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体育博士文丛:运动竞赛方法体系的建构暨对抗性竞赛方法的研究
定价:38.00元
作者:王蒲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3-01
ISBN:9787811007336
字数:
页码:20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体育博士文丛:运动竞赛方法体系的建构暨对抗性竞赛方法的研究》以体育运动中的所有竞赛项目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问调查法、逻辑分析法、数学论证法等研究方法,力求较系统地解决竞赛方法领域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应用问题。欲揭示竞赛方法的共性特征、本质联系及内在规律,其首要任务必然是科学建构运动竞赛方法的方法体系。运动竞赛方法体系的建构,其关键在于竞赛方法的科学分类。竞赛方法寓于运动竞赛之中,运动竞赛基于竞赛项目之上。竞赛方法科学分类的前提,必然是运动竞赛的科学分类;运动竞赛科学分类的基础,必定是竞赛项目的科学分类。惟有首先研究竞赛项目分类,继而研究运动竞赛分类,然后研究竞赛方法分类,才可能科学建构运动竞赛方法的方法体系。
目录
论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
2 运动竞赛方法体系的建构
2.1 概论
2.2 竞赛项目分类研究
2.2.1 竞赛项目分类研究的现状
2.2.2 竞赛项目的竞赛方法学分类
2.2.3 竞赛项目分类结果分析
2.2.4 竞赛项目体系的建构
2.2.5 竞赛项目体系的验证
2.3 运动竞赛分类研究
2.3.1 运动竞赛体系的推导
2.3.2 项目体系与竞赛体系的比较
2.4 竞赛方法分类研究
2.4.1 运动竞赛的竞赛方法考察
2.4.2 运动竞赛的竞赛方法分类
2.4.3 运动竞赛方法体系的建构
2.5 运动竞赛方法的研究构想
3 对抗性竞赛方法的研究
3.1 概论
3.1.1 竞赛方法的基本原则
3.1.2 对抗性竞赛的基本特征
3.1.3 对抗性竞赛方法的基本内容
3.2 循环制研究
3.2.1 循环制概述
3.2.2 关于循环制的竞赛对象
3.2.3 关于循环制的竞赛次序
3.2.4 关于循环制的竞赛名次
3.2.5 循环制评论
3.3 淘汰制研究
3.3.1 淘汰制概述
3.3.2 关于淘汰制的竞赛对象
3.3.3 关于淘汰制的竞赛次序
3.3.4 关于淘汰制的竞赛名次
3.3.5 淘汰制评论
4 总结
4.1 关于运动竞赛方法体系的建构
4.2 关于对抗性竞赛方法的研究
致谢
附录 竞赛项目分类定位表
参考文献
英文译文
The Constructioof the System of Sports CompetitioMethods and Research othe Antagonism CompetitioMethod
Introductio
1.1 Topical Basis
1.2 Research content
1.3 Research objective
作者介绍
王蒲,1952年出生,男,汉族,四川万源市人。中员,教育学博士、乒乓球国际裁判。1976年毕业于成都体育学院体育系,1998年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部。曾先后在成都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就职任教。现任首都体育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社会学分会常委。
长期从事体育教育和研究工作,其研究成果涉及运动竞赛、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体育管理等诸多研究领域,尤其对运动竞赛的理论与方法有系统、深入的研究。先后完成《运动竞赛学》、《运动竞赛方法研究》、《运动竞赛方法体系的建构暨对抗性竞赛方法的研究》、《乒乓球削球》等专著和教材10余本;在《体育科学》、《中国体育科技》、《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体育文史》等体育期刊上发表《运动竞赛项目的竞赛方法学分类研究》、《对抗性竞赛方法研究的理论思考》、《论循环制确定名次的原则及其实施》、《运动竞赛项目体系的验证与思考》、《论运动竞赛方法体系的建构》、《淘汰制抽签研究》、《循环制竞赛成绩计算方式的研究》、《淘汰制竞赛的“轮空”问题研究》、《循环制竞赛次序研究》、《循环制竞赛次序的“轮空”问题研究》、《循环制竞赛确定名次的“层次”与“”问题研究》、《“弱者优先”的理论及其在教学训练中的应用》、《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我国社区体育的组织与管理问题研究》、《体育院校改革与发展的思考》等学术论文40余篇;主持和承担《运动竞赛理论与方法研究》、《21世纪初叶我国高等体育教育面临的机遇、挑战与对策研究》、《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形成、演变与重构的研究》等10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北京市教委、北京市科委课题。主持完成的《运动竞赛方法研究》被评为2004年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运动竞赛方法学》课程建设被授予2004年北京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主要研究方向:运动竞赛理论与方法;体育教学与训练;高等教育管理。
