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国人想要什么样民主
定价:39.00元
售价:26.5元,便宜12.5元,折扣67
作者:张明澍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3-01
ISBN:978750974263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499kg
多少中国志士仁人为德赛二先生在中国落户和立足生根大声疾呼,乃至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可歌可泣篇章。*也说中国党要走出历史周期律得靠民主建设。但就目前情况来看,赛先生已经得到普遍公认,尽管在理解上还是有很大差异。至于德先生,虽然呼吁者甚众,但仍被一些人当做资本主义普世价值来批判。好在党的政治报告中已经把它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之一。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是什么样的民主?
本书基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查项目所得材料的研究而作,并且追踪延续了1994年所出版的《中国“政治人”》一书的研究内容,内容丰富,材料翔实,全书脉络分明,结构严谨,语言晓畅明白,既有深厚的政治学研究之功底,又有深入浅出、生动易懂的特点,可阅读性很强,是一本可为大众所阅读的学术著作。
民主本来不太好把握尺度,但是本书由于建立在实证调研和统计数据基础上,作者捉刀自如:书稿以调研和统计数据为基础,实在客观,现实基础深重;问卷问题设计匠心而又生动有趣;人群划分科学而切合中国当前实际,很有说明力;各部分结论客观明确而智慧温和。
《中国人想要什么样民主》以全国范围内抽样调查资料为依据,探讨“中国人想要什么样民主”,分析中国伦理主义政治文化的特征,描述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年龄段中国人在政治观念、政治参与态度及行为、了解政治知识三个方面的不同之处,并通过与本书作者1988年的同类调查及1994年出版的《中国“政治人”》一书做比较,指出过去二十年间中国政治文化在若干方面的变化。中国人想要什么样民主?通过对全国范围内*抽样的1750位城镇居民的调查,作者发现中国人想要的民主是:德治优先于法治,重视实质和内容优先于重视形式和程序,协商优先于表决,解决败和群众监督问题优先于保障公利和自由,中国人自己的而不是外国的民主。
张明澍,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政治文化理论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法学与政治学。在《人民日报》等发表有影响文章多篇。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学士(1979-1983),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政治学系硕士(1983-1986)。
成果:'中国经济管理职能初探'《中国社会科学》中文版(1986年6月)、英文版(1988年3月)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论文竞赛一等奖;中央青年论文一等奖。
代表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概要》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3年;
《中国'政治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国际政治》译,台湾五南出版社1994年;
《公民文化》译,台湾五南出版社1996年。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教科书级别。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观点,而是一套严密的、层层递进的思想体系构建过程。开篇的“溯源”,将我们带回了历史的深处,去考察那些看似遥远的变革是如何一步步塑造了今天的集体心性;紧接着的“解构”,则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当代社会结构中那些隐藏的矛盾与张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理想”与“现实”这一永恒命题时的坦诚。他没有沉溺于乌托邦式的幻想,也没有滑向虚无主义的深渊,而是将两者置于一个动态的、充满张力的平衡之中进行审视。每次翻阅,我都会被作者那种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力所折服,仿佛他拥有某种透视镜,能够穿透日常的喧嚣,直达事物运行的底层代码。这本书读完后,并不会立刻给你一个“标准答案”,它更像是一张高精度的地图,标示出通往目标的无数条路径及其潜在的风险,最终的抉择权,仍然交还给了每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个体。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初见便引人注目,那种沉稳而又不失力量感的色彩搭配,仿佛在无声地述说着内容本身的厚重与深度。尤其是扉页上的那句引言,寥寥数语,却精准地勾勒出了一个时代集体焦虑的侧影。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行文布局上的匠心独运,它没有采用那种传统的、平铺直叙的论证方式,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棋手,步步为营,在看似松散的叙事中,暗藏着精妙的逻辑推演。读起来,会有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作者不是在“说教”,而是在与你进行一场深入灵魂的对话。书中的案例选取非常具有代表性,那些从街头巷尾、网络舆论场中捕捉到的鲜活片段,为抽象的政治哲学讨论注入了鲜活的血液。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看似简单的描述,因为它们背后蕴含的社会张力是如此巨大。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对自身认知边界的试探与拓展,它迫使你跳出既有的框架,去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从未深思的问题。
评分从阅读体验上来说,这本书带来的震撼是多维度的。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输入,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重塑”。作者在论述过程中,频繁地运用跨学科的视角,将社会学、心理学、甚至人类学的观察融入到对政治议题的探讨之中,这使得他的分析拥有了罕见的穿透力。例如,他对集体记忆和身份认同的描绘,那种细腻入微的笔触,让我深刻反思了“我是谁”以及“我们是谁”这些宏大命题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被无意识地构建和维护的。这本书的难点在于其思辨的密度极高,初读可能需要一些耐心去消化其中的复杂关系,但一旦跨过最初的门槛,就会发现其后蕴藏的巨大能量——它彻底改变了我看待新闻事件和公共讨论的方式。它培养的不是盲从者,而是拥有强大质疑能力和独立判断力的“观察者”。这是一种需要时间沉淀和反复回味的“慢阅读”,每一次重温,都会有新的感悟浮现。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稀缺的“复杂性视角”。在当下信息碎片化、观点极化的时代,很少有作品能够如此沉着、全面地去拥抱一个议题的复杂性,不试图用简单的二元对立来解决深刻的结构性问题。作者的论证过程充满了微妙的层次感,他深知,任何宏大的社会变革,最终都要落实到具体的人的行动与选择上。书中对个体能动性与结构性约束之间关系的探讨尤为精妙,他没有将公众塑造成被动的棋子,而是承认了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的多重身份——既是受制约者,也是潜在的塑造者。这种辩证而又不失希望的基调,是整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它没有给出廉价的乐观,也没有散布绝望的悲观,而是鼓励读者以一种更加成熟、清醒的态度去面对我们所处的时代。读完此书,我感觉自己对“公共生活”的理解深度被极大地拓宽了,它不再是报纸上的头条,而是一个由无数相互作用的个体意志所编织而成的动态系统。
评分这本书的文笔流畅得令人惊叹,简直可以用“行云流水”来形容,但这种流畅绝不是肤浅的堆砌辞藻,而是建立在对复杂议题深刻理解之上的提炼与升华。作者对语言的驾驭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总能找到最恰当的比喻,将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模型,瞬间变得清晰可感。比如,在论及公民社会与国家权力边界的那一章,他使用了一种极为古典的叙事手法,将历史的进程比作一条不断蜿蜒的长河,而不同的政治形态则是河岸两侧不断更迭的风景。这种文学性的表达,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领略其思想的精髓。更难得的是,即使在讨论到那些充满争议的敏感话题时,作者依然保持着一种近乎冷静的克制,不偏激、不煽动,只是冷静地铺陈事实与逻辑,留给读者足够的空间进行批判性思考。读完此书,我感觉自己的语言库似乎也得到了扩充,不再是简单地重复口号,而是学会了如何更精准、更有力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