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高原訓練
定價:46.00元
售價:31.3元,便宜14.7元,摺扣68
作者:王清,馮連世,翁慶章
齣版社:人民體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7-11-01
ISBN:9787500932178
字數:
頁碼:388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2002年,國傢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承擔瞭國傢體育總局科教司組織的科技項目“高原訓練的理論與方法”。《高原訓練》是反映此項目主要研究成果的匯編。
《高原訓練》的承擔單位是國傢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
《高原訓練》的主要協作單位為雲南省體育科學研究所、山東省體育科學研究中心、青海省體育科學研究所、甘肅省體育科學研究所、西安體育學院、北京體育大學等。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2.2.3.3 血液流變學指標
高原訓練的高原缺氧和運動訓練的雙重刺激,對血液流變特徵産生復雜和深刻的影響。經過長期訓練的運動員,安靜時紅細胞滲透脆性、懸液黏度、紅細胞電泳時間、紅細胞沉降率等,比一般人有明顯下降;紅細胞濾過率和紅細胞變形能力比一般人明顯增加。由於長期訓練使紅細胞變形能力增加,Hct減少,運動員安靜狀態的血黏度較一般人明顯下降。
血液黏度是血液流變學研究的核心問題,其主要影響因素為Hct、血漿黏度、紅細胞變形性等。其中,Hct是影響血液黏度重要的因素。有研究錶明,Hct升高到50%N60%時,血液黏滯性呈綫性增加,當超過這一水平時血液粘滯性則呈指數增加。酒井鞦男曾提齣瞭一個“Hct適值”概念。他認為,Hct加大是對高原環境的適應,但增多過盛反而對機體不利。“Hct適值”應是50%左右。適宜的高原訓練應控製Hct在適值範圍內,使紅細胞有效攝氧達到較佳狀態,並對血液黏度也有利。馮連世等人(1998)的研究也錶明,高原訓練時血沉、血沉方程1c、縴維蛋白原等下降和網織紅細胞增加;此外,高原訓練對血流特徵産生的有利影響在下高原3周後得到瞭充分體現。
紅細胞變形性是影響血液黏度的另一重要因素。運動員在高原訓練中網織紅細胞增加,這是血液紅細胞平均年齡下降的錶現,而年幼的紅細胞比老化紅細胞具有更強的變形能力。動物實驗結果錶明,高原訓練能顯著提高大鼠紅細胞變形能力。紅細胞變形性的提高對改善血液黏度、提高血液流變性等是大有裨益的。
因此,高原訓練期間機體的血液流變特徵可能會得到改善。其顯著增加的紅細胞數及較佳的血液流變性提高瞭機體對低氧環境的耐受力。
2.2.3.3 紅細胞變形能力
血液成分中與高原訓練關係較密切的是紅細胞。由於紅細胞的變形性(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血液對組織的供氧能力及對C02和其他物質的運輸能力,因此,紅細胞的變形性對運動員的運動能力有著重要的影響。所以,研究高原訓練過程中紅細胞變形性的變化規律也就顯得很有必要。
高原訓練對紅細胞變形性的影響是復雜的。有研究錶明,高原訓練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紅細胞變形性,但不如平原訓練顯著。這可能是多種因素綜閤作用的結果。馮連世等(1998)通過觀察模擬不同海拔高度訓練對大鼠紅細胞變形性的影響發現:平原和高原訓練1周都可提高大鼠紅細胞的變形性,但高原訓練1周不及平原訓練1周那麼顯著;模擬海拔2000m訓練時,其訓練負荷對紅細胞變形,性的影響占主導地位;在海拔3000~4000m訓練時,高原缺氧則是影響紅細胞變形性的主要因素。另外,實驗結果錶明,高原訓練提高紅細胞變形性主要錶現在高原訓練後,其中,以海拔2000m訓練的效果佳,並且這種提高可能隨著下高原時間的延長而消退。
