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鷹擊不列顛 | 作者 | 二戰經典戰役編委會 |
| 定價 | 26.00元 | 齣版社 | 中國鐵道齣版社 |
| ISBN | 9787113216818 | 齣版日期 | 2016-06-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1940年7月至10月,英國和德國之間爆發瞭一場在空中進行的戰役——不列顛之戰。這場人類大規模空襲與防空作戰,印證瞭社黑的“製空權”理論。而雷達技術、電子對抗技術和密碼破譯技術等新技術的大量運用,為這次戰役平添瞭許多神秘色彩。本書通過恢弘壯闊的場麵描寫,細膩深刻的內心獨白,獨特鮮活的人物個性,還原瞭冷酷的戰爭真相,揭露瞭人物鮮為人知的內心世界。 |
| 作者簡介 | |
| 二戰經典戰役編委會 |
| 目錄 | |
| 章敦刻爾剋大撤退 1940年5月,歐洲西部大陸像往常一樣充滿明媚歡樂的春意,到處是蔥鬱的草地和盛開的鮮花。突然,一場可怕的暴風雨猛烈侵襲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大地,猝不及防的災難打碎瞭西歐人民寜靜的生活…… “鐮割”計劃 / 11 NO.2閃電戰 / 13 NO.3跨越“馬奇諾” / 16 NO.4逃離敦刻爾剋 / 18 第二章 不列顛拒絕和談 當德軍完成瞭對法國、荷蘭、比利時及盧森堡的進攻作戰以後,德軍總參謀部並沒有直接進攻英國的通盤計劃…… “不要行動” / 24 NO.2揮舞橄欖枝 / 30 NO.3 “不,決不” / 32 NO.4 “海獅”計劃 / 34 第三章 英倫三島積極備戰 對於英國來說,1940年的夏天是一個極不尋常的夏天,在整個炎熱的夏季,誓死抵抗、保衛傢園的戰鬥氣氛,籠罩著這個近1,000年未遭侵略的古老帝國…… 英倫三島總動員 / 42 NO.2整軍備戰 / 47 NO.3“弩炮”計劃 / 50 第四章 利劍爭鋒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當雙方的架式拉開,一場生死決鬥即將開始時,雙方的兵器優劣相當大程度上決定瞭終的結果…… 英德軍力對比 / 54 NO.2雷達係統 / 60 NO.3頑強的英國人 / 62 第五章 七月海峽誌未酬 事實上,德國在6月初就以一小部分兵力開始瞭對英國的試探性轟炸……但英國空軍的頑強抵抗使“海獅”計劃尚未付諸實施即遭到挫摺…… “輕鬆戰鬥” / 66 NO.2空中格鬥 / 73 NO.3交手後的反思 / 77 第六章 鷹襲失敗瞞戈林 希特勒命令德國空軍“盡可能快地消滅敵人的空軍”。並建議可以在8月5日開始行動,具體日期讓戈林和他的將軍們根據情況自行決定。後確定為8月13日上午開始行動…… “鷹襲”計劃 / 86 NO.2奇襲雷達站 / 88 NO.3 “鷹日”行動 / 94 第七章 黑色星期四 8月15日,英吉利海峽天氣晴朗溫和,海麵上撒布著一層薄霧,北海上空碧空如洗。這是夏日裏難得的一個好天氣,也是空軍齣動的好時機…… “黑色星期四” / 100 NO.2英國人的膽藝 / 106 NO.3夜襲利物浦 / 110 第八章 倫敦空戰陷阱 9月初,柏林的空軍部頒布瞭奪取英格蘭南部空中優勢的後階段計劃…… 誤打誤撞襲倫敦 / 114 NO.2轟炸柏林 / 120 NO.3倫敦空襲 / 122 NO.4 “黑潭戰綫” / 130 第九章 曆史銘記的一天 在英國,每年的9月15日都是作為“不列顛戰役日”來進行慶祝的…… “一場大的戰鬥”/ 183 NO.2氣餒的行動 / 140 NO.3德國的憂慮 / 149 NO.4 “月光奏鳴麯” / 151 第十章技術優勢真英雄 在1940年不列顛之戰打響的時候,幾乎沒有人否認它是人類戰爭史上科技含量高的一次戰役…… “超級機密” / 156 NO.2不倒的倫敦人 / 163 NO.3後的轟炸 / 168 NO.4原始電子戰 / 177 第十一章 製空權決定一切 不列顛空戰廓清瞭戰前空軍理論的許多問題,奪取製空權就是勝利,意大利軍官杜黑曾經預言:“製空權決定一切”…… 德軍的失敗 / 182 No.2英軍的勝利 / 186 |
| 編輯推薦 | |
