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招摆脱身心痛苦

36招摆脱身心痛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建民著 著
图书标签:
  • 身心健康
  • 情绪管理
  • 心理疗法
  • 自我成长
  • 压力应对
  • 焦虑缓解
  • 抑郁
  • 痛苦
  • 心灵平静
  • 积极心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夜语笙箫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3921492
商品编码:2973003955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9-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36招摆脱身心痛苦

定价:30.00元

作者:汪建民著

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9-01

ISBN:978756392149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40kg

编辑推荐


为了解决人们遇到的各种不同的身心问题,帮助大家在工作、生活、学习中减轻压力,让大家的身心得到更多的关心与呵护,经过多方讨论,我们编著了此书,以供大家参考。
本书主要从精神、心理和身体三个大的方面,阐述了各种痛苦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其中穿插了许多经典案例,便于大家从更深层次去了解和认识痛苦。在每一小节后面,本书还为大家提供了精心搜寻的各种预防痛苦的措施及解脱方法,希望读者都从中能得到很好的帮助,早日摆脱困扰身心的各种痛苦,回归到健康、快乐的生活中去。这是本书的*终目的。

内容提要


人生在世,没有忍受不了的痛苦。在面对痛苦的时候,我们应该学会体验它,品味它。这一秒的痛苦不见得会比下一秒更甚,更令人痛苦;也没有什么过不去的痛苦,所有的痛苦就像情绪一样,总会过去的。很多人总是恐惧着痛苦,沉溺于痛苦,其实他们只是恐惧着自己心理上的恐惧。要知道,痛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的坏情绪与恐惧。

