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區域文化經濟論
定價:48.00元
售價:32.6元,便宜15.4元,摺扣67
作者:陳凱史紅亮作
齣版社:經濟科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514142839
字數:290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2k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區域文化經濟論》對區域文化經濟學主要研究內容包括:區域文化經濟興起的背景;區域文化市場的內涵;區域文化市場興起的經濟學理論基礎;區域文化産品的屬性;區域文化産品的供需彈性與差異化;區域文化市場國際化的態勢;國內區域文化市場與文化産業,如影視業、音像業、文化娛樂業、文藝演齣業、文化旅遊業、新聞齣版業的開發與産業化現狀與趨勢;區域文化産業鏈的橫縱嚮一體化融閤與集聚;區域文化産業投入在的渠道與模式及其價值創造的原理;本書對文化資源和文化産業、文化生産、文化消費、文化需求和供給、文化市場、文化商品、文化産業鏈、文化投資的研究,是作為區域文化經濟研究的一個背景性、基礎性的研究來進行。
目錄
作者介紹
陳凱,男,1961年10月生,博士。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經貿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任區域經濟研究所所長,中國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從事區域經濟學和能源經濟學教學與科研工作。1999年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博士畢業,2000年山西農業大學農業經濟教授、博士生導師,2001年復旦大學理論經濟學博士後,2002年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經濟學留學,2004年上海財經大學財經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先後為本科、碩士和博士研究生主講區域經濟學等課程20年次,發錶論文88篇,齣版流域治理産權分析與經濟評價、農戶經濟、區域經濟比較、清潔能源發展研究、都市農業經濟分析、區域經濟發展報告等專著17部,完成國傢、省部級科研課題19項,獲省部一等級一項、二等奬兩項。史紅亮(1982—),男,山西渾源人,講師,主要研究方嚮為能源經濟、區域經濟、管理科學與工程。雲南大學軟科學與係統工程研究中心研究人員,雲南大學發展研究院理論經濟學博士後流動站博士後。2008年獲上海市委宣傳部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部級二等奬,2013年獲雲南省第十六次哲學社會科學成果一等奬。2008—2013年期間發錶論文40餘篇,主持省部級課題《滇中文化旅遊産業集群發展路徑研究》等4項,參與課題《景洪市低碳經濟發展規劃》等課題15項,齣版專著《中國鋼鐵行業能源效率研究》、《國際通道的經濟學分析》2部,主編參編《清潔能源發展研究》、《區域經濟比較》等書7部。熟悉Spss,Eview,Deap,Frontier,Ems,LEAP,Gauss,WinRATS計量軟件和時間序列,麵闆數據分析。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吸引瞭我,一種古樸而又不失現代感的視覺衝擊力,讓人不禁想要翻開一探究竟。當真正進入書中的世界,我纔發現,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區域文化經濟”的書,更像是一次跨越時空的文化探索之旅。作者以一種極為細膩的筆觸,描繪瞭不同地域獨特的文化符號和經濟脈絡是如何相互交織、共同發展的。我尤其被其中關於江南水鄉文化的章節所打動,作者不僅講述瞭那裏如詩如畫的風景,更深入剖析瞭溫婉的吳儂軟語、精巧的手工藝品、以及那些世代傳承的民間習俗,是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沉澱下來,並最終成為驅動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那種對於地方文化基因的挖掘和闡釋,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人文的溫度,讓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瞭那份獨特的韻味。書中大量的案例分析,都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呈現,仿佛一個個鮮活的故事,講述著文化如何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這並非簡單的數據堆砌,而是對現象背後邏輯的深刻洞察。從傳統手工藝的創新轉型,到特色節慶活動的商業化運作,再到文化IP的開發與推廣,作者都提供瞭極為有價值的思路和方法。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將經濟發展視為冰冷的數字遊戲,而是始終強調“人”在其中的核心作用,以及文化情感在連接消費者與産品、地方與市場之間的關鍵橋梁作用。讀完這一部分,我不僅對江南文化有瞭更深的理解,也對文化經濟的運作模式有瞭全新的認知,感覺視野得到瞭極大的拓展。
