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无线电通信技术与信号处理 | 作者 | 荆丽丽,黄睿,刘凌云 |
| 定价 | 65.00元 | 出版社 | 中国纺织出版社 |
| ISBN | 9787518032082 | 出版日期 | 2017-03-01 |
| 字数 | 页码 | 203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荆丽丽,女,就职于集宁师范学院电子工程系,主要研究方向电子通信和控制工程。讲师,研究生学历。生于1981.01内蒙古通辽市,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无线电通信技术与信号处理有很深的研究,并在期刊上发表多篇文章; 黄睿,女,于1977.09出生于重庆市渝北区,现任职于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应用电子技术系,讲师职称,大学本科学历。出版过无线电通信系统方面的书籍3本; 刘凌云,女,生于1982年4月,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人。目前就职于集宁师范学院通信工程系、讲师。硕士研究生学位,有多年的通信工程教学经验,被学院连续5年评为教师。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章 无线电通信的起源及发展历史 一、无线电通信技术的起源 二、无线电通信的发展史 三、无线电通信走进中国 第二章 无线电 一、无线电简述 二、长波通信 三、中波通信 四、短波通信 五、超短波通信 六、微波通信 第三章 卫星通信技术 一、卫星通信定义及简介 二、卫星通信的覆盖范围和多址连接方式 三、卫星通信系统的组成 四、卫星通信的方式及特点 五、我国通信的现状和发展 第四章 无线电通信 一、无线电通信简述 二、多址技术 三、无线接人技术 四、4G通信技术 五、软件无线电技术 六、蓝牙技术 七、无线保真技术 八、红外数据组织 九、NFC技术 十、ZigBee技术 十一、UWB技术 第五章 无线通信信号处理 一、信号处理简述 二、语音编码与压缩 三、图像编码压缩 四、光分路与合路滤波器组的设计 第六章 模拟信号和模拟信号处理 一、模拟信号 二、模拟信号处理 第七章 数字信号和数字信号处理 一、数字信号 二、数字信号处理 三、数字信号处理的发展与应用 第八章 无线电通信技术的民用 一、电报 二、无线电对讲机 三、无线电话 四、无线数字电视 第九章 信号处理的几种方法 一、傅里叶变换 二、短时傅里叶变换 三、双线性变换法 四、小波变换 五、希尔伯特黄变换 六、平稳信号和非平稳信号 第十章 总结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部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确实很用心,封面选用了沉稳的深蓝色调,配合烫金的书名,显得既专业又不失现代感。内页纸张的质地也相当不错,阅读起来眼睛不太容易疲劳,即便是长时间在灯光下翻阅,也不会有那种廉价的纸张反光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章节结构上的安排,逻辑脉络非常清晰,从基础概念的引入到复杂算法的深入探讨,过渡得非常自然。每一章节的开头都有一个清晰的知识点导览,这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能迅速把握本章的重点。而且,书中的插图和图表制作得非常精美,那些复杂的系统框图和波形示意图,清晰到几乎不需要额外的文字解释就能让人理解其工作原理,这在很多技术书籍中是很难得的。整体来看,这本书的物理实体质量完全对得起它所承载的专业知识分量,拿在手里有一种厚重踏实的感觉,很适合作为案头工具书长期保存和参考。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流畅,这主要归功于作者精妙的语言组织和逻辑递进。虽然涉及的数学和物理概念相当抽象和复杂,但作者总能找到一种恰到好处的方式来“软化”这些知识点,使其更容易被大脑吸收。比如,在处理傅里叶变换在信号分析中的应用时,作者大量使用了类比和几何解释,而不是一开始就抛出复杂的积分公式。这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极大地降低了初次接触这些高深概念时的挫败感。我发现自己能够很自然地跟随作者的思路,从一个基础概念一步步推导出更复杂的定理。这种流畅性意味着学习效率的提高,我不再需要频繁地跳回去翻阅前几页来确认某个前提,因为作者已经将所有必要的铺垫都安排得恰到好处。
评分作为一本技术参考书,这本书的实用性和可检索性也令人印象深刻。虽然内容非常详实,但作者在组织章节时,非常注重知识点的原子化和模块化。每个小节通常聚焦于一个核心概念或一个具体的算法步骤,这使得当我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特定问题时,可以非常快速地定位到相关的章节进行查阅,而不用通读整本书。此外,书中在讲解完理论后,往往会附带一些简短的“工程实现提示”或者“注意事项”,这些小小的侧边栏信息,虽然篇幅不大,但却凝结了大量的实践智慧,对于避免实际项目中的常见陷阱非常有帮助。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学习的良师,更是一本实战的助手,其设计充分考虑了技术人员在不同阶段(学习、理解、应用、查阅)的需求。
评分这本书的写作风格极其严谨且富有洞察力,作者显然不是简单地罗列公式和定义,而是深入到了技术背后的设计哲学和工程取舍。阅读过程中,我能明显感受到作者对该领域发展脉络的深刻理解,尤其是在介绍一些经典技术(比如早期的调制解调技术)时,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教科书式的描述,而是穿插了一些历史背景和实际应用中遇到的挑战,这让整个学习过程变得生动起来,仿佛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在进行深度对话。举例来说,在阐述噪声对信号性能的影响时,作者不仅给出了数学推导,还巧妙地联系到了实际通信系统中的抗干扰策略,这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叙述方式,极大地提升了知识的可迁移性和应用价值。对于希望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读者来说,这种深层次的剖析是极其宝贵的。
评分这本书在内容深度上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准,它绝非那种泛泛而谈的入门读物,而是真正面向需要深入理解底层机制的工程师或研究生。我特别喜欢它在处理一些前沿概念时所表现出的平衡感,既没有因为追求新颖而牺牲严谨性,也没有因为遵循传统而显得守旧。比如,对于现代通信系统中核心的信道编码技术,作者不仅详尽讲解了诸如Turbo码和LDPC码的结构和译码过程,还对它们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性能优势和复杂度进行了细致的对比分析。这种对比分析极大地帮助我形成了更全面的技术认知图谱,让我明白了技术选择往往是在性能、复杂度、实时性之间进行复杂的权衡。对于那些想在相关领域进行深入研究或系统设计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非常坚实和全面的理论基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