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信息论基础(第三版)
:29.00元
售价:20.3元,便宜8.7元,折扣70
作者:石峰,莫忠息著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9-01
ISBN:978730714254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前言
章 概论
1.1 信息理论的基本内容
1.2 信息理论的发展简史
1.3 控制论、信息论与系统论
1.4 信息理论的应用
第2章 信息与熵
2.1 信源熵
2.2 联合熵与条件熵
2.3 熵函数的性
2.4 熵函数的性质
2.5 连续型随机变量的熵
2.6 意义信息和加权熵
2.7 Renyi熵与Tsallis熵
习题
第3章 互信息
3.1 平均互信息
3.1.1 事件的互信息
3.1.2 多随机变量下条件互信息与联合事件的互信息
3.1.3 平均互信息
3.2 互信息与其他熵之间的关系
3.2.1 互信息的等价定义
3.2.2 熵之间的关系
3.3 多个随机变量的互信息
3.3.1 两组随机变量之间的互信息
3.3.2 条件互信息
3.3.3 随机向量中各随机变量之间的互信息
3.4 互信息函数的性质
3.5 连续型随机变量的互信息
习题
第4章 离散信源的无错编码
4.1 信源与信源编码简介
4.1.1 信源
4.1.2 信源的分类
4.1.3 信源编码
4.2 无记忆信源的渐近等同分割性与定长编码定理
4.2.1 渐近等同分割性(AEP)
4.2.2 定长编码定理
4.3 离散无记忆信源的变长编码
4.3.1 前缀码与Kraft不等式
4.3.2 Huffman编码与优编码定理
4.3.3 常用变长编码
4.4 离散平稳信源及其编码定理
4.4.1 平稳信源的熵率及冗余度
4.4.2 平稳信源的编码定理
4.5 马尔可夫信源及其编码
4.5.1 马尔可夫信源
4.5.2 马尔可夫信源的编码
习题
第5章 离散无记忆信道的编码理论
5.1 信道容量
5.1.1 信道容量的定义和例子
5.1.2 离散无记忆信道容量的有关性质
5.1.3 某些简单情况下信道容量的计算
5.1.4 转移概率可逆时信道容量的计算
5.1.5 离散无记忆信道容量的迭代计算
5.1.6 达到信道容量时输入输出字母概率分布的性
5.2 信道编码
5.2.1 信道编码概述
5.2.2 联合典型序列
5.3 信道编码定理
5.3.1 信道编码定理的证明
5.3.2 Fano不等式和逆编码定理
5.3.3 信源一信道联合编码
5.4 高斯信道
5.4.1 高斯信道容量
5.4.2 高斯信道编码定理
5.4.3 高斯信道编码定理的逆定理
5.5 级联信道和并联信息的信道容量
5.5.1 级联信道
5.5.2 并联信道
5.6 信道编码实例
5.6.1 重复码
5.6.2 Hamming码
习题
第6章 线性码
6.1 线性分组码的定义及表示
6.2 系统编码和校验矩阵
6.3 系统编码及其优译码的实现
6.4 线性码的差错概率及纠错能力
第7章 信源的率失真函数与熵压缩编码
7.1 熵压缩编码和信源的率失真函数
7.2 率失真函数的基本性质
7.3 对离散信源求解率失真函数的迭代算法
习题
第8章 大熵原理与小鉴别信息原理
8.1 大熵原理
8.1.1 大熵原理的提出
8.1.2 大熵原理的合理性
8.1.3 大熵谱估计
8.2 鉴别信息
8.2.1 鉴别信息的定义
8.2.2 鉴别信息的性质
8.3 小鉴别信息原理
8.3.1 小鉴别信息原理
8.3.2 独立分量分析
习题
第9章 组合信息与算法信息
9.1 自适应统计编码
9.2 组合信息
9.2.1 基于组合的信息度量
9.2.2 Fitingof通用编码
9.3 算法信息
9.3.1 Kolmogorov算法熵
9.3.2 算法熵的不可计算性
9.3.3 Lewpel—Ziv通用编码
9.3.4 Kieffer—Yang通用编码
9.4 近似熵与样本熵
习题
0章 密码学引论
10.1 古典密码学
10.1.1 古典密码举例
10.1.2 古典密码分析
10.2 基于信息论的密码学
10.2.1 完全保密
10.2.2 解距离
10.2.3 实用安全性
10.3 数据加密标准(DES)
10.3.1 DES的描述
10.3.2 DES的讨论
10.4 其他
10.4.1 公开钥密码系统
10.4.2 认证系统
10.4.3 数字
10.4.4 密钥的管理
10.4.5 电子货币
部分习题解答或提示
参考文献
阅读体验中,我发现这本书的例题和习题设置是其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计算题,而是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思想实验”和“证明引导”。许多习题并非直接要求套用公式,而是要求读者利用信息论的基本公理去推导一个新的不等式或者证明一个已知的边界条件,这种训练方式极大地锻炼了我的数学建模和逻辑思辨能力。例如,有一个关于“卡方检验”与“KL散度”之间联系的练习题,它巧妙地将统计学中的概念与信息论中的相对熵联系起来,迫使我必须跳出单一学科的思维定势去综合分析问题。此外,书后附带的“拓展阅读建议”也非常实用,它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指明了通往更深层次理解的路径,引导读者去查阅更专业的文献,体现了一种鼓励自主探索的教育理念,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提供一个标准答案的保守做法。
