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金融业发展历程(上、下卷)

新中国金融业发展历程(上、下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德 著
图书标签:
  • 金融史
  • 中国金融
  • 新中国
  • 金融发展
  • 经济史
  • 改革开放
  • 金融改革
  • 金融政策
  • 行业史
  • 历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43316
商品编码:2975680440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新中国金融业发展历程(上、下卷)

定价:115.00元

售价:84.0元,便宜31.0元,折扣73

作者:李德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0-01

ISBN:978701014331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新中国金融业发展历程(上下)》一书,作者李德在掌握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按照新中国金融沿革的时间顺序,采用史论结合、图文并茂的方法,精心编排了金融业在各个时期演进的框架,通过详细的论述和分析,全面反映了新金融体系建立与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历史背景、重大事件、关键问题、政策的实施及其效果等。相信该书的出版,对经济金融界的学者和金融领域以及其他部门的从业人员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能为中国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助一臂之力。

目录

序 刘鸿儒
前言
章 新中国金融体系的建立(1921~1952)
节 新中国金融体系的萌芽
第二节 中国人民银行的创建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金融业的稳步发展
第二章 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金融业(1953~1977)
节 个五年计划期间的金融业(1953~
第二节 “”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金融业(1958~1965)
第三节 “”对金融工作的冲击和以后的整顿(1966~1977)
第三章 中国金融业改革开放迈出历史性步伐(1978~2000)
节 建立和完善中央银行制度
第二节 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和创建外汇市场
第三节 构建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体系
第四节 货币市场的培育与发展
第五节 资本市场的培育与发展
第四章 中国金融业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2001~2011)
节 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逐步完善
第二节 加快金融法制和金融基础制度与设施建设
第三节 银行业的改革、创新和发展
第四节 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功能定位和规范发展
第五节 稳步推进和支持农村金融改革
第六节 深入推进保险业改革和发展
第七节 金融市场在规范和创新中加快发展
中国金融大事记(1948~2011)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烽火铸金:红色金融的诞生与崛起》 一、 乱世中的脉搏——革命根据地的金融雏形 1927年,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力量被迫转入地下,走上了武装斗争的道路。在敌我力量悬殊、物资极度匮乏的严峻形势下,如何维持革命根据地的生存与发展,特别是如何解决经费问题,成为党和红军面临的生死考验。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革命的金融体系,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在艰苦卓绝的土地改革中,悄然孕育。 最初,革命根据地的金融活动,简陋而充满智慧。缺乏统一的货币体系,各根据地普遍使用银元、铜元、法币,甚至以物易物。党领导的政权,以高度的革命热情和坚定的政治信仰,动员一切力量,克服重重困难。苏区银行的建立,是这一时期金融探索的里程碑。例如,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伴随着中央国家银行的筹建。这些早期的金融机构,尽管规模小、业务范围窄,但其核心职能——发行货币、筹集款项、支持革命战争、改善民生——已经初步显现。 根据地政府通过发行地方性货币,试图统一区域内的流通,为经济活动提供便利。这些货币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权的信誉和实力。发行这些货币,不仅是经济行为,更是政治动员,是向根据地人民传递革命政权稳定和发展的信号。同时,根据地的金融活动也积极服务于土地改革。没收地主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需要相应的金融支持,例如贷款帮助农民购买种子、农具,以及承担赋税。 贸易和商业活动在根据地也扮演着重要角色。政府通过设立贸易局、合作社等组织,组织生产,调剂物资,并引导商业活动朝着有利于革命的方向发展。例如,盐业、矿产的开发和销售,是根据地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这些经济活动,往往与金融活动紧密结合,通过信贷、汇兑等方式,为生产和流通提供动力。 然而,革命根据地的金融活动,始终受到战争环境的深刻影响。通货膨胀、物价波动、金融秩序不稳定,是经常面临的问题。国民党政权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围剿”,更是对根据地金融体系的巨大压力。在反“围剿”斗争中,金融工作人员和广大根据地人民,以顽强的生命力,克服了物资匮乏、货币贬值等困难,为革命的胜利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经济支撑。 这一时期,虽然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金融体系,但中国共产党人已经在实践中摸索出了服务于革命战争和根据地建设的金融道路。他们认识到,经济命脉与政治生命息息相关,金融的力量,是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无到有,从简陋到规范,红色金融的火种,在战火中被点燃,并为日后新中国的金融事业奠定了宝贵的经验基础。 二、 土地的芬芳与人民的银行——新中国金融业的奠基(1949-1957)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转折点。在百废待兴的局面下,建立一个独立自主、服务于人民的金融体系,成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新中国的金融业,在饱经战乱的人民手中,如同一张白纸,但却承载着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宏伟蓝图。 建国初期,中国的金融形势异常复杂。国民党政府留下的混乱货币体系、巨额的通货膨胀,是摆在新中国面前的严峻挑战。为了稳定经济,新中国政府立即采取了一系列果断措施。首先,统一货币是首要任务。人民银行于1948年12月1日成立,并于1949年1月10日开始发行人民币。人民币的发行,结束了国民党政府滥发纸币造成的恶性通货膨胀,标志着中国拥有了自己的主权货币。随后的“银元之战”,更是狠狠打击了投机资本,巩固了人民币的地位,稳定了物价,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紧接着,国民党政府留下的官僚资本和外国在华银行被逐步改造和接管。