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现代化对话
定价:48.00元
售价:32.6元,便宜15.4元,折扣67
作者:于维栋著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4-01
ISBN:9787030369451
字数:178000
页码:
版次:5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300kg
编辑推荐
于维栋专著的《现代化对话(现代化行程之辨析)》以对话的形式系统阐述了现代化的有关问题。全书以世界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为背景,沿着“现代化”自身发生、发展和演进的历史脉络,围绕现代化的概念、起点、“进程、评价指标体系等展开详细论述,并对中国现代化的行程进行了专题解读。
内容提要
现代化是一场具有300多年历程的世界,是一场剧烈的国际竞争。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落后了,每个人都要吃苦头;现代化搞好了,每个人都会受益。21世纪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中国将重新站在世界的前列,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要顺利推进这一崇高事业,就要了解现代化,按照现代化的规律办事。
本书以对话的形式,用大众的语言向读者阐述了:什么是现代化及如何评价现代化;300年来世界现代化的进程及21世纪的展望;中国现代化的历程、现状和前景。
本书可供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各界精英、大专院校师生及对现代化感兴趣的普通民众阅读,也可供研究和制定政策的实际工作者参阅。
目录
作者介绍
于维栋,男,1934年生。
1982~1995年在中央书记处研究室、中央办公厅调研室从事科技政策研究工作。
现任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理事、研究员。
于先生在中央机关和国家科研机构工作多年,自2000年以来,一直专注于现代化研究:
参与编写了《中国现代化报告》的年度报告12本;
发表了一批高质量的现代化研究论文;
与三位专家联名建议成立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2002年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现在,先生仍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现代化事业进行不懈的探索!
文摘
序言
如果说前面读起来是一种思维上的愉悦,那么这本书的最后几章,则带来了一种近乎哲学层面的震撼。作者开始探讨“意义危机”与“技术异化”之间的复杂纠缠。这种探讨是极其克制的,没有歇斯底里的控诉,而是用一种冷静的、近乎解剖学的精确度来分析现代人如何一步步将自己存在的本质“外包”给了工具和算法。我必须承认,读到这里时,我需要经常停下来,翻看前面的笔记,以确保自己完全跟上了作者的逻辑推演。他的句子往往信息密度极高,常常需要咀嚼数次才能完全吸收其内涵。尤其欣赏他对于“审美疲劳”的分析,这不再是简单的艺术评论,而是将审美活动置于生产力和消费力的巨大机器之下进行审视。这种宏大叙事与微观心理学的完美结合,让这本书的份量陡增。它不是一本可以轻松消遣的书,而更像是一次与作者的深度智力对话,挑战着读者的认知底线。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交响乐,各个乐章之间既有独立的旋律,又彼此呼应,最终汇集成一个完整的意境。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时间观念变迁”的那一部分论述。在传统的线性时间观中,未来是可期的,过去是可追溯的;但在高度数字化的今天,时间似乎被切割成了无数个碎片化的“即时事件”。作者用了一种近乎散文诗的笔调来描绘这种碎片化带来的焦虑感,那种总是在“错过”和“追赶”之间的拉扯,简直是现代人的通病。但最精彩的是,他没有停留在批判层面,而是提出了如何在这种多维时间结构中寻找新的锚点。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时间迷宫中,而这本书,就是那张指引你找到出口,但出口本身需要你自己去决定的地图。语言的张力十足,充满了那种知识分子特有的克制与激情并存的表达欲。那些复杂的社会学概念,在这里被消化、重塑,最终以一种非常易于理解的姿态呈现出来,这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对读者的尊重。
评分总的来说,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辨识度,它介于严谨的学术论述和高度个人化的日记体之间游走。它没有提供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这反而是它最宝贵的地方。它拒绝将复杂的世界简化为二元对立的标签,而是热衷于挖掘那些灰色地带和悖论本身。书中对“连接”与“孤立”这对矛盾的论述尤其精彩,作者似乎在不断追问:我们是否在追求更广泛的连接时,反而牺牲了更深层次的联结?这种反思的深度和广度,让人联想到那些真正伟大的社会思想家。我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自我发现的旅程,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剥开了一层关于自己生活方式的表皮,看到了更深处的肌理。它成功地做到了既具有时代性,又超越了时代,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记录心得的佳作。
评分这本书最令我感到耳目一新的是,它似乎避开了所有陈词滥调的成功学口号,转而深入挖掘了“边缘”和“非主流”的现代化经验。我们通常谈论现代化,总倾向于聚焦于效率、科技和中心城市,但这本书却将目光投向了那些被快速发展所遗忘的角落和群体。作者对于个体在系统性变革中的韧性和脆弱性有着极为深刻的洞察力。例如,书中对“数字鸿沟”的描写,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分析,更是上升到了认知和身份认同的高度。这种多维度的切入,让整个论述显得扎实而富有同情心。我特别喜欢其中引用的那些非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案例,它们如同清新的溪流,冲刷掉了我心中对现代化固有的单一刻板印象。读完这些章节,我不再仅仅认为现代化是一个“到达”的终点,而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充满矛盾和张力的“过程”。这种看待问题的角度转变,对我个人在职场和人际交往中的决策,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其实是抱着一种既期待又有点忐忑的心情。市面上关于“现代化”这个主题的书籍浩如烟海,大多不是太晦涩难懂,就是过于偏向某个特定领域的叙述,缺乏那种能够让人感同身受的烟火气。然而,这本书的开篇就抓住了我,它没有急于抛出宏大的理论框架,而是从几个非常细微却又普遍存在的日常生活场景切入。比如,作者花了相当的篇幅去描述现代都市中人与人之间那种微妙的疏离感,以及信息爆炸时代下,我们如何筛选和构建自己的“真实”。我尤其欣赏作者的笔触,那种细腻到近乎神经质的观察力,让你感觉自己正在被一个老朋友娓娓道来他的心事。他不是在“教”你什么是现代化,而更像是在邀请你一起“体验”和“反思”这种状态。这种叙事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同时又保证了思考的深度。读完前三分之一,我意识到这本书的价值可能并不在于提供标准答案,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高质量的“提问”。它迫使你停下来,审视自己生活中的那些默认设置,那些你从未质疑过却又深深影响着你的运作逻辑。这对我来说,是阅读体验中最难能可贵的部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