| 1940年夏天,橫掃西歐、誌得意滿的希特勒,妄圖對放棄和談的英倫三島發動打擊。麵對德軍的咄咄逼人之勢,剛剛經曆敦刻爾剋大撤退的英軍疲憊之師,將如何抵擋德國人的進攻?而兩個月內一舉戰勝六七個國傢的,當時世界上*強大的德國空軍,又將采取怎樣的攻勢?雷達技術、電子對抗技術以及密碼破譯技術,又是怎樣齣現在人們視野中的?…… |
| 文摘 | |
| |
| 序言 | |
作為一名軍事愛好者,我最看重的是其專業性和對戰術細節的還原度。這本書在這方麵無疑是頂級的,它沒有迴避那些復雜的戰術機動、武器係統的性能對比,甚至連不同型號飛機的氣動特性都有所涉及。但最難得的是,作者並沒有讓這些硬核內容壓垮敘事,他成功地將技術性描述融入到情節推進中,使得即便是對軍事術語不甚瞭解的讀者,也能大緻領會到戰略層麵的博弈。比如,對偵察、情報分析和指揮決策鏈條的剖析,邏輯嚴密,層層遞進,讓人仿佛置身於作戰指揮室,親曆決策的艱難。它提供的不僅僅是“發生瞭什麼”,更是“為什麼會發生”以及“是如何做到的”的深度解讀。讀完後,我對現代戰爭的理論基礎和曆史實踐有瞭全新的認識,感覺自己上瞭一堂高強度的專業課程,但過程卻充滿瞭閱讀的樂趣。
評分這本書的文風變化多端,這一點非常吸引我。有時候,它的筆調莊重肅穆,如同古典悲劇的序幕,帶著對逝去生命的敬畏;而有時候,它又變得極其生動和富有畫麵感,充滿瞭行動的張力。我注意到,作者在處理不同階段的敘事時,會刻意調整自己的用詞和句子結構,這使得閱讀過程本身成為一種享受,避免瞭長篇曆史著作常見的單調乏味。比如,在描述後方民眾的堅守時,語言會變得更加抒情和富有詩意,充滿瞭對傢園和信念的贊美;但在描述關鍵的攻防戰時,語言則變得簡短、有力,充滿瞭軍事術語的精準性。這種風格上的靈活切換,確保瞭即使是長達數十萬字的篇幅,讀者的注意力也能被牢牢抓住,讓人欲罷不能地想要知道下一個轉摺點會帶來怎樣的描寫和解讀。
評分這本書的價值,在我看來,遠超一般的曆史讀物,它更像是一部關於“韌性”的人性史詩。我本以為會讀到很多教科書式的陳詞濫調,但齣乎意料的是,作者非常擅長挖掘那些“沉默的大多數”的聲音。那些普通士兵、後方工廠裏的工人、乃至在轟炸中掙紮求生的平民,他們的視角被巧妙地穿插在宏大的軍事部署之間。這種平視的視角,讓曆史不再是少數精英的專利,而充滿瞭泥土的芬芳和血與汗的味道。我常常被那些細小的、充滿人情味的片段所打動——比如一封寫給傢人的未寄齣的信,或者某個午後短暫的寜靜。這些側麵描寫,極大地豐富瞭主題的層次感,使得戰爭的殘酷與人性的光輝得以並存。它讓人在為英雄的壯舉喝彩的同時,也為那些無聲的犧牲而默哀,這種情感上的共振,是閱讀體驗中最寶貴的部分。
評分這本厚重的史書,甫一翻開,便撲麵而來一股濃鬱的時代氣息,仿佛能透過泛黃的紙頁,觸摸到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的脈搏。作者的筆觸極其細膩,對於宏大敘事與微觀個體命運的交織,拿捏得恰到好處。我尤其欣賞他對戰場上那些轉瞬即逝的瞬間的捕捉,那些緊張到令人窒息的對峙,那些英雄主義與人性掙紮的交鋒,都被描繪得栩栩如生。閱讀過程中,我數次停下來,閉上眼睛,試圖在腦海中重構那些曆史場景,那份沉浸感是許多同類作品難以企及的。它不僅僅是在記錄曆史事件,更像是在引領讀者進行一場身臨其境的時光旅行,去感受那份深植於民族精神中的堅韌與不屈。那些詳實的背景資料和對各國戰略意圖的深度剖析,也極大地拓寬瞭我的曆史視野,讓我對那個時期的國際格局有瞭更立體、更深刻的理解。這絕非一本可以走馬觀花閱讀的書,它需要專注,也值得反復咀嚼,每一次重讀,或許都能從中咂摸齣新的滋味。
評分說實話,這本書的敘事節奏像極瞭一部精心剪輯的戰爭電影,高潮迭起,張弛有度。開頭部分略顯學術化,堆砌瞭大量的地理和社會背景信息,初讀時可能會讓人有些許不耐煩,覺得鋪墊過長。然而,一旦進入到核心衝突地帶,那種磅礴的氣勢便瞬間爆發瞭。作者似乎有著一種魔力,能將冰冷的軍事數據轉化為富有情感張力的畫麵。比如,他對某次關鍵空戰的描述,那種對飛行員心理狀態的刻畫,那種對技術細節的精準把握,讀起來酣暢淋灕。它讓我開始思考,在極端壓力下,人類的潛能究竟能被激發到何種程度。雖然篇幅巨大,但作者巧妙地運用瞭多綫敘事結構,讓故事綫索清晰不亂,即使涉及多國、多戰場的復雜局麵,也能讓人清晰地把握住事件的主乾。我甚至能感覺到,作者對史料的考證達到瞭近乎偏執的程度,每一個細節似乎都有據可查,這無疑為全書增添瞭無可辯駁的權威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