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发展与动因(中国体育电视产业研究)
定价:58.00元
作者:沈华柱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542661074
字数:
页码:36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发展与动因(中国体育电视产业研究)》的研究对象集中于中国体育电视产业,分析这一产业形成过程及其种种动因。
《发展与动因(中国体育电视产业研究)》作者对中国体育电视产业形成的历史和发展过程进行研究,同时以CCTV-5为例,考察其中的主要发展节点,并寻找产业形成和发展过程背后的历史性动力,试图对中国体育电视产业发展作出规律性的解释。
目录
导论
一 研究对象与意义
二 相关研究文献
三 理论与方法
四 历史分期
编 中国体育电视产业的形成过程
章 开创与挫折:中国体育电视的前20年(1958-1978)
节 1958-1966:开创期与群众体育
第二节 1966-1978:挫折期与政治挂帅
第三节 开创期与挫折期的发展特点
第二章 振兴与腾飞:追赶世界的步伐(1978-1994)
节 1978-1986:在民族一国家旗帜下的激荡
第二节 1986-1990:北京亚运前的迅速增长
第三节 1990-1994:专业化的追赶
第四节 振兴与腾飞期的阶段性发展规律
第三章 产业与创新:中国体育电视的市场繁荣期(1994-2011)
节 足球节目与产业化起步
第二节 创新平台:体育专业频道
第三节 大赛报道与专业实力进步
第四节 产业繁荣期发展规律与动力
第四章 高潮与:走向北京奥运与国际化(2001-2008)
节 2001-2005:世纪初的体育电视发展高潮
第二节 2005-2008:跨越的北京奥运报道周期
第三节 北京奥运期间:无与伦比的奥运报道
第四节 竞争与联合:地方台体育节目的多元化发展
第五节 北京奥运周期发展规律与动力
第二编 专业分析:节目,频道,管理
第五章 体育电视节目生产的专业化发展策略
节 体育新闻:专业化打造观众忠诚度
第二节 专题栏目:从精品化到品牌化、产业化
第三节 赛事节目:从技术、包装到理念的突破
第六章 频道专业化:机构、品牌与技术
节 CCTV-5体育频道的发展由来
第二节 体育频道的机构和人才
第三节 品牌化目标下体育频道编排与包装的发展
第四节 专业技术应用与创新
第七章 管理、激励与运营机制
节 灵活有效的人才机制
第二节 激励创造的团队文化
第三节 专业化的市场与广告机制
第三编 动因分析:制度,市场,文化
第八章 政治、经济与制度性动力
节 体育电视的政治性动力
第二节 体育电视的经济性动力
第三节 体育电视的制度性动力
第九章 基础性动力:竞技体育与体育产业发展
节 竞技体育发展的推动
第二节 体育产业发展的推动
第十章 广告经营与媒介产业化动力
节 媒体广告经营的推动
第二节 广告主投放行为变化及对节目变迁的影响
第十一章 文化动力:受众特征与趣味、认同的变迁
节 体育电视受众特征及收视趣味的变迁
第二节 体育电视节目中的受众认同
第四编 产业分析:竞争,路径,趋势
第十二章 SCP视角下的产业竞争分析
节 收视和广告份额决定了体育电视的产业结构
第二节 广告经营目标与赛事版权竞争的依存关系
第三节 广告竞争的差异策略引发不同后果
第四节 产业结构的突破在于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实现
第十三章 结论:我国体育电视产业发展的动力体系
节 体育电视产业发展的动力体系概述
第二节 多重动力的历史交织
第三节 产业变迁的“路径依赖”
第四节 后奥运问题与产业未来趋势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沈华柱,江西湖口人,博士,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先后于江西师大、南昌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获汉语言文学学士、比较文学硕士、广告学博士学位。1997年来,在媒体、广告、品牌、营销及咨询领域有着十五年以上丰富、高端专业实践经验。并曾在《九江日报》、《中国改革报》从事多年新闻报道工作,2002年初进入中央电视台广告部负责品牌管理、宣传推广工作,2005年始转任CCTV北京未来广告公司副总经理,先后负责CCTV-5、CCTV-8全频道广告经营;2011年任职上市公司亿利资源集团品牌总监,曾获中国具影响力十大营销策划人等荣誉称号。2012年后投身广告教育,任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告学专业教师、品牌传播研究所副所长,先后主持和参与多个重要课题研究项目,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专业文章数十万字,出版《对话的妙悟》、《体育营销》等专著。
文摘
序言
导论
一 研究对象与意义
二 相关研究文献
三 理论与方法
四 历史分期
编 中国体育电视产业的形成过程
章 开创与挫折:中国体育电视的前20年(1958-1978)
节 1958-1966:开创期与群众体育
第二节 1966-1978:挫折期与政治挂帅
第三节 开创期与挫折期的发展特点
第二章 振兴与腾飞:追赶世界的步伐(1978-1994)
节 1978-1986:在民族一国家旗帜下的激荡
第二节 1986-1990:北京亚运前的迅速增长
第三节 1990-1994:专业化的追赶
第四节 振兴与腾飞期的阶段性发展规律
第三章 产业与创新:中国体育电视的市场繁荣期(1994-2011)
节 足球节目与产业化起步
第二节 创新平台:体育专业频道
第三节 大赛报道与专业实力进步
第四节 产业繁荣期发展规律与动力
第四章 高潮与:走向北京奥运与国际化(2001-2008)
节 2001-2005:世纪初的体育电视发展高潮
第二节 2005-2008:跨越的北京奥运报道周期
第三节 北京奥运期间:无与伦比的奥运报道
第四节 竞争与联合:地方台体育节目的多元化发展
第五节 北京奥运周期发展规律与动力
第二编 专业分析:节目,频道,管理
第五章 体育电视节目生产的专业化发展策略
节 体育新闻:专业化打造观众忠诚度
第二节 专题栏目:从精品化到品牌化、产业化
第三节 赛事节目:从技术、包装到理念的突破
第六章 频道专业化:机构、品牌与技术
节 CCTV-5体育频道的发展由来
第二节 体育频道的机构和人才
第三节 品牌化目标下体育频道编排与包装的发展
第四节 专业技术应用与创新
第七章 管理、激励与运营机制
节 灵活有效的人才机制
第二节 激励创造的团队文化
第三节 专业化的市场与广告机制
第三编 动因分析:制度,市场,文化
第八章 政治、经济与制度性动力
节 体育电视的政治性动力
第二节 体育电视的经济性动力
第三节 体育电视的制度性动力
第九章 基础性动力:竞技体育与体育产业发展
节 竞技体育发展的推动
第二节 体育产业发展的推动
第十章 广告经营与媒介产业化动力
节 媒体广告经营的推动
第二节 广告主投放行为变化及对节目变迁的影响
第十一章 文化动力:受众特征与趣味、认同的变迁
节 体育电视受众特征及收视趣味的变迁
第二节 体育电视节目中的受众认同
第四编 产业分析:竞争,路径,趋势
第十二章 SCP视角下的产业竞争分析