與單純停留在高原相比,高原訓練時的高原缺氧附加運動訓練的雙重刺激,更能促進組織缺氧,導緻紅細胞比錶麵代償性增加。紅細胞這種在形態學上對高原缺氧的適應,是提高紅細胞變形性的內部因素之一。高原訓練開始後l周,血2,3-DPG提高,並在整個訓練期間都保持上升,而血中2,3-DPG能通過改善紅細胞膜的機能狀況使紅細胞變形性增強。在中等海拔高度,血pH值正常,而2,3-DPG上升,也可能使變形性增強。隨著海拔高度的上升,堿過量顯得更為明顯,並且2,3-DPG也增加;在高海拔高度時,呼吸性堿中毒超過瞭2,3-DPG的影響,從而擾亂瞭紅細胞外環境,有可能使得紅細胞變形性受到削弱。
總之,高原訓練後紅細胞數增加,紅細胞的變形能力增強,血漿黏度降低,使血液阻力減少,血流速度加快,改善瞭血液的流變特性,有利於血液對各器官及工作肌的灌注,改善微循環,增強血液的攜氧能力和運輸營養物質的能力,加快對代謝産物的排除率。同時,還有利於調節體溫及激素的體液調節。
……
序言
1 高原訓練的發展曆史
1.1 高原訓練的定義
1.2 高原訓練的起源
1.3 高原訓練的發展進程
1.3.1 萌芽階段(20世紀50年代)
1.3.2 個高潮階段(20世紀60年代)
1.3.3 爭議中的探索階段(20世紀70~80年代)
1.3.4 快速發展階段(20世紀90年代以後)
1.3.5 我國高原訓練簡況
1.4 主要參考文獻
2 高原訓練對人體生理機能的影響及其生物學基礎
2.1 高原應激的生理變化
2.1.1 呼吸係統的高原應激反應
2.1.1.1 肺通氣量
2.1.1.2 緩衝係統
2.1.1.3 血氧水平
2.1.1.4 大攝氧量(寸02max)
2.1.2 心血管係統的高原應激反應
2.1.2.1 心率(HR)
2.1.2.2 心輸齣量
2.1.2.3 血壓
2.1.2.4 心電圖
2.1.3 血液成分的高原應激反應
2.1.3.1 血漿容量
2.1.3.2 血紅蛋白(Hb)和紅細胞(11BC)
2.1.3.3 (EP)
2.1.3.4 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
2.1.3.5 血乳酸
2.1.4 神經係統的高原應激反應
2.1.5 內分泌係統的高原應激反應
2.1.5.1 腎上腺皮質激素
2.1.5.2 兒茶酚胺
2.1.5.3 甲狀腺素
2.1.5.4 抗利尿激素
2.1.5.5 其他激素
2.1.6 消化係統的高原應激反應
2 .1.7 物質和能量代謝係統的高原應激反應
2.1.7.1 物質代謝
2.1.7.2 能量代謝
2.1.8 高原應激的病理反應
2.1.8.1 急性高山病
2.1.8.2 高原肺水腫
2.1.8.3 高原腦水腫
2.1.8.4 腎齣血
2.2 高原訓練的生理學適應
2.2.1 呼吸係統對高原訓練的適應性變化
2.2.1.1 肺通氣功能
2.2.1.2 血液緩衝能力
2.2.1.3 血氧水平
2.2.1.4 大攝氧量(Vo 2max)
2.2.2 心血管係統對高原訓練的適應性變化
2.2.2.1 心率(HR)
2.2.2.2 血壓
2.2.2.3 心輸齣量和心功能
2.2.2.4 心髒結構
2.2.3 血液係統對高原訓練的適應性變化
2.2.3.1 紅細胞(RBC)和血紅蛋白(Hb)
2.2.3.2 (EPO)
2.2.3.3 血液流變學指標
2.2.3.4 紅細胞變形能力
2.2.3.5 血乳酸
2.2.4 內分泌係統對高原訓練的適應
2.2.4.1 血清睾酮(T)與皮質醇(C)
2.2.4.2 腎上腺皮質激素
……
3 高原訓練的基本理論與方法
4 雲南高原訓練基地的特點及訓練實踐
5 青海高原訓練基地的特點及訓練實踐
6 甘肅高原訓練基地的特點及訓練實踐
7 模擬高原訓練的理論與方法
8 德國高原訓練專著介紹
這本書帶來的最大衝擊,是它徹底顛覆瞭我對“完美”的固有認知。在傳統的文學作品中,我們總期待一個清晰的開端、發展和結局,一個令人心滿意足的閉環。然而,這本書拒絕給予讀者這種安逸。它展示的高原生態,是一種永恒的、動態的“未完成狀態”——生命的繁衍、氣候的變遷、地質的活動,都在持續不斷地發生,沒有休止符。作者對“不確定性”的坦然接受,深深地感染瞭我。書中有大量的篇幅討論瞭那些尚未被完全解答的科學謎團,那些依然活躍在人跡罕至處的神秘物種,以及那些正在快速消亡的古老語言。他沒有急於給齣答案,而是邀請讀者一起,保持這份探索的激情和對未知的好奇心。這種開放式的結尾,讓我讀完之後,不是滿足地嘆息,而是産生瞭強烈的衝動,想要去瞭解更多,去親自探尋那些文字中留下的空白。它不是一本讀完就可以束之高閣的書,更像是一份持續發酵的思考邀請函,關於我們與地球的共存之道,這份啓示意義深遠。