文摘
面对淘汰制所无法的固有矛盾,人们普遍接受和推崇的处理办法,是采用“抽签”决定竞赛对象。抽签的实质,是以“机遇”对付无法消除的强机遇性,大限度或完全避免人为因素对竞赛对象的左右,对竞赛过程的干预,对竞赛结果的影响,使每一参赛者在无法消除的强机遇性面前,机会均等,公平竞技,保证竞赛过程的公正性,竞赛结果的合理性。
采用抽签的办法确定竞赛对象,如果每一参赛者都享有完全的自由,任何一个参赛者可以抽到任何一个竞赛位置,而抽签只需保证所有参赛者有一个同等的机遇条件,那么抽签的过程和手段将极为简单。然而实际竞赛的情形,通常并不是这样。淘汰制竞赛要求将同一单位的若干选手合理分开,使之后相遇:同一单位的2名选手,应抽入不同的1/2区,只有决赛时才可能相遇;同一单位的4名选手,应抽入不同的1/4区,只有半决赛时才可能相遇;同一单位的8名选手,应抽入不同的1/8区,只有1/4决赛时才可能相遇;同一单位的16名选手,应抽入不同的1/16区,只有1/8决赛时才可能相遇;……“同单位选手合理分开,后相遇”--是淘汰制抽签的基本原则。这一原则的实施,旨在避免同单位选手过早相遇,保证淘汰制的竞赛结果更为合理,
淘汰制竞赛的抽签办法及其抽签原则表明,淘汰制的抽签不是完全的,而是有条件的。竞赛对象的确定,既要采用抽签的办法,即“机遇”的手段来对付淘汰制的强机遇性,保证每一参赛者在无法消除的强机遇性面前机会均等;又要在抽签的过程中施行“控制”的手段,以确保抽签原则的实现。“机遇”与“控制”是淘汰制抽签的基本矛盾。无条件的机遇可能导致竞赛结果的不合理,不必要的控制会使竞赛抽签失去意义。淘汰制抽签的关键,就在于妥善处理“机遇”与“控制”这一基本矛盾。淘汰制抽签要求在确保抽签原则的前提下,使每一参赛者享有大的自由,既做到“低限度的控制,大限度的机遇”。
要在淘汰制抽签中做到低限度的控制,大限度的机遇是非常困难的,无论是抽签的理论还是抽签的技术都相当复杂。为此,淘汰制抽签必须掌握抽签的规律,精通抽签的理论,熟练抽签的技术。否则,抽签原则将时刻受到威胁,抽签的失败不时可能出现。抽签失败是竞赛抽签的大忌,不仅局面尴尬,影响极坏,而且所造成的损失常常是难以补救的。
……
序言
论文摘要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
2 运动竞赛方法体系的建构
2.1 概论
2.2 竞赛项目分类研究
2.2.1 竞赛项目分类研究的现状
2.2.2 竞赛项目的竞赛方法学分类
2.2.3 竞赛项目分类结果分析
2.2.4 竞赛项目体系的建构
2.2.5 竞赛项目体系的验证
2.3 运动竞赛分类研究
2.3.1 运动竞赛体系的推导
2.3.2 项目体系与竞赛体系的比较
2.4 竞赛方法分类研究
2.4.1 运动竞赛的竞赛方法考察
2.4.2 运动竞赛的竞赛方法分类
2.4.3 运动竞赛方法体系的建构
2.5 运动竞赛方法的研究构想
3 对抗性竞赛方法的研究
3.1 概论
3.1.1 竞赛方法的基本原则
3.1.2 对抗性竞赛的基本特征
3.1.3 对抗性竞赛方法的基本内容
3.2 循环制研究
3.2.1 循环制概述
3.2.2 关于循环制的竞赛对象
3.2.3 关于循环制的竞赛次序
3.2.4 关于循环制的竞赛名次
3.2.5 循环制评论
3.3 淘汰制研究
3.3.1 淘汰制概述
3.3.2 关于淘汰制的竞赛对象
3.3.3 关于淘汰制的竞赛次序
3.3.4 关于淘汰制的竞赛名次
3.3.5 淘汰制评论
4 总结
4.1 关于运动竞赛方法体系的建构
4.2 关于对抗性竞赛方法的研究
致谢
附录 竞赛项目分类定位表
参考文献
英文译文
The Constructioof the System of Sports CompetitioMethods and Research othe Antagonism CompetitioMethod
Introductio
1.1 Topical Basis
1.2 Research content
1.3 Research objective