評分作為一名對文化和經濟交叉領域感興趣的讀者,《區域文化經濟論》這本書無疑是一次令人振奮的閱讀體驗。我特彆欣賞作者的宏觀視野和微觀洞察力。作者並非孤立地看待區域文化和區域經濟,而是將其置於更廣闊的社會、曆史和全球化背景下進行分析。書中關於文化産業的全球化趨勢和地方性文化的抵抗與融閤,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作者探討瞭在全球化浪潮下,一些地方性的文化特色是如何麵臨挑戰,但同時也指齣瞭如何通過創新和本土化,使得這些文化能夠煥發新的生機。我非常喜歡書中關於“文化資本”的討論,作者闡述瞭如何將地域的文化積澱轉化為可運營的資本,並從中創造經濟價值。通過書中豐富的案例,我看到瞭一些地區如何成功地將自己的曆史遺跡、藝術傳統、甚至是對生活方式的獨特理解,轉化為吸引投資、促進就業、提升居民生活水平的動力。書中對於文化創意産業的分析尤為細緻,從獨立電影的製作與發行,到創意設計工作室的運營模式,再到數字媒體的文化傳播,作者都進行瞭深入的探討,並提供瞭不少前沿的思考。這讓我深切感受到,在當今時代,文化的力量遠不止於精神層麵,更是能夠驅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評分我一直對地方特色和文化如何轉化為經濟優勢充滿好奇,因此對《區域文化經濟論》這本書充滿瞭期待。這本書給我的最大感受是,它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來審視經濟發展。作者不僅僅停留在對傳統文化元素的羅列,而是深入挖掘瞭這些文化元素背後所蘊含的獨特價值,以及如何將其有效地融入現代經濟體係之中。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文化符號的經濟學”的闡釋印象深刻。作者通過具體的案例,生動地展示瞭那些看似平凡的文化符號,如地域性的美食、特色的民俗活動、甚至是獨特的語言方言,是如何通過精心策劃和包裝,成為吸引遊客、帶動消費、塑造品牌形象的重要載體。比如,書中對某個山區縣如何依托其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打造一係列文化旅遊産品,並成功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過程進行瞭詳盡的描述。這讓我意識到,文化並非隻是“麵子”上的點綴,而是可以成為驅動經濟增長的“裏子”。作者在分析這些案例時,也充分考慮瞭市場需求、消費心理、以及政策導嚮等多種因素,使得其分析更加全麵和客觀。讓我受益匪淺的是,書中強調瞭“地方性”的獨特魅力,以及如何利用這種獨特性來構建差異化的競爭優勢。這對於那些希望通過發展特色經濟來擺脫同質化競爭的地區來說,無疑具有重要的藉鑒意義。
評分這本書的寫作風格和內容讓我驚喜不已。我一直認為,經濟學理論的學習不應該枯燥乏味,而《區域文化經濟論》恰恰證明瞭這一點。作者以一種極其生動、充滿故事性的方式,將復雜的區域文化經濟概念呈現在讀者麵前。我尤其喜歡書中那些充滿人文關懷的筆觸,作者在分析經濟現象的同時,並沒有忽略其背後的人文價值和情感連接。書中關於“情感經濟學”的章節,讓我對文化産品的吸引力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作者通過講述一些地方如何利用獨特的文化情感,如鄉愁、歸屬感、或是一種獨特的地域氣質,來吸引消費者,構建品牌忠誠度,給我帶來瞭很大的啓發。我被書中那些關於“文化地標”的案例深深吸引,例如某個小鎮如何通過挖掘和保護其獨特的曆史建築和傳統工藝,成功地吸引瞭大量遊客,並帶動瞭當地服務業的發展。作者在分析這些案例時,不僅關注瞭經濟效益,更強調瞭這些文化地標如何增強當地居民的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這種將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情感價值相結閤的分析角度,讓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變得非常豐富和多元。它讓我不僅僅是在學習知識,更是在感受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地域精神,以及文化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經濟發展。
評分我一直對那些能夠將抽象理論與具體實踐完美結閤的書籍情有獨鍾,而《區域文化經濟論》恰恰滿足瞭我的這一需求。這本書最讓我驚艷的地方在於其深厚的理論功底與鮮活的案例研究相得益彰。作者在探討區域文化經濟的形成機製時,引用的理論框架十分嚴謹,既有經典經濟學理論的支撐,也融閤瞭社會學、人類學等多個學科的視角,使得整本書的分析邏輯清晰,條理分明。然而,理論的魅力終究需要現實的土壤來滋養,而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尤為齣色。作者選取瞭中國不同區域的典型案例,從沿海發達地區的文化産業集群,到內陸欠發達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與發展,再到民族地區的特色文化資源整閤,都進行瞭深入細緻的剖析。我特彆喜歡關於東北老工業基地文化轉型的那一部分。作者沒有迴避那個時期的陣痛與挑戰,而是深入挖掘瞭那些曾經輝煌的工業遺址、樸實的工人文化,是如何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被賦予新的生命力的。書中關於如何將曆史記憶轉化為旅遊資源、如何通過文化創意産業帶動就業、如何構建社區文化認同感,都給齣瞭非常有啓發性的思考。閱讀這些案例,我不僅僅是在學習理論,更是在感受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真實脈搏,體驗不同地域人民的智慧與創造力。這種將宏觀理論與微觀實踐有機結閤的寫作方式,讓整本書既有深度又不失可讀性,極大地提升瞭我的閱讀體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