评分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才勉强跟上这本书的节奏,特别是涉及到随机过程和联合熵函数的部分,需要反复回看和对照不同的参考资料。这本书的难度定位显然是面向有一定数学基础的研究生或者高阶本科生,它对读者预设的知识要求非常高,如果缺乏扎实的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基础,初次接触时可能会感到吃力。它很少提供手把手的简化推导,更多的是一种“你应该能自己完成这一步”的信任感。这既是优点——因为它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理论的纯粹性和严谨性,避免了为了迎合初学者而进行的过度简化——但同时也意味着它对读者的自学能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对于想要将信息论作为未来研究工具的人来说,这种“高门槛”是必要的磨砺,但对于仅想了解皮毛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深度可能会带来一定的挫败感,它需要读者投入大量的时间和心智去“消化”,而不是快速“浏览”过去。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极其独特,它不像许多冷冰冰的理工科教材那样干巴巴地陈述事实,而是带着一种近乎哲学的审慎态度来构建信息世界的基本公理。作者在开篇部分对“信息是什么”以及“测不准原理在信息层面的体现”的讨论,仿佛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全新的认知框架。这种由宏观概念到微观细节的铺陈,使得我对信息的量化有了更深层次的敬畏感。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编码和解码,更深层在于揭示了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在自然界和工程世界中的基本法则。作者在阐述诸如“信源编码定理”时,总会穿插一些对信息论历史背景的简短回顾,比如早期的滤波理论与信息论的交汇点,这种人文关怀使得理论的诞生显得有血有肉,而不是凭空出现的数学奇迹,增强了阅读过程中的代入感和历史厚重感。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的典范,封面简洁大气,配色沉稳又不失学术气息,初次上手时那种厚实感就让人觉得内容一定扎实可靠。纸张质量非常好,即便长时间翻阅,手感依然舒适,油墨印刷清晰,字号和行距的排布也充分考虑到了阅读的舒适度,长时间盯着复杂的公式和图表看,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分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边距的处理非常得当,给读者留下了足够的空间进行批注和思考,这对于学习这类需要深度思考的理工科书籍来说,是极为重要的细节。内页的图表绘制精良,无论是概率分布的示意图还是信道容量的极限曲线,都清晰明了,逻辑层次感极强,这在理解抽象概念时起到了不可替代的辅助作用。作者在章节划分上也展现了深厚的教学功底,内容的递进关系处理得自然流畅,从最基本的熵的概念开始,逐步深入到联合熵、条件熵,再到互信息和信道容量,每一步都像是精心铺设的阶梯,稳步将人引向更深的层次。整体而言,这本书在物理呈现和视觉体验上,已经达到了业界一流的水准,让人愿意花时间去亲近它,去钻研它。
评分我拿到这本新版教材时,最大的感受是它在保持经典理论体系的严谨性的同时,对前沿领域的跟进速度令人惊喜。书中对现代通信系统,比如对LDPC码和Turbo码背后的信息论支撑的探讨,虽然没有深入到算法实现的每一个细节,但其对这些技术如何体现香农极限的阐述,却有着令人茅塞顿开的清晰度。特别是关于有噪信道编码定理的推导部分,作者采用了比前几版更为直观的论证方式,避免了过多冗余的数学技巧堆砌,使得初学者也能窥见其核心思想的精妙之处。我对其中关于速率失真理论的介绍尤为欣赏,它不仅仅是抽象的数学建模,而是紧密联系到了实际的语音和图像压缩应用,让读者明白了为什么某些压缩算法能达到那样的效率边界。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继续深挖相关领域研究的兴趣,它成功地将一门看似“枯燥”的数学理论,塑造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工程驱动力,展现了其强大的解释力和预测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