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复调音乐写作基础教程(修订版) |
| 丛书名: | 作曲技术理论丛书 |
| 作者/主编: | 陈铭志 |
| 出版社: | 人民音乐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103035290 |
| 出版年份: | 2011年 |
| 版次: | 第2版 |
| 总页数: | 316页 |
| 开本: | 1/32 |
| 图书定价: | 35.00元 |
| 实际重量: | 322 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陈铭志编著的《复调音乐写作基础教程-修订版》对复调音乐写作作了详细的介绍。
一、复调音乐的定义与类型
二、复调音乐与圭调音乐的相互关系
三、复调音乐的表现作用
部分 单声部写作
章 旋律
一、旋律进行的一般特点
二、旋律的节奏
三、旋律的调式、调性
四、旋律中的变化音
五、旋律的结构
第二部分 二声部写作
第二章 二声部单对位
一、一般特性
二、和声基础
三、声部进行
四、调性、调式关系
五、声部的对此
六、织体类型
七、开始与结尾的处理
第三章 二声部复对位
一、一般特性
二、常用的复对位
三、复对位在作品中的应用
第四章 复对位的变体形式
一、蟹行对位
二、倒影对位
第五章 声部模仿
一、一般特性
二、模仿的写作步骤
三、模仿的织体类型
四、模仿与复对位的结合
五、模仿在作品中的应用
第三部分 三声部写作
第六章 三声部单对位
一、一般特性
二、和声处理
三、声部进行
四、声部对比
五、声部距离
六、织体类型
七、开始与结尾的处理
第七章 三声部复对位
一、一般特性
二、八度三声部复对位
三、三声部倒影对位
四、三声部复对位的应用
第八章 三声部模仿
一、一般特性
二、织体类型
三、三声部卡农式模仿与复对位的结合
四、三声部模仿的应用
第四部分 四声部写作
第九章 四声部单对位
一、一般特性
二、和声的处理
三、声部距离
四、织体类型
五、开始与结尾的处理
第十章 四声部复对位
一、一般特性
二、八度四声部复对位
三、四声部复对位的应用
第十一章 四声部模仿
一、一般特性
二、织体类型
三、四声部模仿的应用
第十二章 四声部以上的对位写作
一、一般处理原则
二、织体类型
第五部分
第十三章 小型复调乐曲写作
一、旋律的处理
二、织体的处理
三、过渡的处理
四、曲式结构
作者介绍
这本书的练习题设置堪称一绝,可以说是检验学习成果的最佳环节。很多教材的习题往往是机械重复性的,做完之后感觉只是完成了任务,但这本书的练习却充满了设计感和启发性。它不仅仅考察你是否掌握了某个特定的对位规则,更引导你去思考如何在既定的限制下,创作出具有音乐性的、流畅的声部进行。我记得有一组练习,要求在保持严格的声部独立性的同时,实现某个特定的情感表达,这一下子就把技术训练提升到了艺术表达的层面。做这些题的时候,常常会遇到瓶颈,需要反复推敲和修改,但每一次“顿悟”带来的成就感都是巨大的。这种强迫你动脑筋、去创造的练习模式,才是真正能提升写作能力的“硬通货”。
评分这本书在讲解复调写作的核心概念时,那份深入浅出的功力简直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它不像有些教材那样,上来就堆砌晦涩的术语,让人望而生畏。相反,作者似乎总是能找到最贴切的比喻和最直观的解释,将那些看似高深的对位法原则,一步步拆解成可以操作的步骤。我特别欣赏它处理“模仿”和“自由对位”那几个章节的方式,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规则,而是通过大量的历史实例分析,展示了这些规则在不同时期和不同作曲家手中的变奏与应用。这使得理论学习不再是枯燥的公式背诵,而更像是一场与音乐史的对话。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对巴赫的对位技巧有了更本质的理解,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模仿。这种由浅入深、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叙述方式,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那种带着温度的学术探讨,读起来有一种被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耐心指导的感觉。作者在关键概念的阐述后,经常会加入一些“过来人的经验之谈”,比如如何避免某些常见的错误,或者在创作中如何保持旋律线的活力等。这些“花絮”虽然不直接构成理论本身,却极大地润滑了阅读过程,让原本严肃的学科变得亲切起来。尤其是在讨论到声部进行中的“不协和音处理”时,那种细致入微的讲解,仿佛作者正坐在我身边,手把手地指导我如何调整一个微小的音高,以达到最佳的听感效果。正是这种兼顾学术深度和人文关怀的写作态度,让这本书在众多同类教材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我案头常备的参考书。
评分从整体的逻辑架构上来看,这本书展现出了一种极高的专业素养和严谨性。它没有盲目追求“新潮”,而是坚守了复调音乐写作的经典范式和核心原理,这对于打下坚实的基础至关重要。作者在论述过程中,总能巧妙地穿插一些关于不同时期作曲家写作习惯的细微差别,这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视角,不至于将某个历史阶段的风格固化为唯一的标准。我感觉这本书的定位非常清晰:它不是一本快速入门的“速成手册”,而是一部需要投入时间去啃读的“工具书”和“思想启迪者”。对于那些打算未来从事作曲、音乐理论研究或者高级音乐教育工作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知识框架是极其可靠和全面的,是值得反复研习的宝贵资源。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那种沉稳又不失活力的色彩搭配,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感。尤其是那个字体选择,既现代又带着一丝古典的韵味,很符合音乐理论书籍的调性。我记得我是在书店里无意间翻到的,本来只是想随便看看,结果被它扎实的内容和清晰的排版吸引住了。 尤其是目录部分的梳理,结构非常清晰,从最基础的和声概念到复杂的复调技巧,层层递进,让人很容易把握学习的脉络。这对于自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感觉作者在编排这本书的时候,真的花了很多心思去考虑读者的接受习惯。而且,书中插图和范例的排版也很讲究,每一个和声进行或对位关系的例子都标注得清清楚楚,让抽象的理论变得可视化了。 作为一个音乐学习者,我深知好的教材不仅要有内容深度,更要有阅读的愉悦感,这本书在这两方面都做得相当出色,让人愿意沉下心去细细研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