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对话宽带接入(内附光盘)
定价:40.00元
售价:27.2元,便宜12.8元,折扣68
作者:中国通信学会 组编,中兴通讯学院著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7-01
ISBN:978711522476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722kg
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轻松的人物对话形式,深入浅出地介绍宽带接入技术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包括铜线接入技术、以太网接入技术、HFC以及相关技术、无线宽带接入技术、光纤接入技术、下一代宽带接入技术、宽带业务应用等内容。全书知识系统、重点突出、内容实用,以趣味性的写法介绍晦涩、枯燥的专业技术,并配有多媒体光盘,为通信技术的初学者轻松打开学习之门。
本书以通信行业相关的从业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可作为初涉通信领域人员的学习入门书,也可作为相关院校或专业的学生学习参考书。
章 认识“宽带接入”
1.1 为什么需要“宽带接入”?
1.1.1 “谁”推动了宽带市场的快速发展呢?
1.1.2 “宽带接入”在网络中的什么地方呢?
1.2 细谈“宽带接入”
1.2.1 “到底有多宽呢?”——宽带接入的定义及特点
1.2.2 “百家争鸣”——多种宽带接入
1.3 小结
1.4 习题
第2章 来吧,简单了解一下宽带接入
2.1 接入网知识集锦
2.1.1 接入网包括哪些东西
2.1.2 接入网是不是也有分层呢?
2.1.3 接入网有哪些功能呢?
2.1.4 接入网提供了哪些接口呢?
2.1.5 我们怎么管理接入网
2.2 如何才能上网呢?
2.2.1 PPPoE拨号,你家里用过吧?
2.2.2 DHCP拨号,你公司用过吧?
2.3 VPN与隧道协议
2.3.1 什么是VPN
2.3.2 VPN特点
2.3.3 VPN安全技术
2.3.4 隧道技术基础
2.3.5 隧道技术如何实现
2.4 小结
2.5 习题
第3章 有线接入技术的见证者——铜质双绞线接入
3.1 窄带接入——不能忘却的纪念
3.1.1 家有“小猫”——模拟调制解调器接入
3.1.2 精彩生活一线通——ISDN接入
3.2 宽带接入,方兴未艾
3.2.1 提高铜线速率“”的调制技术介绍
3.2.2 开启宽带接入之门——HDSL
3.2.3 的多对铜线接入——G.SHDSL
3.2.4 不对称——ADSL
3.2.5 又一个不对称?——ADSL2技术
3.2.6 长江后浪推前浪——ADSL2
3.2.7 壮志未酬身先死——VDSL技术
3.2.8 接入新兵,蓄势待发——VDSL2技术
3.2.9 铜线接入,你明白了吗?
3.3 小结
3.4 习题
第4章 以太网接入技术
4.1 足不出户也能通晓天下——以太网基本知识
4.1.1 什么是局域网——局域网基本概念
4.1.2 什么是以太网——以太网的基本概念
4.1.3 看得见摸得着的网络——以太网交换的相关设备
4.2 山外有山——百兆以太网技术
4.3 更上一层——千兆以太网技术
4.4 10Gbit/s以太网技术
4.5 下一代以太网发展趋势
4.6 小结
4.7 习题
第5章 HFC不是KFC噢
5.1 什么是HFC
5.2 模拟电视与数字电视的区别
5.2.1 模拟电视
5.2.2 数字电视
5.3 什么是有线电视网双向改造技术
5.3.1 HFC双向改造的动力
5.3.2 HFC双向改造系统结构描述
5.3.3 接入网光传输改造技术EPON技术介绍
5.3.4 HFC网络用户接入技术
5.4 小结
5.5 习题
第6章 无线宽带接入技术
6.1 无线宽带接入网的概念
6.2 无线宽带接入网络及技术
6.2.1 WLAN
6.2.2 WiMAX
6.3 无线宽带接入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6.3.1 WLAN的应用
6.3.2 WiMAX技术的应用
6.3.3 无线宽带接入技术的发展
6.4 小结
6.5 习题
第7章 光纤接入技术
7.1 用光纤接入用户
7.2 什么是有源光网络接入
7.2.1 传统的SDH/MSTP
7.2.2 用以太网光纤接入用户
7.3 什么是无源光网络接入
7.3.1 当前时髦的无源光网络
7.3.2 如何搭建一个PON
7.3.3 PON是如何工作的
7.3.4 典型的PON有哪几种
7.4 EPON的关键技术
7.4.1 EPON标准和技术
7.4.2 EPON系统构成
7.4.3 EPON协议要求
7.4.4 EPON工作原理
7.4.5 测距和时间处理
7.4.6 OLT的下行广播模式
7.4.7 ONU的上行数据传输
7.4.8 操作、管理和维护(OAM)
7.4.9 EPON技术总结
7.5 GPON有哪些关键技术
7.5.1 GPON是如何发家的
7.5.2 GPON由哪些部分组成
7.5.3 GPON有什么基本功能
7.5.4 GPON是如何工作的
7.5.5 深入解剖GPON协议
7.5.6 用户是如何注册上来的
7.5.7 如何给用户分配上行带宽
7.5.8 怎样管理GPON
7.5.9 传统的TDM业务怎么办
7.6 小结
7.7 习题
第8章 下一代宽带接入技术
8.1 下一代宽带接入的演进动力
8.2 基于以太网IEEE 802.3av 10Gbit/s PON(10Gbit/s EPON)
8.2.1 10Gbit/sEPON物理层是什么呢?
8.2.2 信号格式与MAC协议又是什么呢?
