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俊、袁弋非著的《5G-NR信道编码/5G丛书》以 5G主要应用场景和性能指标为基础,对适合5G的几大 编码技术逐一进行系统的描述。本书介绍的编码技术 主要包含低密度校验码(LDPC)、极化码(Polar Code)、咬尾卷积码(TBCC)和Turbo码。除此之外 ,对外层编码和其他的编码都有专门的章节介绍。每 一种编码技术的描述包括码的结构、编解码算法、性 能仿真和算法复杂度分析。
本书适合从事无线通信的科技人员、大学授课教 师和研究生阅读,同时也适合作为工程技术及科研教 学的参考书。
袁弋非,清华大学硕士毕业,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博士毕业,2000-2008年在朗讯(后合并为阿尔卡特-朗讯)从事3G和4G关键技术研究。2008年至今在中兴通讯担任无线标准技术总监,负责4G和5G的关键技术研究和标准推进。兴趣方向包括:多天线技术、信道编码、资源调度、非正交多址、窄带物联网等。2010年入选中组部“千人计划”。
第1章 背景介绍
1.1 前几代移动通信的演进
1.2 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G-NR)的系统要求
1.2.1 主要场景
1.2.2 关键性能指标和评估方法
1.2.3 调制编码的性能仿真参数
1.3 信道编码的主要方案
1.3.1 低密度校验码(LDPC)
1.3.2 极化码(Polar Code)
1.3.3 卷积码(Convolutional Code)
1.3.4 Turbo码
1.3.5 外层编码(Outer Code)
1.3.6 其他*级编码方案
1.4 本书的目的和篇章结构
参考文献
第2章 低密度校验码(LDPC)
2.1 LDPC的产生和发展
2.2 LDPC码的基本原理
2.2.1 Gallager码
2.2.2 规则LDPC和非规则
2.2.3 置信度传播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2.2.4 实用的解码方法
2.2.5 性能的理论分析
2.3 准循环LDPC码(QC-LDPC)
2.3.1 扩展矩阵
2.3.2 基础矩阵的基本结构
2.3.3 编码算法
2.3.4 准循环LDPC码的多码长设计
2.3.5 基于QC-LDPC码的多码率设计
2.3.6 基于QC-LDPC码的精细码率调整
2.3.7 一般LDPC码的短圈特性
2.3.8 QC-LDPC码的短圈特性
2.4 QC-LDPC码的译码结构
2.4.1 全并行译码(Full-parallel)
2.4.2 行并行译码(Row-parallel)
2.4.3 块并行译码(Block-parallel)
2.5 LDPC在5G-NR中的标准进展
2.5.1 提升值设计
2.5.2 紧凑型基本图设计
2.5.3 基本图
2.5.4 速率匹配
2.5.5 交织
2.5.6 分段
2.5.7 信道质量指示(CQI)表格和编码调制方案(MCS)表格
2.5.8 传输块大小(TBS,Transport Block Size)的确定
2.6 复杂度、吞吐量和解码时延
2.6.1 复杂度
2.6.2 吞吐量
2.6.3 解码时延
2.7 链路性能
从一个项目经理的角度来看,我需要快速掌握新技术栈的关键风险点和技术成熟度。在评估是否将某项新技术引入我们的产品线时,我们需要了解其可靠性、标准化进度和潜在的专利壁垒。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关于当前主流信道编码技术在商业化进程中的现状分析。例如,在不同厂商的设备中,对LDPC的解码器实现是否存在显著的性能差异?Polar码在控制信道上的标准化进程是否已经完全稳定,是否存在被未来标准迭代的风险?此外,一个关键的考量是算法的复杂度和延时对芯片设计成本的影响。如果这本书能够包含一个关于不同编码方案在相同处理能力芯片上,实现吞吐量和延迟的量化比较,那将是无价之宝。遗憾的是,这本书似乎完全避开了这些商业和工程落地层面的讨论,它专注于“是什么”,而不是“如何最好地用”以及“使用它需要付出什么代价”。这使得它更像是一份纯粹的技术参考资料,而不是一份能够指导我们做出关键技术选型的决策支持文档。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我是冲着封面和名字去的,希望能找到一些关于现代无线通信技术,特别是未来网络架构的深入探讨。我手头有一些关于LTE和早期4G优化的资料,但现在市场和技术讨论都转向了更前沿的领域。