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国际私法
定价:32.00元
售价:21.8元,便宜10.2元,折扣68
作者:徐冬根,王国华,萧凯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8-01
ISBN:9787302107798
字数:528000
页码:35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为普通高等院校法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由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冬根、副教授王国华和萧凯编著。全书具有以下特点:
内容新——兼顾本科生的教学大纲和体系,增加大量国际私法领域新的科研成果,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注重资料的原始性——根据国际私法学科的特点,课文中将增加一定的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外文原文文献和资料,包括外文原文案例,使学生直接接触到部分原汁原味的外文文献,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水平。
风格新——吸收西方发达国家本科生教材的撰写风格,压缩老生常谈的内容,在课文中增加相关的新内容(类似于超链接的手法)和背景材料,使课程的内容更生动,更受学生欢迎。
内容提要
本书根据国际私法学科的特点,采用类似超链接的手法,将一些经典的案例、世界国际私法学者的观点穿插在相关章节之中,大量增加英文原文案例与文献,让学生在一种新的情景中学习和掌握国际私法,同时学到许多专业英文术语,大大提高学生的学生兴趣、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本书包括绪论、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涉外商事关系的法律适用、涉外争议解决机制四个部分,全面阐释了国际私法的基础理论,并以我国的现行立法、判例和学说为主体,比较域外先进立法、司法实践,从而把握本学科的理论与实务发展趋势。
本书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法学专业的本科生和法律硕士研究生,也可作为法律从业人员的参考用书。
目录
作者介绍
徐冬根,1961年12月出生于上海。1984年毕业于国际关系学院,获外国语言文学学士学位;1987年毕业于华东政法学院,获法学硕士学位。1992年毕业于瑞士弗里堡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 现为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际法研究所所长、中国国际私法学会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没有采用常见的案例导入法,而是从理论溯源开始,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读者穿行于法律思想的迷宫。作者的文笔流畅而极富感染力,尽管主题严肃,但阅读起来并不枯燥,反而有一种探寻真理的愉悦。特别是关于“法律冲突的理论基础”那一块,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类比和历史对比,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使得原本晦涩的学说变得触手可及。我发现,读完此书,我对国际条约和国内立法之间的关系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们不是简单的上下级关系,而是一种持续的、相互影响的张力场。这本书更像是给专业人士准备的“工具箱”,里面的每一个工具都打磨得极其锋利和实用,等待使用者去发现它们的最佳应用场景。它要求读者具备高度的自律性,但一旦投入,所收获的将是无可替代的深度认知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次对思维极限的挑战,它完全没有迎合大众读者的倾向,用词精准到近乎苛刻,每一个术语的出现都带着无可辩驳的权威性。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历史遗留问题时的那种批判性视角,他没有盲目地继承前人理论,而是勇敢地指出其在现代社会适用中的局限性,并提出富有洞察力的修正意见。对于那些渴望在专业领域深挖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座亟待攀登的高峰。然而,对于初涉此领域的新手来说,可能需要一些勇气和耐心。我个人的阅读策略是,先抓核心框架,理解其历史脉络和基本原理,然后再慢慢啃食那些充满细微差别的案例分析。书中那些引用的判例,每一个都选得恰到好处,像是一面面镜子,映照出理论在现实中是如何扭曲、演化,最终定型的。整体而言,这是一部需要“奉献”时间的著作,回报也绝对是丰厚的智识积累。
评分这部著作,从开篇就展现出一种老派而扎实的学术风范,引人入胜地将读者带入一个既古老又充满活力的法律领域。作者显然花费了大量心血去梳理那些错综复杂的概念,尤其是在关于法律冲突规则的阐述上,那种抽丝剥茧的逻辑推演,让人不得不佩服其深厚的功底。我记得书中关于“准据法选择”的章节,分析得极其透彻,不同学派的观点交锋火花四溅,绝非是简单的罗列,而是深入到立法精神的层面进行拷问。阅读时,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精妙的措辞和严谨的论证结构,仿佛置身于一场高水平的学术辩论之中。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来说,它提供了一把开启复杂国际法律思维的钥匙,虽然阅读过程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但每攻克一个难点,随之而来的豁然开朗感,是阅读其他通俗读物难以比拟的。它更像是一部精密的仪器,需要耐心调试才能发挥其最大效用,但一旦掌握,便能洞察诸多国际法律实践背后的深层逻辑。
评分让我来谈谈这本书带给我的直观感受:它沉甸甸的,不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思想上的分量。它仿佛是一部活着的法律史册,里面记载着不同文明在处理“他法”问题时所经历的挣扎与妥协。作者对不同法系的敏感度令人惊叹,他能在描述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在某些核心概念上的差异时,那种鞭辟入里的剖析,远超出了教科书的范畴。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公共政策保留”的讨论,作者没有停留在条文的表面,而是探讨了在一个全球化时代,一个国家如何定义和捍卫其“核心价值观”边界的难度与必要性。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迫使你跳出自己习惯的法律文化巢穴,去理解“他者的法律”并非是异端,而是另一种合理的逻辑构建。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这种感觉对于提升一个法律学习者的内在驱动力是至关重要的。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艺术品,它不是简单地将知识点堆砌起来,而是遵循着一种内在的、有机生长的逻辑线索。从最宏观的调整对象开始,逐步深入到具体的管辖权确认和法律适用过程中的操作细节,每一步都衔接得天衣无缝。我尤其对其中关于“国际民商事争议解决”的章节印象深刻,作者并未将目光局限于国内法框架下对域外法律的“简单引用”,而是深入探讨了跨国合作背景下,司法互助和承认执行的复杂博弈。书中的语言风格是极其克制而有力的,没有多余的煽情或空泛的概括,一切皆以事实和逻辑为基石。读完它,我感觉自己看待国际贸易和跨国纠纷的视角被彻底重塑了——不再是零散的碎片,而是一个相互关联的、动态的法律生态系统。这本厚重的书,实际上是一份精密的“思维导图”,指引我们如何在一个多元价值体系中构建法律秩序的蓝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