8.2.3 出错了有办法——前向纠错(FEC)
8.2.4 新ONU加入啦——ONU的发现与启动
8.2.5 要想知道有多远,测距机制来帮忙
8.2.6 EPON OAM
8.2.7 动态带宽分配
8.2.8 再次解读EPON与10Gbit/s EPON
8.3 小结
8.4 习题
第9章 宽带业务应用
9.1 VoIP业务——语音,也可以是宽带业务
9.2 专线业务——专线,同样优质的宽带业务
9.3 高速上网业务——我们身边熟悉的宽带业务
9.4 视频通信业务——从专用网络转到宽带网络的业务
9.5 视频监控业务——快速发展、应用广泛的宽带业务
9.6 IPTV业务——有影响力、耀眼的宽带业务
9.7 未来宽带业务展望——没有好,只有更好
9.8 小结
9.9 习题
习题答案
缩略语
这本书的叙述风格有一种老派的、稳健的学术作风,用词精确,很少有网络上常见的那些夸张的、煽动性的词汇。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不急不躁地引导你走过这条复杂的技术路径。我注意到,书中的图表制作极其用心,它们不是简单的截图或示意图,而是经过精心绘制和标注的逻辑图。例如,在描述客户端设备(ONU/ONT)的软件架构时,作者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多层嵌套模型图,标明了MAC层、PPP层以及业务接入层的职责划分,这极大地帮助我理解不同层级的数据封装和转发过程。不过,如果一定要说一个略微可以提升的地方,那就是,在讨论到最新的Wi-Fi 6E或下一代FTTH标准时,内容更新的速度似乎略显滞后,这或许是技术书籍出版周期无法避免的通病。但瑕不掩瑜,就目前所涵盖的核心技术深度而言,它依然是该领域内一座坚实的里程碑,足以支撑数年的学习和参考需求。
评分坦白说,当我翻开第一章时,那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让我稍微有些紧张,它丝毫没有做那种“五分钟入门XX技术”的浮夸承诺。作者开篇就深入到了电磁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用到了不少傅里叶变换和传输线理论中的高等数学工具。这对于那些只满足于了解“网速快不快”的普通用户来说,可能有些过于晦涩和枯燥。但是,对于渴望深入理解底层机制的工程师而言,这种深度是极度渴求的。书中对不同调制解调技术(比如QAM、OFDM)的数学建模和性能分析,简直可以用“滴水不漏”来形容。每一条公式推导都详略得当,既没有遗漏关键步骤,也不会因为过度冗余而拖慢阅读节奏。特别是关于信号衰减、噪声容限以及如何通过信道编码来提升信噪比的章节,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阐述。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理论阐述后紧跟着的“实际工程考量”小节,将抽象的数学模型拉回到现实中设备设计和部署的限制条件,这种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是衡量一本优秀技术书籍的关键标准,而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几道象征着高速传输的光束图案,立刻就勾勒出一种科技感与专业性并存的氛围。我拿起它,首先被它厚重的分量所吸引,这至少说明内容是相当充实的,不是那种泛泛而谈的入门读物。内页的纸张质感也很不错,印刷清晰,字迹锐利,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更让我惊喜的是,随书附带的光盘,这在如今数字内容泛滥的时代,实体媒介的附赠显得尤为珍贵。我猜想,光盘里承载的可能是一些复杂的仿真实验环境、最新的标准文档集,或者是更直观的动画演示,这对于一个需要动手实践的技术学习者来说,简直是如虎添翼。这本书的目录结构也体现了编者对知识体系的深度理解,从基础的物理层原理,到复杂的协议栈交互,再到实际的部署与故障排查,逻辑链条非常完整,让人感觉作者是真正浸淫在这个领域多年的资深人士,而不是纸上谈兵的理论家。这本书的装帧和细节处理,都透露出一种严谨的工匠精神,让人对正文内容的质量抱有极高的期待。
评分我花了几天时间研究了关于光纤接入部分的内容,不得不佩服作者在内容组织上的独到匠心。他没有将不同类型的光纤接入技术(GPON、EPON、XG-PON等)简单地罗列出来,而是采用了对比和演进的叙事方式。首先,他详尽地剖析了无源光网络(PON)架构的精妙之处,尤其是如何通过分光器实现“一点对多点”的成本优化,这是其区别于点对点架构的核心优势。随后,对于TDM/TDMA的调度机制,书中通过大量的时序图和流程图,清晰地展示了上行数据的突发性传输与下行数据的广播机制是如何协同工作的,这一点在很多其他资料中往往是一笔带过。最让我觉得受益匪浅的是关于ODN(光分配网络)的设计与施工章节。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讨论光功率预算,而是涉及到了光缆选型、熔接损耗控制、户外环境对衰减的影响等一系列工程实施中的“陷阱”。这种对施工细节的关注,说明作者的视野已经超越了实验室,真正进入到了大规模网络建设的实战层面。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我来说,更像是在与一位深谙此道的专家进行一次长期的、高强度的“知识对话”。它不迎合初学者的浅尝辄止,而是要求读者拿出足够的耐心和基础知识储备去啃下那些硬骨头。例如,关于网络安全和QoS(服务质量)保障的部分,书中没有简单地使用“保障带宽”这种模糊的说法,而是细致分析了基于DiffServ或基于上游授权带宽(DBA)的精确限速和拥塞管理算法。这些机制的复杂性往往是初学者望而却步的地方,但作者通过精妙的案例分析,将其拆解为可理解的模块。我能想象,对于那些负责网络维护和优化岗位的技术人员来说,这本书中的故障排查章节,几乎可以作为一本随身携带的“武功秘籍”。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答案,而是解决问题的思维框架和方法论,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知识沉淀。合上书本时,我感到的是一种充实感,知道自己对这个领域的理解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