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霞著的《文化价值重建与人的新农村建设研究 》站在文化价值重建的视角关注“人的新农村”建设 ,从文化冲突中寻求文化发展之道,解构乡村文化的 发展动力,力争树立起城乡平等的文化宽容价值观, 建设城乡文化互哺机制。书中提出要按照新时代的特 点在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对接中重塑农村文化,对传 统农村文化精华进行再认同,建立起基于乡愁文化、 乡贤文化、生态文化等文化形式之上的农村文化新认 同;力争通过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指 导方针,通过推陈出新、增补充实对传统农村文化进 行创造性转化,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拓展和完善农村文 化的时代内涵,进行创新性发展,确保农村文化的个 性化发展,唤醒文化自信。
前言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文化与“新农村”建设历程
第一节 传统农村与农村文化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以人为本”的农村文化建设
第三节 从“物的新农村”建设到“人的新农村”建设
第二章 “人的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吁求
第一节 城市文化的扩张与农村文化的秩序危机
第二节 城镇化建设与农民的文化认同危机
第三节 多元文化入侵与农民的道德价值溃败
第三章 “人的新农村”建设的文化自信
第一节 乡愁情结的情感表达:“人的新农村建设”的人文记忆
第二节 乡贤文化的自治能力:“人的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力量
第三节 乡规民约的法治精神:“人的新农村”建设的制度借鉴
第四节 农村文化的生态价值:“人的新农村”建设的“美丽”借鉴
第五节 农村文化的**价值:“人的新农村”建设的中国故事
第四章 以文化“两创”思想指导“人的新农村”建设,重建农村文化价值
第一节 “人的新农村”建设的文化“两创”思想
第二节 在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对接中重塑农村文化
第三节 树立城乡平等的文化宽容价值观,建设城乡文化“互哺”机制
第五章 **经验:落实文化民生,保障农民文化权利
第一节 浙江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依靠政府力量保障农民享受文化成果
第二节 新乡贤回乡:借助社会力量**农民积极参与文化活动
第三节 书香农村中的山东乡村儒学讲堂:强化教育力量保障农民接受文化教育
第四节 农民自办文化艺术节:发挥主体力量保障农民开展文化创造的积极性
第六章 国外经验:传统农村生活方式与现代生活方式的融合
第一节 德国村庄*新:保护传统生活方式的地方性文化认同
第二节 韩国“新村”运动:传承伦理精神的现代农村建设
第三节 美国生态村:农村景观建设的现代经验
第四节 国外农村建设经验对农村文化价值重建与“人的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参考文献
我一直对农村的发展问题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近些年国家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涌现出了很多令人振奋的案例,但也存在一些值得深思的现象。这本书的副标题“人的新农村建设研究”让我眼前一亮,因为以往很多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讨论,往往更侧重于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而“人”的建设,特别是精神层面的成长和文化层面的涵养,似乎总是被置于次要位置。作者在开篇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新农村建设理念,并强调了文化在其中的核心作用。他并没有回避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比如农民的文化认同危机、城乡文化鸿沟的扩大等等。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农民的文化主体性”的探讨,认为他们不仅仅是新农村建设的受益者,更是文化创造和传承的主体。书中似乎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旨在激发农民的文化活力,让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这种将文化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紧密结合的思路,对于破解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些难题,我认为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很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
评分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来解释和指导“文化价值重建”与“人的新农村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他似乎在试图打破以往那种将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割裂开来的视角,而是将文化视为贯穿这一切的核心要素。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价值”的探讨,究竟什么是我们这个时代需要重建的文化价值?是那些古老而充满智慧的传统美德,还是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和赋予新内涵的现代价值观?作者似乎在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并将其与新农村建设中的“人”紧密联系起来。我理解“人的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指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更是指提升农民的精神境界,让他们成为有文化、有思想、有创造力的新型农民。书中或许会涉及到一些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来分析文化变迁的动因,以及如何在社会转型期有效地进行文化引导。我感觉作者的研究是系统性的,试图从更宏观的层面来理解和解决问题,这对于我们理解当下社会发展的深层逻辑,具有启发性的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上“文化价值重建”几个字就立刻吸引了我。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常常感觉很多传统的东西在消失,一种新的、可能还不那么成熟的价值观正在迅速蔓延,有时候会让人感到迷失。作者在引言部分就深刻地指出了这一点,他没有停留在泛泛而谈,而是试图去挖掘那些正在被遗忘或被边缘化的文化元素,并分析它们在当下社会发展中的缺失和困境。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将视角放在了“人的建设”上,这不仅仅是硬件上的投入,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重塑。书中提到的“文化自信”这个概念,在当前国际环境下尤为重要,它不仅仅是指对本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更是对自身价值体系的坚守与创新。读到这里,我感觉作者的思考是深刻且具有前瞻性的。他没有简单地呼吁回归传统,而是强调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寻找与时代相契合的新的文化价值,这对于我们理解和应对当前社会转型期的挑战,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了解作者是如何具体阐述这一宏大命题的,特别是关于“文化价值重建”在实践层面的可行性,以及它如何能真正地作用于“人”的成长与发展。
评分当我看到“文化价值重建”和“人的新农村建设”这两个关键词组合在一起时,我立刻联想到了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些普遍性问题。比如,我们是否在现代化进程中,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正在逐渐丢失我们宝贵的文化根基?在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进行的时候,我们关注的焦点是否更多地集中在物质层面,而忽视了农民的精神世界和文化认同?这本书似乎试图搭建一座桥梁,将这两个看似分离的议题紧密地联系起来。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定义“文化价值”的,并对其进行“重建”,这其中是否包含了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传承,也包含了对现代文明的吸收与创新?更重要的是,他如何将这种“文化价值的重建”与“人的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即如何通过文化的赋能,来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让他们在新农村中不仅能安居乐业,更能安享精神的富足?这听起来是一个非常宏大且富有挑战性的课题,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新颖的视角和深刻的论述。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以及书名,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其学术性与时代性并存。作者似乎并没有满足于对新农村建设的现状进行简单的描述,而是深入到了“文化价值重建”这样一个更具哲学高度的议题。我猜测书中会对“价值”的定义进行重新审视,探讨在现代社会语境下,哪些传统文化价值依然具有生命力,哪些需要被扬弃,又有哪些新的文化价值亟待建立。而这一切的最终落脚点,似乎都是为了“人的新农村建设”。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理解“人”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的,是仅仅作为劳动者和建设者,还是作为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他是否提出了具体的理论模型,来阐释文化价值的重建如何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而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深度发展?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超越表面现象的深刻洞见,帮助我们理解在新农村建设浪潮中,如何避免文化失落,并真正实现人的现代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