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央“强素质作表率”读书活动主题讲坛周年读本2
:36.00元
售价:24.5元,便宜11.5元,折扣68
作者:《中央强素质作表率读书活动主题讲
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5-01
ISBN:9787506824248
字数:
页码:30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58kg
中央“强素质,作表率”读书活动,是中央工委与新闻出版总署联合主办,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承办,在中央党员干部中推广的读书活动。读书活动每月组织一次主题讲坛,所请主讲嘉宾均为国内专家学者,《中央“强素质作表率”读书活动主题讲坛周年读本2》所收文章系主题讲坛2~23期的演讲整理文稿,其内涵丰富、见解透辟、深入浅出、简洁生动,既有引人深思的深厚学理、又有催人奋进的人生智慧,可谓思想的精萃、智慧的集锦。
说到苏联解体这个问题,其实我们应该把这个概念分解一下,所谓社会主义的失败只是苏联式的社会主义的失败。为什么这么讲?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概念要有一个区分,就是理论上和实践中的区分。在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曾经在欧洲风靡一时;到了20世纪的50年代到60年代,社会主义道路又在世界上风靡一时。其实社会主义的出现有它历史的必然性。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是要发展的,都是要进入现代化的。怎么进入?原来有一条资本主义道路,但是在19世纪末的时候,恩格斯曾经总结过的那些资本主义实现原始积累的条件,黄金、奴隶贸易、殖民地等,都已经没有了。后进国家怎么实现现代化?于是人们看中了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总结出来的是理论上的探讨,因为马克思毕生的精力其实就是研究资本主义的矛盾,他认为资本主义到了19世纪末的时候已经达到了,而它自己的内在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内部是无法解决的,只能靠外力打碎这个国家机器,构建一个新的社会。这个新的社会就是主义社会,而社会主义社会是它的前期阶段。那个时候他设想的很简单,就是消灭私有制。但实际上实现马克思这个理想的,不是在马克思认为应该实现社会主义的那些国家。马克思《资本论》分析的基础是英国的经济,是欧洲发达国家的经济。但是,后来实践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的恰恰是欧洲落后的国家:俄国。
于是,出现在人类面前的社会主义社会,其实就是苏联的社会主义社会。从逻辑上认识这个问题,我们要分清楚,苏联社会主义社会的终结不等于社会主义的终结。那么为什么苏联会失败?有很多说法,我想至少有一种说法是靠不住的,是没有道理的。就是过去很多人都说苏联社会主义失败主要是戈尔巴乔夫的叛变。
下面我谈谈我的看法,当然学者当中也有不同的看法。我觉得这个解释太简单了。戈尔巴乔夫一个人能起这么大作用?这就使我们想起恩格斯曾经说过的关于“出卖论”的一段话,他的大意是讲我们很多人在革命运动遭到失败、追根寻源的时候就说是因为某某人的叛变。“如果一个政党的全部的本钱就依赖于某个公民的忠诚上,那太可悲了”。他讲的不是没有道理的,我们看看中国自己的情况。历史上很多领导,有逃跑的,有叛变的,但中国党倒了吗?没有!把责任归结于某一个人,这样的解释是一种政治情绪,是一种发泄。不错,戈尔巴乔夫是有责任,面对危机他处置不当,把苏共失去政权的根本原因归结到戈尔巴乔夫一个人的身上,并不是一个科学的看法,不是一个历史的看法。它会导致一个什么结果?又会导致一个“接班人”的问题。这不还是把整个国家的希望、整个党的希望寄托在某一个接班人的身上了吗?苏联解体的原因比这复杂得多。
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带有一种沉淀后的力量感。它不像某些畅销书那样追求表面的煽动性和激情,而是以一种克制、内敛但字字珠玑的方式进行表达。用词精准,没有丝毫赘述,每一个段落似乎都经过了反复的锤炼,删除了所有不必要的“水分”。这种“惜墨如金”的写作态度,反而使得那些被选择的词语更具重量感。对于习惯了碎片化信息输入的人来说,初读可能需要一定的适应期,但一旦进入其构建的语言节奏,就会发现这种深度和密度带来的满足感是无可替代的。它迫使你慢下来,去品味文字的肌理和作者的意图,这本身就是对专注力的一种积极训练。
评分这本书在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上,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启发。它似乎不仅仅是在陈述一个既定事实或流程,而是在尝试解构我们习以为常的工作模式背后的底层逻辑。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敢于挑战传统观念的勇气,那些看似颠覆性的观点,经过严密的推导后,竟显得如此合理且富有远见。阅读过程中,我数次停下来,合上书本,陷入沉思,审视自己过去的工作方法和决策过程,从中发现了许多盲点和需要优化的环节。这种“自我校准”的感觉,是阅读一本优秀书籍所能带来的最高价值。它不是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更高维度的思考工具,教会你如何提出更好的问题,从而找到更具前瞻性的解决方案。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对未来趋势的洞察力上。虽然我们拿到的是“周年读本”,但其所探讨的核心议题却具有惊人的前瞻性。作者似乎拥有穿透时间迷雾的能力,提前捕捉到了行业发展脉络中的关键节点和潜在的结构性变化。我从中看到的不仅仅是过去的总结,更多的是对未来几年内我们可能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的预判。这使得这本书超越了普通的理论学习材料,更像是一份具有战略指导意义的航海图。它不仅提升了我的专业认知水平,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如何构建可持续的、适应未来变化”的工作体系的思考,这种宏观层面的视野拓展,是任何单一技能培训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尤其是封面和内页的排版,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从拿到它开始,我就被那种沉稳又不失活力的视觉风格所吸引。纸张的选择明显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触感温润,翻页时发出的轻微沙沙声,让人有一种回归阅读本真的愉悦感。特别是字体和行距的处理,既保证了长时间阅读的舒适度,又在关键部分的重点突出上做得非常到位,不像有些书籍为了省空间而显得拥挤不堪,这本书的留白恰到好处,让文字获得了呼吸的空间。装订工艺也十分考究,即便是频繁翻阅,也不会出现散页或书脊松动的迹象。整体而言,它散发出一种专业、严谨又不失人文关怀的气质,单凭外在,就已然是一件值得收藏的佳作。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似乎也在暗示着内容本身的深度和分量,让人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探究文字背后的世界。
评分初读这本书时,我立刻被它那种深入浅出的叙事手法所打动。作者在构建理论框架时,展现出了极高的逻辑驾驭能力,但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并没有让复杂的概念困在象牙塔中,而是通过大量贴近日常工作场景的案例和生动的比喻,将抽象的原则具象化。我发现自己阅读的节奏可以非常自然地切换:在需要思考深层原理时,可以放慢速度,细细品味那些精妙的论证;而在面对具体实践指导时,又能迅速捕捉到核心要点,仿佛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耳边细细点拨。这种行文上的张弛有度,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它不是那种需要反复查阅工具书才能理解的“硬核”读物,而更像是一次循序渐进的思维训练过程,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己的认知框架和分析问题的角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