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盛宴,那種深沉的藍與岩石的灰交織在一起,立刻就把我帶入瞭一種開闊、寂靜又充滿力量感的氛圍中。初讀之下,我以為這會是一本純粹的自然地理科普讀物,講述青藏高原的獨特地質構造和生態係統,但很快我就發現自己錯瞭。作者的筆觸極其細膩,他沒有直接堆砌那些晦澀難懂的專業名詞,而是通過一係列極其生動的微觀場景,比如一株在凜冽寒風中艱難破土而齣的高山杜鵑,或者一滴凝聚在苔蘚上、摺射齣萬韆星辰的晨露,來構建起整個宏大的高原圖景。那種對環境的敬畏感,仿佛能透過紙張滲透齣來,讓人不由自主地屏住呼吸,生怕驚擾瞭那份亙古不變的寜靜。整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好,時而如涓涓細流般娓娓道來,講述那些鮮為人知的高原生物的生存哲學;時而又像突如其來的暴風雪,猛烈地衝擊讀者的認知邊界,讓人不得不重新審視生命的韌性與脆弱。閱讀的過程中,我時常需要停下來,閤上書本,望嚮窗外,試圖在城市的水泥森林中尋找一絲高原的影子,那份遼遠和純粹,著實讓人心神為之一振,也對生命本身産生瞭一種更深層次的敬意。
評分老實說,我原本對這類題材的書籍興趣不大,總覺得它們過於嚴肅,缺乏故事性。然而,這本書卻以一種近乎詩意的散文筆法,講述瞭一群生活在極端環境中的人類的故事。他們並非是那些光環加身的探險傢,而是世代依附於這片土地的牧民、僧侶,甚至是那些默默無聞的科研工作者。作者的采訪技巧高超,他沒有采用那種咄咄逼人的追問方式,而是用一種近乎傾聽的姿態,讓那些被訪者自然而然地流露齣他們的睏惑、堅持和對傳統的堅守。我尤其被其中一位老牧民的故事所打動,他描述瞭麵對氣候變化時,他們祖輩流傳下來的生存智慧如何一點點被現實的洪流所衝刷、重塑的過程。那種無奈中的掙紮,那種對故土不捨的深情,讀起來讓人鼻子發酸。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將冰冷的高原環境,賦予瞭鮮活的人文溫度,它探討的不是地理,而是關於“何以為傢”的永恒哲學命題。閱讀體驗是沉浸式的,仿佛我就是那個圍坐在火堆旁,聽著古老傳說的人,感受著酥油茶的香氣和高原夜晚特有的寂靜。
評分這本書的知識密度相當驚人,但它的編排方式卻極具巧思,絲毫沒有讓人感到枯燥乏味。我發現,作者在敘述復雜的生態學原理時,總能找到一個絕佳的切入點——往往是一個具體的物種或一個獨特的自然現象。比如,他解釋“稀薄空氣如何影響動植物生理結構”時,並沒有直接給齣科學公式,而是通過描繪一隻藏羚羊如何在缺氧環境下維持高速奔跑的奇跡,將抽象的生物學概念具象化。這種“故事化的科學闡述”是這本書最成功的地方之一。此外,書中穿插的大量手繪插圖和地圖分析,精準而富有藝術感,它們並非簡單的配圖,而是與文字內容形成瞭完美的互文關係,極大地輔助瞭讀者的理解和想象。我甚至可以想象,這本書的作者不僅是一位嚴謹的學者,更是一位卓越的視覺敘事者。它成功地架起瞭一座橋梁,讓那些原本高高在上的科學知識,變得觸手可及,甚至引人入勝。對於任何對生命科學或自然曆史感興趣的人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一次知識的饕餮盛宴。
評分讀完全書,我有一種強烈的錯位感——我似乎剛剛結束瞭一場漫長而艱苦的徒步旅行,身心俱疲,卻又收獲瞭無與倫比的壯闊視野。這本書的敘事結構非常非綫性,它像是一塊塊精心打磨的寶石,被隨意地灑在瞭時間的長河中。有時,我們跟著一支考察隊深入人跡罕至的冰川腹地,體驗到那種與世隔絕的極限生存狀態;下一章,筆鋒一轉,又迴到瞭幾百年前,講述古代商隊穿越山口的艱辛曆程。這種時間與空間的跳躍,非但沒有造成閱讀障礙,反而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張力。它讓我體會到,高原的曆史並非是一條直綫,而是無數次循環往復的努力與犧牲疊加的結果。書中對於“孤獨感”的描摹尤其到位,那種麵對浩瀚天地時,個體存在的微不足道感,被刻畫得入木三分。我甚至覺得,這本書更像是一部存在主義的哲學論著,披著自然文學的外衣,探討著人類在麵對宏大自然時的精神睏境與超脫。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