节 收视和广告份额决定了体育电视的产业结构
第二节 广告经营目标与赛事版权竞争的依存关系
第三节 广告竞争的差异策略引发不同后果
第四节 产业结构的突破在于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实现
第十三章 结论:我国体育电视产业发展的动力体系
节 体育电视产业发展的动力体系概述
第二节 多重动力的历史交织
第三节 产业变迁的“路径依赖”
第四节 后奥运问题与产业未来趋势
参考文献
后记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它非常系统地梳理了中国体育电视产业的脉络。我一直对体育产业很感兴趣,但对于电视这个传播媒介如何与体育深度融合,一直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沈华柱教授的这本书,就像一幅清晰的地图,帮我勾勒出了这个产业的整体轮廓。从宏观的政策环境、市场结构,到微观的赛事运作、内容生产,这本书都进行了全方位的覆盖。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产业发展动因的深入挖掘,它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现象描述,而是尝试去探究驱动这个产业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力量,比如社会经济发展、大众体育消费需求、技术革新等等。这些分析让我对体育电视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这个产业蕴含的巨大潜力和发展空间。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冲击感,远超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研究著作,更像是一部关于中国体育电视产业发展史的生动叙事。沈华柱教授用他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刻的洞察力,将这个原本可能显得枯燥的领域,描绘得淋漓尽致,引人入胜。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内容为王”和“渠道为王”的辩证关系的讨论印象深刻。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生产出高质量、有吸引力的体育内容,并且有效地通过各种渠道触达目标受众,成为了体育电视产业成功的关键。书中对新媒体的介入和影响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让我看到了传统电视媒体在数字化浪潮下的转型与挑战。这本书不仅让我对体育电视产业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更激发了我对这个领域未来发展的思考和探索。
评分读罢这本书,我才真正意识到体育电视产业背后隐藏的巨大能量和复杂性。它不仅仅是关于体育比赛的画面呈现,更是一场资本、技术、媒体、文化深度融合的博弈。沈华柱教授的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梭于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领域。我从书中了解到,体育电视产业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从最初的简单转播,到如今高度专业化、市场化的运作模式,每一步都充满了智慧和创新。书中对中国体育电视产业的各个细分领域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例如赛事版权的价值评估、制作技术的演进、新媒体平台的冲击与融合,以及商业赞助的模式创新等等。这些内容让我对这个行业的运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为什么一些体育赛事能够成为国民级的IP,而另一些却悄无声息。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体育+”概念的探讨感到耳目一新,它不仅仅局限于体育本身,而是延展到旅游、健康、教育等多个领域,展现了体育电视产业的无限可能性。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最先注意到的是它详实的案例分析。对于我这种喜欢从实践中学习的人来说,理论固然重要,但具体的例子更能帮助我理解概念。我翻阅了几页,发现书中涉及的案例非常丰富,从大型的国际赛事转播,到国内热门的联赛,再到一些新兴的体育项目,几乎涵盖了中国体育电视产业的各个角落。沈华柱教授似乎对每一个案例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解构,分析了其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以及其中蕴含的商业逻辑和发展规律。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的深入解读,比如某次重要的体育赛事版权交易是如何促成,又是如何影响了整个行业格局;又比如某个体育明星是如何通过电视媒体的包装,从一个普通的运动员蜕变成家喻户晓的偶像。这些案例分析不仅让我学到了知识,更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体育电视产业发展的活力和韧性。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吸引力,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简洁的白色标题,给人一种专业而又不失深度的感觉。沈华柱这个名字,我知道在体育产业研究领域是响当当的。这本书的副标题“中国体育电视产业研究”更是直击了我一直以来很感兴趣的话题。我经常在想,中国的体育赛事是如何被搬上荧幕,又是如何通过电视这个平台来影响大众的?里面的内容,我想肯定会涉及到体育版权的购买、制作、传播,以及商业广告的植入等等一系列复杂而精妙的运作。想象一下,从早期的赛事转播,到如今高清、多角度、甚至VR体验,体育电视产业的发展轨迹一定是一部浓缩的中国经济和社会变迁史。我特别好奇书中会不会深入分析那些成功的体育IP是如何打造出来的,又有哪些失败的案例可以借鉴。同时,对于体育明星的包装和推广,以及他们与电视媒体之间的互动关系,我也充满期待。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些行业内部的洞察,或者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那就更棒了。毕竟,体育电视不仅仅是观看比赛,它承载着民族情感,激发着全民健身的热情,更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播方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