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圖說大阪之陣 | 作者 | 褚以煒 |
| 定價 | 39.80元 | 齣版社 | 時代文藝齣版社 |
| ISBN | 9787538753950 | 齣版日期 | 2017-05-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關原決戰之後的政治格局究竟如何?德川傢康是否蓄意滅亡豐臣血脈?兩者的矛盾是否有可能調和?方廣寺鍾銘事件是德川傢康的捏造嗎?大阪城壕的填埋是不是一個“陰謀”?真田信繁的決死一搏究竟有幾成勝算?本書將用日本曆史學界的*研究成果,盡可能給以上曆史謎題做齣閤理的解答。 |
| 作者簡介 | |
| 褚以煒,80後日本史研究者,曾在知兵堂雜誌社齣任文字編輯。近年為《戰爭事典》、《鐵血文庫》和《戰爭特典》等知名軍事Mook發錶過多篇日本史主題文章。2015年10月,與張捷聞聯閤署名撰寫《戰爭特典003?幕末維新2》一書。 |
| 目錄 | |
| 一 二 德川“公儀”的成立 017 三 慶長十六年二條城會見 ——沒有刀光劍影的較量 039 四 “君臣豐樂,國傢安康” ——方廣寺鍾銘事件的發酵 061 五 七將星匯聚大阪城 ——大阪方的招兵買馬 081 六 鼕之陣交鋒始末 097 七 和戰之間 133 八 人運天算道明寺 151 九 大阪方後的希望 167 十 功敗垂成的天王寺-岡山決戰 177 十一 燒為灰燼的山裏丸庫房 203 後記 215 參考文獻 219 |
| 編輯推薦 | |
| ◆講述日本江戶幕府與豐臣傢的激烈爭鬥 ◆大量曆史繪畫、實物圖片還原大阪鼕之陣與夏之陣的曆史細節 ◆鐵血文庫係列特刊,軍事曆史作傢宋毅主編 |
| 文摘 | |
| |
| 序言 | |
這本書的排版和裝幀,說實話,剛開始讓我有些許的失望,那種感覺就像是期待瞭一場盛大的煙火,結果隻看到瞭一小撮零星的火花。我總覺得,既然是講曆史上的重大事件,至少在視覺呈現上也要匹配那種磅礴的氣勢纔行。然而,它似乎更偏嚮於樸實無華的風格,插圖的運用也相對剋製,不像某些暢銷書那樣堆砌大量的彩繪和地圖。不過,當我深入閱讀後,纔明白這種“樸實”的背後,其實是一種剋製的專業態度。作者似乎更專注於文字的力量,他用極其精準和凝練的語言,構建起瞭一個邏輯嚴密的事件鏈條。比如,在分析某次關鍵戰役的戰術部署時,他沒有過多渲染英雄主義色彩,而是冷靜地剖析瞭地理優勢、兵力對比以及指揮官臨場應變的優劣。讀這種書,你得時不時地停下來,捋一捋思緒,甚至需要拿張白紙畫個草圖來輔助理解。它不提供即時的視覺滿足,而是要求讀者投入心力去構建自己的“腦內劇場”。對於那些已經有一定曆史基礎,追求深度分析而非錶麵介紹的讀者來說,這種“返璞歸真”的敘事方式,反而提供瞭一個絕佳的、不受乾擾的思考空間,讓人能夠專注於曆史事件本身的復雜性和微妙之處。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大感觸,是一種對“細節決定成敗”的深刻理解。在很多大眾曆史讀物中,往往聚焦於那些驚心動魄的決戰時刻,比如攻城、野戰,那些場麵宏大,讀起來過癮。但這本書的高明之處在於,它把大量的筆墨放在瞭那些看似不起眼卻至關重要的幕後工作中。我記得有一章專門寫瞭關於信息傳遞的係統,在那個年代,沒有現代通訊手段,一個口信、一份密報的傳遞速度和安全性,直接關係到幾十萬人的生死存亡。作者詳細描繪瞭信使的選拔標準、暗語的使用規則,甚至包括瞭驛站的維護和僞裝技巧。讀到這裏,我纔意識到,原來一場看似輝煌的勝利背後,是無數個默默無聞的基層人員在承擔著巨大的風險和壓力。這讓整個戰爭圖景一下子變得立體和豐滿起來,不再隻是將軍和士兵之間的事。它讓我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去審視曆史上的所有衝突——信息、資源、士氣管理,這些“軟實力”往往纔是決定戰爭走嚮的最終籌碼。這本書不隻是關於一場戰役的記錄,更是一部關於古代組織管理和危機公關的教科書,非常具有啓發性。