目录


一、精神痛苦解除术
1.抑郁症痛苦解除术
2.疑病症痛苦解除术
3.孤独症痛苦解除术
4.焦虑症痛苦解除术
5.自闭症痛苦解除术
6.强迫症痛苦解除术
二、职场痛苦解除术
7.职场压力痛苦解除术
8.职场挫折痛苦解除术
9.择业矛盾痛苦解除术
10.上班恐惧痛苦解除术
11.职业危机痛苦解除术
12.老板恐惧症痛苦解除术
13.职业倦怠痛苦解除术
14.“星期一综合征”痛苦解除术
三、生活痛苦解除术
15.被痛苦解除术
16.失去亲友痛苦解除术
17.肥胖痛苦解除术
18.失业痛苦解除术
19.乘车恐惧痛苦解除术
20.饮酒成瘾痛苦解除术
21.成瘾痛苦解除术
22.洁癖症痛苦解除术
23.开灯睡觉痛苦解除术
24.社交恐惧痛苦解除术
四、婚恋痛苦解除术
25.失恋痛苦解除术
26.离婚痛苦解除术
27.家庭暴力痛苦解除术
28.丧偶痛苦解除术
29.单相思痛苦解除术
30.婚外恋痛苦解除术
五、身体痛苦解除术
31.头疼痛苦解除术
32.失眠痛苦解除术
33.多梦痛苦解除术
34.癌症痛苦解除术
35.痛苦解除术
36.慢性疼痛痛苦解除术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灵魂的低语与身体的呼唤:一份走向宁静与力量的探索指南 在这纷扰的世界里,我们常常被各种无形的枷锁所束缚,体验着来自心灵深处的焦灼与身体表面的不适。它们如同幽灵般潜伏,悄无声息地侵蚀着我们的喜悦,削弱着我们的活力,让我们在日常的奔波中,渐渐遗失了最真实的自己。本书并非提供一套速成的魔法,也不是神秘的灵药,而是一份邀请,邀请你踏上一段深入内心的旅程,去倾听那些被忽略的灵魂低语,去感受那些被压抑的身体呼唤,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与内在的力量。 我们首先要明白,身与心的痛苦并非孤立的事件,它们往往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长期的精神压力会引发身体的各种炎症反应,而长期的身体不适,又会反过来加剧我们的焦虑和抑郁。这种恶性循环,让许多人陷入了无尽的痛苦漩涡。我们常常试图通过外界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例如,寻求药物的暂时缓解,寄希望于新的爱好能分散注意力,或是期待某个外部事件的改变能够带来彻底的解脱。然而,这些方法往往只能治标不治本,因为问题的根源,往往在于我们自身对痛苦的认知、应对方式,以及与自我连接的深度。 本书旨在引导读者去理解痛苦的本质,它并非敌人,而是信息。痛苦是我们身体在发出警报,是我们心灵在呼唤关注。它可能是过度劳累的信号,可能是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的表达,也可能是我们内心深处某些冲突的显现。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愿意停下脚步,倾听这些信号,而不是一味地逃避或压制。 第一部分:看见内在的风景——理解身心痛苦的根源 旅程的起点,是学习如何“看见”。看见那些常常被我们忽略的念头、情绪和身体感受。 情绪的迷雾: 我们学会如何识别和命名自己的情绪,而不是被情绪裹挟。愤怒、悲伤、恐惧、焦虑……这些情绪并非负面,它们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我们将探讨如何区分情绪的表达和情绪的压抑,了解情绪在身体上的具体表现,例如胃部的紧缩、胸口的沉重、肩膀的僵硬等等。我们将学习如何不带评判地观察自己的情绪,允许它们自然地流动,而不是与之对抗。这包括理解情绪的触发因素,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选择。 思绪的漩涡: 我们的头脑,常常是一刻不得安宁的。过去的遗憾、未来的担忧、无休止的比较和评判,如同持续不断的噪音,消耗着我们的能量。我们将探索思维的惯性,识别那些自动化的负面思维模式(Automatic Negative Thoughts, ANTs),并学习如何打破它们的循环。这并非要停止思考,而是要培养一种“元认知”——即对思考本身的觉察,让我们能够观察到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成为想法的奴隶。我们将了解,很多痛苦源于我们对现实的扭曲解读,而非现实本身。 身体的低语: 我们的身体,是智慧的容器。它记录着我们生活的点滴,也反映着我们内在的状态。长期的紧张、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缺乏运动,都会在身体上留下印记。我们将学习如何重新连接身体,倾听它的需求。这包括对身体疼痛、疲劳、消化不良等症状的关注,理解它们可能代表的身体信息。我们将探讨身体意象(body image)对我们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培养对身体的接纳和感激。 第二部分:释放内在的能量——化解身心痛苦的有效途径 当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见内在的风景,我们就有了化解痛苦的钥匙。这部分将提供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实践方法,帮助我们释放内在的能量,重拾平衡。 觉察与正念的练习: 正念(Mindfulness)是我们进入内在世界的最佳工具。它并非冥想的代名词,而是一种有意识的、不加评判的当下体验。我们将学习如何通过简单的呼吸练习,将注意力带回当下。无论是吃饭、走路,还是与人交谈,都可以成为练习正念的契机。通过持续的正念练习,我们可以减少思绪的漫游,增强对身体感受的觉察,从而更有效地管理情绪。我们将探讨如何应用正念来应对焦虑、压力和身体不适。 情绪的接纳与转化: 情绪并非需要被“摆脱”的敌人,而是需要被理解和接纳的信使。我们将学习如何用一种更温和、更具同情心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情绪。例如,当感到愤怒时,不是压抑,而是尝试去理解愤怒背后的需求,也许是边界被侵犯,也许是未被倾听。我们将介绍一些情绪释放的技术,例如情绪释放法(Emotional Freedom Techniques, EFT)的基本原理,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将强调内在的接纳是转化的前提。 身体的疗愈与滋养: 我们的身体需要被爱护和滋养。我们将探讨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来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从而间接减轻身心痛苦。这包括: 温和的运动: 并非要求剧烈的运动,而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能让你感到舒适和放松的运动方式,例如散步、瑜伽、太极拳等,它们能促进血液循环,释放内啡肽,缓解身体的僵硬和疼痛。 健康的饮食: 了解食物与情绪之间的联系,选择能滋养身体、稳定情绪的食物。减少加工食品、糖分和咖啡因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的比例。 充足的睡眠: 睡眠是身体和心灵修复的关键。我们将探讨如何改善睡眠质量,建立规律的睡眠习惯。 与自然的连接: 花时间在大自然中,散步、晒太阳、聆听鸟鸣,都能有效地缓解压力,平静心灵。 自我同情的力量: 在面对痛苦时,我们常常是自己的严厉批评者。本书将强调培养自我同情(Self-compassion)的重要性。它意味着用对待亲密朋友的爱与理解,来对待自己。当我们犯错、感到失败或承受痛苦时,不是自我责备,而是给予自己一份温柔的关怀。我们将学习如何识别和挑战自我批判的声音,用自我同情的语言和行为来回应。 建立健康的界限: 很多身心痛苦源于我们无法有效地保护自己,无法说“不”。我们将探讨如何在人际关系中建立健康的界限,保护自己的能量和时间,避免被过度索取和消耗。这包括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求,拒绝不合理的请求,以及学会放手那些消耗你能量的关系。 第三部分:重塑内在的秩序——迈向持久的宁静与力量 这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帮助你建立一套内在的秩序,让你能够更从容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并在痛苦中找到成长的契机。 意义的追寻: 很多时候,痛苦源于我们对生活意义的迷失。我们将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和价值感,即使在困难时期,也能保持希望和动力。这可能来自于为他人服务,来自于创造性的表达,或者来自于对知识的探索。 韧性的培养: 生活总有起伏,韧性(Resilience)是我们面对逆境,并从中恢复和成长的能力。我们将学习如何培养内在的韧性,让我们在挫折面前不被击垮,而是从中汲取力量,继续前行。 感恩的力量: 感恩是一种强大的转化力量。它将我们的注意力从缺失转向拥有,从负面转向正面。我们将学习如何培养感恩的习惯,在生活中发现值得感激的点滴,从而提升整体的幸福感。 持续的学习与成长: 这不是一次性的解决方案,而是一个持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我们将鼓励读者将书中的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不断地去实践、去探索、去调整。身心健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我们持续的关注和投入。 本书提供的是一套探索内在世界的地图,以及一些指引方向的指南针。旅程的每一步,都需要你自己去踏出。当你愿意倾听灵魂的低语,感受身体的呼唤,你就会发现,内心深处的宁静与力量,一直都在,等待着你的发现。这趟旅程,也许充满挑战,但它必将带你走向更健康、更和谐、更充满活力的生命状态。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一开始对这类书籍抱持着一丝怀疑的态度,毕竟市面上关于“解脱”的承诺太多了。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克制,它很少使用绝对化的词汇,比如“你必须”、“保证会”。相反,它充满了邀请和探索的意味。其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讨论了“习惯性悲观”的神经通路,作者引用的科学依据非常扎实,却用散文般的笔触加以阐述,使得即便是复杂的神经科学知识也能被普通读者轻松吸收。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引用历史或文学典故时那种恰到好处的插入,比如他用一个古希腊神话的片段来类比现代人面对信息过载时的精神状态,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厚度和趣味性。这本书真正厉害之处在于,它让你感觉自己不是在被说教,而是在参与一场深入的、关于“如何好好做人”的对话。它让你重新审视自己对“快乐”和“满足”的定义,引导你把目光从外部的追逐,转向内在的确认。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现代感的配色,拿在手里很有分量,感觉不是那种市面上常见的流水线产品。尤其是封面的字体选择,那种带着点手写感的衬线体,透露出一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我刚翻开目录的时候,就被那种清晰的脉络吸引住了,不像有些自助类书籍那样,内容堆砌得让人摸不着头脑。它似乎有一种内在的逻辑,引导着读者一步步深入。比如,初期的章节着重于“觉察”这个概念,它没有直接给你一堆生硬的术语,而是用很贴近生活的例子,描绘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焦虑是如何悄悄累积的。我记得其中一个例子是关于清晨醒来时,大脑里自动播放的“待办事项清单”的描述,那个精准度让我忍不住笑出声来,因为它完完全全就是我的日常写照。这本书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它没有过度使用那些空洞的励志口号,而是用一种近乎哲学的深度去探讨“痛苦”的本质,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停下来,对着某一句反复琢磨。这种沉静的阅读体验,本身就是一种疗愈的开始,远比那些浮躁的“速成秘籍”来得实在和持久。

