可以将本书作为理论基石,然后搭配一些侧重于实践操作和曲目赏析的入门级读物进行互补学习。只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领略到中国多声部民歌那份深沉而又充满生命力的艺术魅力。
评分这本音乐学的专著实在有些烧脑,初翻起来感觉像是进入了一个宏大的迷宫,里面布满了各种复杂的理论术语和历史脉络。作者似乎对中国南方一些少数民族音乐的田野调查积累了相当深厚的功底,书里引用的案例非常详实,光是那些关于音阶、调式转换的分析,就足以让一个初学者感到头晕目眩。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尤其是在比较不同地域多声部形式的生成逻辑时,那种层层递进的论证方式,既严谨又带着一种近乎苛刻的学术要求。对我来说,这本书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它提供了一个透视中国民间音乐复杂结构的高级视角,而不是简单地罗列民歌曲目。它更像是一份深入骨髓的学术地图,指引着研究者去探索那些隐藏在质朴旋律背后的复杂文化密码。读完它,我感觉对“多声部”这个概念的理解被彻底重塑了,不再是西方和声学那种单一的框架,而是看到了一个更加多元、更具民族特色的复杂生态系统。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挑战了传统音乐学研究中过于侧重“主调”或“五声性”的固有观念。作者大胆地将视野投向了那些长期被主流音乐史忽略的、具有强烈地域色彩和复杂声部交织特点的民歌实践。书中对某些特定区域(比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对位手法进行了细致的民族学和人类学层面的解读,指出这些多声部并非简单的模仿西方,而是在长期的文化互动和自身传统中独立发展出来的、具有高度智慧的音乐组织方式。这使得我的视野豁然开朗,明白了研究中国传统音乐,必须摆脱“西方中心论”的桎梏,要真正深入到田野的土壤中去聆听和理解。每一次重读,都能从中挖掘出新的研究视角和潜在的交叉学科研究点,它更像是一块不断激发思考的磨刀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