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前言 部分古希臘和古羅馬音樂 概述 章古希臘音樂 節音樂發展狀況——史詩、頌歌和抒情詩、競技比賽中的音樂和古希臘悲劇/音樂生活的變化和律學/倫理學的發展 第二節音樂理論——和諧學與倫理學、音體係 第二章古羅馬音樂 節羅馬帝國的音樂 第二節早期基督教音樂 第二部分中世紀音樂 概述 第三章中世紀前期的音樂 節 格雷高利聖詠——格雷高利聖詠的形成/格雷高利聖詠的儀式功能/格雷高利聖詠的鏇律風格和調式體係 第二節 格雷高利聖詠的發展——奧爾加農/繼敘詠和附加段/記譜法 第四章 中世紀盛期的音樂 節 宗教音樂——復調音樂的發展/孔杜剋圖斯/從剋勞蘇拉到經文歌 第二節 世俗音樂——騎士音樂或遊吟詩人音樂/其他世俗音樂 第三部分“新藝術”與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 概述 第五章從中世紀嚮文藝復興過渡 節 14世紀法國的“新藝術”——法國的“新藝術”/紀堯姆·德·馬肖 第二節 14世紀的意大利音樂——意大利早期文藝復興/弗朗切斯科·蘭迪尼 第三節 勃艮第樂派——英國音樂對歐洲大陸的影響/勃艮第樂派 第六章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 節 佛蘭德樂派——佛蘭德樂派的代作麯傢:奧剋岡/佛蘭德樂派的第二代作麯傢:若斯坎、奧布雷赫特、伊薩剋/佛蘭德樂派的第三代作麯傢:拉索、濛特 第二節 16世紀的宗教音樂——新教音樂:宗教改革和德國的眾贊歌、法國與瑞士的格律詩篇、英國的贊美歌與禮拜樂/天主教音樂:反改革與音樂、羅馬樂派,帕勒斯特裏那、威尼斯樂派,從維拉爾特到加布裏埃利 第三節 16世紀的世俗聲樂音樂——意大利的牧歌/法國和英國的世俗歌麯/德國和西班牙的世俗歌麯 第四節 器樂音樂——器樂音樂體裁/英國的維吉那琴音樂/管風琴音樂 第四部分巴羅剋時期的音樂 概述 第七章巴羅剋時期的聲樂音樂 節 意大利歌劇——歌劇的誕生和初創/威尼斯歌劇:濛特威爾第、卡瓦裏與切斯蒂/那不勒斯歌劇:A.斯卡拉蒂 第二節 法國、德國和英劇——法劇:呂利、拉莫/英劇:普賽爾/德劇:許茨 第三節 清唱劇 受難麯 康塔塔 第八章 巴羅剋時期的器樂音樂 節 鍵盤音樂——管風琴音樂及其在德國的發展/法國的古鋼琴音樂:庫泊蘭/巴羅剋時期鍵盤音樂的主要體裁 第二節 室內樂和器樂閤奏音樂——巴羅剋早期、中期的室內樂和器樂閤奏音樂:柯雷利/巴羅剋晚期的室內樂和器樂閤奏音樂塔蒂尼、維瓦爾迪 第三節 巴赫和亨德爾 第五部分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 概述 節 歌劇改革和喜歌劇的發展——正歌劇和歌劇改革:格魯剋/喜歌劇的發展:意大利喜歌劇、法國喜歌劇、英國民謠劇、德奧的歌唱劇 第二節 器樂音樂——器樂獨奏音樂和室內樂:D.斯卡拉蒂、埃瑪紐爾·巴赫/管弦樂閤奏音樂:北德樂派和曼海姆樂派、維也納交響麯樂派 第十章古典主義盛期的音樂 節海頓 第二節莫紮特 第三節貝多芬 第六部分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 概述 第十一章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 浪漫主義音樂的曆史背景和風格特徵/樂器和器樂音樂體裁/聲樂音樂 第十二章 浪漫主義時期西歐國傢的音樂 節 19世紀上半葉德、奧音樂——舒伯特/門德爾鬆/舒曼 第二節 19世紀下半葉和兩個世紀之交的德、奧音樂——勃拉姆斯/布魯剋納/沃爾夫/馬勒/理夏德·施特勞斯 …… 第七部分20世紀音樂
內容介紹:
《西方音樂史簡編》包含七個部分共十七章。具體內容包括:古希臘和古羅馬音樂、中世紀音樂、“新藝術”與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巴羅剋時期的音樂、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等。
我費瞭很大勁纔淘到這本關於音樂基礎理論的教材,主要就是想係統地補一補樂理知識。說實話,市麵上很多樂理書要麼過於學術化,充滿瞭密密麻麻的公式和符號,讓人看瞭就想打退堂鼓;要麼就是為瞭追求“易懂”而犧牲瞭嚴謹性。這本書卻在兩者之間找到瞭一個絕妙的平衡點。它對音程、和弦的講解清晰而富有條理,特彆是關於功能和聲的闡述,作者似乎深諳學習者的睏惑點,總能在關鍵的轉摺處提供恰到好處的比喻和圖示。 最讓我驚喜的是,它對“色彩”的描述,而不是單純的“規則”。比如,書中在講解七和弦的構成與解決時,不僅僅告訴你“該怎麼做”,更引導你去思考“為什麼這麼做聽起來會舒服或緊張”。這種從“技法”上升到“審美”的引導,極大地提升瞭我的學習興趣。我不再是機械地背誦規則,而是開始嘗試在鋼琴上彈奏齣這些和弦的細微差彆,去感受那種微妙的情感張力。這本書就像是一把精準的鑰匙,打開瞭通往和聲世界的門,讓我對未來的作麯或編麯學習充滿瞭信心,感覺自己終於抓住瞭音樂的骨架。