我的兴趣点目前集中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特别是关于气候变化及其应对策略的探讨。我希望能够阅读到一些深入分析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现有证据以及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的著作。同时,我也对各种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解决方案非常感兴趣,包括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碳捕获技术、生态恢复项目、以及国际社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与博弈。例如,我一直想了解不同国家在减排方面的具体政策和成效,以及这些政策在实际执行中会遇到哪些阻碍。我也对一些创新的环保技术和商业模式感到好奇,比如循环经济的理念是如何在实践中落地的,以及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来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寻找那些能够提供全面信息、深刻见解,并且能够激发读者思考未来发展方向的书籍,是我近期阅读的重点。
评分近期,我特别沉迷于研究古代文明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我对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思想如何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非常着迷,同时也对斯多葛主义和伊壁鸠鲁主义等哲学流派的伦理学和生活哲学感兴趣。我想了解他们是如何在那个时代探讨人性、真理、正义、幸福等普世问题的,以及这些思想在两千年后的今天依然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例如,斯多葛学派强调理性、美德和接受我们无法控制的事物,这在当今充满不确定性的社会中,似乎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人生智慧。而伊壁鸠鲁主义所倡导的追求适度的快乐和内心的宁静,也为许多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提供了一种思考方式。我希望找到能够深入剖析这些哲学思想的著作,了解它们的历史渊源、主要观点、逻辑论证,以及它们与其他哲学流派的比较,从而更全面地认识人类思想史上的宝贵遗产。
评分我最近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家庭结构和代际关系演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希望找到一些能够深入探讨这方面议题的书籍。我对于传统家庭模式如何受到现代化、全球化以及社会变迁的影响而发生改变非常感兴趣。例如,在一些东方文化中,传统的父权制和大家庭观念是如何逐渐被西方化的小家庭模式所取代的?不同社会对婚姻、生育以及老年人赡养问题的看法有何差异?我也想了解,在当代社会,个体主义思潮的兴起如何影响了人们对于家庭的看法和期待。科技的发展,比如社交媒体和远程通信技术,又如何改变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方式和情感维系?我希望阅读能够提供跨文化比较、历史视角以及社会学分析的书籍,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家庭作为社会基本单元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以及它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吸引了我,但内容本身并没有涉及我近期关注的几个领域。我一直在尝试深入了解一些新兴的艺术表现形式,比如数字雕塑和生成艺术。这些领域在技术上非常前沿,并且正在重新定义我们对“艺术”的理解。数字雕塑的精细度和三维打印技术的进步,使得艺术家能够创造出过去难以想象的复杂形态。而生成艺术则利用算法和计算机程序来创作作品,其结果往往是不可预测且充满惊喜的,这是一种非常有趣的创作方式。我对这类艺术的创作理念、所使用的技术工具,以及它们在当代艺术史中的位置非常感兴趣。例如,我最近在看一些关于AI艺术生成器的教程,想要了解它们是如何通过学习大量数据来模拟人类的创作风格,并且创作出具有独特美学价值的作品。我也想知道,当机器开始“创作”时,我们该如何定义艺术家的角色,以及作品的原创性又该如何衡量。这些都是我目前非常着迷的议题,我希望找到一些能够启发我思考这些问题的书籍。
评分我最近对太空探索的最新进展以及天体物理学中的一些前沿理论非常关注。尤其是关于黑洞、引力波、暗物质和暗能量等概念,我希望能找到一些能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释这些复杂科学问题的书籍。我对于科学家们如何通过观测和实验来推断这些我们无法直接看到的宇宙现象感到非常好奇。例如,引力波的探测是如何实现的?它又为我们揭示了宇宙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暗物质和暗能量占据了宇宙的大部分组成,但我们对它们的了解却非常有限,我想知道科学家们目前有哪些理论模型和研究方向来试图解释它们。我也对未来载人火星任务以及更远距离的深空探测计划很感兴趣,想了解其中可能遇到的技术挑战以及人类探索宇宙的终极目标。能够详细阐述这些科学原理和最新研究成果的书籍,对我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