我期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对下一代通信系统在物理层和链路层设计上的宏观视角和具体实现细节。理想中,我希望看到对信道编码理论在实际高频段传输中面临的新挑战,比如大规模MIMO带来的复杂度和低延迟需求下的编码优化策略的深入剖析。例如,LDPC码的迭代解码过程在高吞吐量场景下的硬件实现效率分析,或者Polar码在控制信道上的性能优势及其编码结构设计。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作者能结合实际的标准化进展,比如3GPP Release 16/17中对特定场景(如URLLC或eMBB)的编码方案是如何演进和优化的,而不是停留在教科书式的理论介绍。如果内容能涵盖一些具体的仿真结果或者实际系统验证的案例,那就更好了,这能让我更好地理解理论与工程实践之间的桥梁是如何搭建起来的。遗憾的是,这本书的内容似乎更侧重于对基础概念的罗列和对既有技术的概述,缺乏对前沿研究热点和工程实现难点的深度挖掘,读起来感觉像是一本比较全面的技术手册,但对于需要突破现有认知瓶颈的研究人员来说,深度略显不足。
评分我最近正在着手一个关于提升物联网设备功耗效率的项目,这让我对底层信号处理和信道保护机制非常感兴趣。我本来以为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在低功耗广覆盖(LPWA)场景下,如何权衡编码增益与解码复杂度的新思路。比如,针对极低信噪比环境下的信道估计和纠错码联合优化,或者在超低速率传输时,如何设计更具鲁棒性的编码结构以最大限度地延长电池寿命。我尤其关注那些能够适应动态环境变化的“智能”编码方案,即编码率或调制阶数可以根据实时信道质量反馈进行快速调整的机制。然而,通读全书下来,我的主要印象停留在对标准定义中那些经典编码技术的复述上。虽然它详细描述了基础的Turbo码结构和LDPC码的校验矩阵构造,但对于如何将这些通用算法“瘦身”或“强化”以适应特定垂直行业(如工业互联网或车联网)的特殊需求,书中的着墨非常少。这使得我在试图将书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我的具体工程问题时,感到缺乏足够的“工具箱”来应对实际的复杂性,更像是在翻阅一份技术规范的注解,而不是一本富有启发性的技术前沿探索之作。
评分我是一名刚刚进入通信行业的研究生,对于学习复杂的编码理论非常感兴趣,我更倾向于那种能够深入挖掘数学原理,展示算法优雅性的著作。我希望能看到从信息论的基础出发,推导出为什么某些编码结构(如低密度奇偶校验码的稀疏性)能够逼近香农极限,并且对这些证明过程进行清晰的图示和推导。我非常欣赏那些能够把复杂的代数结构用直观的方式解释清楚的书籍。这本书在介绍LDPC和Polar码的构造时,确实提及了它们背道之处的理论基础,但似乎很快就跳到了标准的具体实现细节,对这些理论的“美感”挖掘不够充分。比如,对于Polar码的2项极化现象的数学证明过程,书中的阐述显得比较简略,让人感觉像是直接引用了结论而没有展示推导的乐趣。如果能在保持严谨性的前提下,增加更多关于编码设计与信息论前沿(如网络编码或量子信息论的交叉点)的探讨,这本书的学术价值会大大提升。目前的版本,对于初学者来说可能略显晦涩,而对于资深研究者来说,又缺乏足够的深度和新意。
评分作为一名网络规划工程师,我更看重的是系统级的性能指标和不同技术模块之间的协同优化。在部署5G网络时,信道编码的选择直接影响到频谱效率和系统吞吐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清晰的对比框架,不仅展示不同编码方案(比如LDPC对数据,Polar对控制)的理论性能曲线,更重要的是,能分析它们在实际网络部署中,比如在多小区干扰、负载均衡、以及与波束赋形技术配合使用时的实际表现差异。我关注的是实际部署中的“陷阱”和“最佳实践”。例如,在覆盖边缘,信道模型会发生显著变化,此时如何动态调整编码块大小和迭代次数,以避免引入过多的处理延迟,同时保证误码率目标,这是非常实际的问题。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将信道编码部分孤立地看待了,更多地是停留在对单个物理信道参数的介绍,缺乏将这些编码参数置于整个物理层和MAC层交互的宏大背景下进行系统性评估的分析。这种孤立的视角,让我在试图形成一个全面的网络优化策略时,觉得书中的信息碎片化且不够具有指导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