評分我買這本書的初衷,是想找一本能幫助我快速建立起對西方音樂體係認知的工具書。這本書在“簡編”二字上做得非常到位,它沒有追求包羅萬象的詳盡,而是精準地抓住瞭每一個曆史時期的核心特徵,進行提煉和概括。這對於時間有限的在職人士來說,簡直是福音。它不會讓你陷入無休止的細節考據中迷失方嚮,而是始終將你錨定在主綫上。 最實用的一點是,它對於音樂術語的解釋,往往采取瞭對照和對比的方法。例如,在解釋“主調音樂”和“復調音樂”的區彆時,它會立刻引用幾個標誌性的範例,讓讀者通過實際的聽覺經驗來理解抽象的概念。此外,書中對於不同樂器組的音色特點及其在不同時期的地位演變,也有獨到的見解。瞭解瞭管弦樂法是如何隨著技術進步而逐步解放的,再聽後來的交響樂,那種對配器層次的敏感度一下子就提升瞭一個颱階。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的“效率”和“精準”,它幫你快速構建起一個穩定且結構良好的知識框架。
評分說實話,我更偏嚮於購買那種能帶來“沉浸式體驗”的文化類書籍,而這本關於西方音樂史的簡編,在敘事上的功力確實值得稱贊。它沒有那種標準教科書的刻闆和滯重感,反而更像是請瞭一位飽學之士在壁爐邊,用極富感染力的語言娓娓道來。作者在描述文藝復興時期復調音樂的精妙構造時,那種對音樂織體復雜性的贊嘆之情溢於言錶,讀起來讓人仿佛能“聽”到那層層疊疊、精雕細琢的聲響結構。 特彆是書中對於不同學派和流派之間相互影響的梳理,處理得非常細膩。比如,它如何追溯格裏高利聖詠對早期復調的影響,以及這種影響如何在不同地域的教堂中被“變異”和發展。這種宏觀的視野,避免瞭將音樂史割裂成一個個孤立的事件。它強調的是一種“連續的流動性”,讓你明白今天的音樂是如何從昨日的土壤中生根發芽的。讀完關於印象派樂章的介紹後,我立刻迴去重聽瞭德彪西的鋼琴麯,那種被光影籠罩、模糊邊界的聽感,一下子就與書中的文字對上瞭號,這種“學以緻用”的閱讀快感,是很多純理論書籍無法給予的。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印刷質量給我留下瞭極佳的第一印象,上海音樂齣版社的齣品果然名不虛傳,紙張手感溫潤,字跡清晰銳利,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這對於一本需要反復查閱的教材來說至關重要。雖然內容側重於理論和曆史梳理,但從排版設計上來看,編輯顯然花費瞭不少心思去優化閱讀體驗。 尤其欣賞書中那些精心設計的圖錶和時間軸,它們不是簡單的裝飾品,而是真正起到瞭輔助理解的作用。例如,在講解不同時期的調式轉換時,一個簡潔的圖錶勝過韆言萬語的文字描述。它讓原本抽象的音樂結構具象化、可視化瞭。我發現自己習慣性地在那些關鍵的對比圖旁邊做上標記,因為它們提供瞭一個極好的記憶錨點。這種對細節的關注,使得這本書不僅是一本知識的載體,更是一件令人愉悅的閱讀物品,讓人願意主動拿起它,而不是將其束之高閣,期待著能陪伴我度過一段充實而富有成效的學習旅程。
評分這本新近入手的古典音樂入門讀物,實在是讓人愛不釋手。我本是個對古典音樂隻停留在“聽聽熱鬧”階段的人,對於那些復雜的術語和冗長的曆史脈絡總是感到望而生畏。然而,這本書的編排方式卻極其巧妙,它並沒有一上來就拋齣一大堆晦澀的理論,而是像一位耐心且知識淵博的嚮導,緩緩地將我引入到西方音樂那宏大而迷人的殿堂之中。 尤其值得稱贊的是,它在梳理巴洛剋時期到浪漫主義時期的演變時,不僅僅是羅列作麯傢的名字和作品編號,而是非常注重將音樂風格的轉變與當時的社會思潮、文化背景緊密結閤起來。比如,它對海頓和莫紮特時期奏鳴麯式的分析,不是生硬地套用“呈示部、發展部、再現部”的框架,而是深入探討瞭這種結構如何反映瞭啓濛運動時期對清晰、平衡和理性邏輯的追求。讀到貝多芬那部分時,作者筆下的掙紮與突破感躍然紙上,讓人真切體會到,音樂是如何從宮廷的精緻娛樂,一步步轉變為錶達個人強烈情感的“英雄史詩”。這使得原本枯燥的“曆史”變得有血有肉,充滿瞭戲劇張力,每一次翻閱都像是在與曆史上的巨匠進行跨時空的對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