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泉、王小旭、徐林峰、梁彦、周林著的《多源 动态系统融合估计》针对目标跟踪在国防应用中的迫 切需求,围绕多传感器多信源下目标跟踪中涉及的时 空配准、多速率、状态约束、多模态、非线性、状态 与模型参数耦合、传感器管理等相关问题,开展动态 系统估计、辨识与融合的理论研究,包括多源信息空 间配准的系统偏差在线估计、多源信息时间配准的多 速率估计、状态约束动态系统建模与估计、状态演化 多模态的马尔可夫跳变系统估计、非线性动态系统的 确定采样型高斯估计、基于期望*大化的联合估计与 辨识及基于事件驱动的单传感器量测管理。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控制科学与工程各类专业本 科生和研究生的参考书,也可作为自动控制、导航、 信息处理、系统工程及航空、航天、航海、工业过程 控制等相关专业研究人员的参考书。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多源信息融合概况
    1.2.1  定义
    1.2.2  功能模型
    1.2.3  系统结构
    1.2.4  融合级别
  1.3  多源动态系统融合估计概述
    1.3.1  一般性框架
    1.3.2  发展现状
  参考文献
第2章  系统偏差在线估计
  2.1  引言
  2.2  未知输入驱动下的系统偏差估计
    2.2.1  系统偏差的广义建模
    2.2.2  伪量测模型
    2.2.3  解耦滤波器的设计
    2.2.4  仿真分析
  2.3  基于粒子群优化的系统偏差估计
    2.3.1  概率数据关联
    2.3.2  群体智能算法
    2.3.3  粒子群目标函数的构造
    2.3.4  系统偏差估计策略
    2.3.5  仿真分析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第3章  多速率估计
  3.1  引言
    3.1.1  网络控制系统的多速率估计
    3.1.2  多速率多传感器系统建模与估计
    3.1.3  多速率多传感器系统故障检测
  3.2  量测缺失下多速率多传感器系统建模与估计
    3.2.1  问题描述
    3.2.2  LMMSE意义下多速率滤波器设计
    3.2.3  仿真分析
  3.3  未知扰动下多速率多传感器系统故障检测
    3.3.1  问题描述
    3.3.2  多速率残差生成器
    3.3.3  左特征向量解耦残差
    3.3.4  残差评价
    3.3.5  仿真分析
  3.4  W噪声与扰动并存下多速率多传感器系统故障检测
    3.4.1  问题描述
    3.4.2  多速率*优观测器设计
    3.4.3  多速率残差
    3.4.4  仿真分析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引人注目,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合着错综复杂的线条图案,一下子就让人联想到信息洪流中的精妙结构。初翻开来,我立刻被它的专业性和严谨性所吸引。作者似乎并不打算用浅显的语言来敷衍读者,而是直截了当地切入了核心问题——如何在大数据和多传感器环境下,提炼出最可靠的决策依据。我特别欣赏它在理论推导上的扎实程度,每一个公式、每一个定理的引入都有着清晰的逻辑支撑,读起来仿佛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师进行深入的学术对话。它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管理学书籍,而是货真价实的硬核技术指南,对于那些希望在复杂系统建模和状态重构领域深耕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盏指路明灯。我花了大量时间去理解其中关于卡尔曼滤波变种和粒子滤波融合的章节,作者的阐述清晰有力,即便是面对高维非线性问题,也能找到一个优雅的数学解决方案。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和解决复杂工程挑战的全新视角和工具箱。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并非一帆风顺,它更像是一场对智力的马拉松挑战。我必须承认,在某些关于优化算法收敛性和鲁棒性分析的部分,我不得不停下来,反复查阅相关的参考资料,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但这恰恰证明了这本书的深度——它敢于触及前沿领域那些尚未被完全“驯服”的数学难题。更让我感到振奋的是,作者在理论阐述之余,还穿插了大量实际案例的分析,这些案例并非简单的教科书式示例,而是来源于真实的工业场景,比如高精度导航、智能电网的故障诊断等。通过这些案例,那些抽象的数学模型瞬间变得鲜活起来,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理论是如何转化为实际效能的。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工程师导向”,务实到近乎冷峻,但正是这种不加修饰的务实,才让它在众多浮于表面的技术著作中脱颖而出,成为案头必备的参考手册。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非常巧妙,它构建了一个从基础到高阶、从理论到应用的完整知识体系。开篇部分对概率论和随机过程的快速回顾,虽然简短,但精准地为后续的复杂算法打下了必要的数学基础,避免了初学者因基础薄弱而望而却步。随后,作者逐步引入了各种经典和新型的融合框架,例如基于证据理论的推理机制,以及针对异构数据源的权重分配策略。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在讨论不同融合方法的优劣时,从来不采取“一刀切”的态度,而是非常客观地分析了每种方法的适用场景、计算复杂度以及对模型假设的依赖程度。这种中立而全面的评估,极大地帮助我们读者在实际工程中进行“定制化”的选择。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工具集,而不是一本固定的操作指南,它鼓励读者去思考、去比较、去创造最适合自己系统的解决方案。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密度极高,几乎没有一句废话,但这种紧凑感对于那些追求效率的专业人士来说,无疑是一种福音。我在阅读过程中发现,书中对于一些关键概念的定义和界定异常严谨,这在技术文档中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消除了歧义,确保了所有读者在同一语境下进行讨论。特别是关于信息熵在系统不确定性度量中的应用那几页,作者深入探讨了信息损失与融合增益之间的微妙平衡,这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我过去一直关注的是如何最大化信息的获取,但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在某些噪声过大的场景下,如何合理地“过滤”掉低质量信息,反而能提升整体系统的可靠性。这种辩证的思维方式,使得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技术介绍,而更接近于一种系统科学的哲学探讨。
评分装帧和排版设计也值得一提,虽然内容十分硬核,但出版社在细节上依然保持了高水准。字体选择清晰易读,图表的绘制清晰明了,尤其是一些复杂信号流的示意图,层次分明,极大地减轻了理解过程中的视觉负担。对于一本需要反复翻阅和对照的专业书籍来说,这种高质量的印刷和排版是保证阅读体验的基石。这本书的整体风格沉稳大气,它传递出的信息是:复杂性是客观存在的,而我们能够通过精密的数学工具和严谨的逻辑框架,有效地驾驭它。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在塑造一种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一种面对未知和不确定性时所应有的沉着与自信。这本书无疑是该领域一本里程碑式的著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