评分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那些复杂的情绪波动时所采用的叙事方式,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在耳边轻声细语,而不是一位高高在上的导师在发号施令。举个例子,在谈到如何处理突如其来的“心慌”或“恐慌”时,作者没有直接给出“深呼吸”这种老套的建议,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解析这种生理反应背后的心理机制。他把情绪比喻成一场突发的“内部风暴”,然后详细描述了如何“观察风暴的边缘,而不是被卷入中心”。我试着在一次感到压力过大的会议间隙运用了书中的一个小技巧——“给情绪命名”,仅仅是默默地在心里对自己说:“哦,这是‘被审视感’在作祟”,那种抽离出来的感觉非常奇妙,压力似乎瞬间降低了一个量级。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教会你的不是如何“消除”痛苦,而是如何与痛苦“共处”,如何把它视为一个需要被理解的信息源,而不是一个必须被击败的敌人。这种视角上的转变,让整个面对困难的过程变得柔和了许多,也更具操作性。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不是一个线性的教程,更像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螺旋。最开始的基础篇章打下了坚实的认知基础,比如它对“完美主义陷阱”的解构,简直是刀刀见血。作者指出,我们追求的“完美”往往是社会投射在我们身上的一个虚假靶子,而我们为之付出的代价是当下的平静与真实。然而,真正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中后部的“关系中的痛苦”那一章节。很多人在谈论身心健康时,往往会忽略人际关系这个巨大的黑洞。作者非常细腻地剖析了原生家庭模式是如何在成年后的亲密关系中不断重演,并且提供了很多实用的、基于观察的工具,比如如何识别和设置健康的“情绪边界”。我感觉这本书像是一本精心制作的“使用说明书”,但说明书的对象不是机器,而是我们自己那颗复杂又时常失灵的心灵硬件。它提供的工具不是万能钥匙,而是针对不同锁孔的精密探针,需要耐心去试探,一旦找到契合点,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无法用语言来衡量的。

评分

读完这本书后,最显著的变化不是我一下子就“摆脱”了什么,而是我对待那些无法摆脱的事情的态度变得宽容和务实了。这本书提供了一种非常接地气的“工具箱”,而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空中楼阁”。比如,书中关于“如何优雅地处理失败感”那一节,它没有主张立刻站起来,而是建议先给自己一个“合法哀悼期”,承认损失,感受挫败的重量,然后再一步步清理现场。这种允许自己“不完美”和“暂时停顿”的理念,对于长期处于高压竞争环境下的现代人来说,是极其宝贵的心理资源。这本书的行文节奏处理得极好,你知道作者在引导你走向光明,但每一步都走得脚踏实地,不会让你有“一口气吃成胖子”的压力。它更像是一张精美的地图,告诉你这条路虽然蜿蜒,但每段风景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让你期待接下来的旅程,而不是急于看到终点。这是一种非常成熟和负责任的写作态度,让人由衷地感到物有所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