評分說真的,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可以說是相當的“古樸典雅”,但又帶著一股子精煉的現代氣息,這兩種看似矛盾的特質,作者卻拿捏得恰到好處。我常常在閱讀中被一些精準而有力的詞語組閤所吸引,它們不是那種晦澀難懂的文言文,而是用現代漢語的結構,去承載瞭曆史場景的厚重感。舉個例子,作者描述某個決策層的會議氛圍時,用的詞語仿佛能讓人感受到空氣中的緊張和各方勢力的暗流湧動,那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氛圍,通過文字的雕琢,躍然紙上。我甚至會為瞭迴味某一個描述性的句子,而特地放慢閱讀速度,細細品味其中的韻味。這本書的價值,遠超齣瞭單純的曆史信息傳遞。它更像是一次語言藝術的展示,告訴我們如何用文字的“刻刀”,去雕刻齣曆史的紋理和溫度。對於那些對寫作、對敘事有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不隻是一次曆史學習的機會,更是一次對優秀中文錶達的絕佳範本。讀完閤上書本時,那種滿足感,不僅僅來自於知識的充實,更來自於精神層麵的審美愉悅。
評分這本書,說實話,剛拿到手的時候,光是看那個厚度就有點心裏打鼓,感覺像是捧著一塊磚頭。我本以為這會是一本那種枯燥乏味、堆砌史料的學術著作,裏麵全是拗口的年代和人名,讀起來就像是在啃一塊又乾又硬的石頭。我抱著“為瞭學習,忍瞭”的心態翻開瞭第一頁,結果,哎喲,這感覺完全不一樣。作者的敘事手法簡直像是個高明的說書人,他沒有直接把時間綫扔過來讓你硬背,而是像剝洋蔥一樣,一層層地把當時的社會背景、那些大名頭領的性格特點,還有他們背後的盤算給揭示齣來。特彆是關於後勤補給的那一段,我以前看其他書都一帶而過,覺得那是次要的,但這本書裏寫得細緻入微,從糧食的籌集、運輸路綫的選擇,到士兵的軍餉發放,每一個細節都透露齣戰爭的殘酷和組織者的智慧。讀著讀著,我甚至能想象齣那股子硝煙味,耳邊仿佛還能聽到戰鼓的擂動。這哪裏是曆史書,分明是一部引人入勝的戰爭懸疑小說,讓人忍不住想知道,下一頁,這些風雲人物又會做齣怎樣驚天動地的抉擇。光是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就值迴票價瞭,它成功地讓一個對宏大敘事感到疲倦的讀者,重新找迴瞭對曆史細節的激情。
評分我這個人吧,一嚮對那些過度浪漫化的曆史敘事抱有很深的警惕。總覺得,一旦沾染瞭太多的“史詩感”和“宿命論”,曆史的真相就會被一層厚厚的糖衣包裹起來,變得甜膩而失真。翻開這本書時,我最看重的一點就是它的客觀性,能否公正地對待各個陣營的人物和他們的動機。我很欣慰地發現,作者在這方麵做得相當到位。他並沒有把任何一方塑造成絕對的“正義”化身或“邪惡”符號。相反,他筆下的人物充滿瞭人性的灰色地帶,那些光彩照人的英雄背後,可能隱藏著政治上的權謀和私心;而那些看似鐵腕的對手,也可能因為一時的猶豫或錯誤的判斷而功虧一簣。這種處理手法,讓整個故事的張力更加真實可信。它不是在講述一個“誰贏誰輸”的故事,而是在探討“為什麼會是這樣”的復雜過程。我特彆欣賞作者引用瞭多方史料進行交叉比對的那種嚴謹勁兒,即便是同一個事件,不同角度的記載,他都會一一列舉齣來,讓讀者自己去權衡,去形成判斷。這對我來說,是閱讀曆史著作最大的享受——不是被動接受結論,而是主動參與到曆史的探究之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