民族资本得到了保护和引导,但其在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地位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国的金融机构,开始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转型。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新中国唯一的中央银行,承担起管理国家金融、发行货币、调节经济的重任。同时,商业银行、信托投资机构等也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但其性质已经转变为国家所有或国家控制,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 这一时期,新中国的金融业,最鲜明的特点便是“人民性”。金融机构的首要职责,是为工农业生产服务,为国家经济建设筹集资金。银行的贷款,不再是为了追逐利润,而是为了支持国家的计划经济。农业贷款,帮助农民进行春耕秋收,购买农资,提高产量。工业贷款,支持国有企业扩大生产,技术改造,为国家积累工业基础。 随着土地改革的深入,农村金融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等基层金融组织,深入农村,为农民提供贷款、储蓄、汇款等服务,将分散的农村资金汇集起来,支持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这不仅是金融支持,更是对广大农民的普惠金融实践。 同时,国家的外汇管理也初步建立。为了维护国家经济主权,防止资本外逃,国家实行了严格的外汇管制,集中统一管理外汇,为国家对外贸易和经济建设提供了保障。 在这个阶段,虽然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已高度成熟,但新中国并没有照搬照抄,而是立足于自身的国情,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金融发展道路。计划经济的体制下,金融业承担着重要的经济调节和资源配置功能,虽然在效率和活力方面存在局限,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为新中国的经济恢复和初步建设,特别是为工业化的启动,提供了坚实的金融保障。 1953年,中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经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金融业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资金的调剂者,更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有力工具。银行的信贷规模、利率政策,都服从于国家计划的需要。 简而言之,新中国成立后的初创时期,中国的金融业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完成了货币统一、银行体系重塑、服务于经济恢复和初步工业化等一系列历史性任务。它以“人民银行”的面貌,将金融的力量,牢牢地根植于服务国家建设和人民福祉的土壤之中,为日后更为复杂的金融格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 探索与调整——计划经济下的金融实践(1957-1978) 从1957年到1978年,中国金融业的发展,被深深地烙上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印记。这是一个充满探索、调整,但也伴随着曲折和挑战的时期。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动荡岁月里,金融业的运行逻辑,始终围绕着国家计划的指令而展开。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金融体系呈现出高度集中的特点。中国人民银行不仅是中央银行,在许多方面也兼营商业银行的职能,其分支机构遍布全国城乡,成为国家计划和物资调拨的重要纽带。银行的主要职能是服务于国家计划,执行信贷指令,而非市场化的存贷款业务。企业所需的资金,主要由国家财政拨款或通过银行的计划性信贷获得。银行的信贷,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拨改贷”的性质,即国家按计划分配资金,而非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信用进行风险评估。 农业银行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但其业务也主要围绕着支持集体经济的生产和国家粮食计划的完成。信用社作为农村基层金融组织,继续为农民提供服务,但其资金来源和业务范围也受到计划的严格限制。 储蓄业务虽然存在,但其功能更多地体现在为国家集中闲散资金,支持国家建设,而非作为家庭财富管理的工具。由于物价稳定,消费品供应相对紧张,居民的消费意愿和能力也受到一定制约,储蓄增长受到一定影响。 在对外金融方面,中国实行了严格的外汇管制,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外汇管理体系。人民币的汇率由国家统一制定,并保持相对稳定。对外贸易的管理也由国家高度垄断,外汇收入全部纳入国家统一调度,用于进口国家急需的物资和设备。这一时期的对外金融活动,主要服务于国家自力更生、独立自主的经济发展战略。 “大跃进”时期,金融业也一度卷入了“浮夸风”的旋涡。过度的信贷投放和资金支持,试图推动经济的超高速发展,但却导致了严重的比例失调和资源浪费,最终加剧了国民经济的困难。 “文化大革命”期间,金融机构的正常运转受到严重干扰。许多金融业务停滞,银行工作人员受到冲击,金融的专业性遭到破坏。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砸烂公检法”的口号,对金融秩序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虽然人民银行的体系并未完全瓦解,但其功能被严重削弱,金融的宏观调控作用几乎丧失。 然而,即使在最艰难的时期,金融业也仍在努力维持其基本职能。例如,工资的支付、物资的调拨、国家财政的收支,仍需要通过金融系统来完成。在一些地区,基层信用社仍然在努力为农民提供基本的金融服务。 这一时期的金融实践,虽然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但也积累了关于金融如何服务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经验。人民银行在统一管理、协调经济活动方面的作用,以及基层金融组织在服务广大人民方面的努力,都为后来的改革开放积累了重要的历史经验。 尽管这一时期中国的金融业在市场化、国际化方面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但其“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及在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和维护经济稳定方面的努力,仍然是中国金融发展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它展现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金融机构如何围绕国家战略目标进行运作,以及其面临的挑战与局限。 (未完待续)

用户评价

评分

刚拿到这套《新中国金融业发展历程》,就被厚重的纸质和精心设计的封面吸引了。我平时对历史性的题材比较感兴趣,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变迁,而金融业作为经济的“血脉”,其发展轨迹无疑是理解那个时代的关键切入点。翻开书页,那种严谨而不失生动的叙述风格立刻抓住了我。作者并非简单罗列枯燥的数字和政策,而是将一个个历史时期的金融政策、制度变革、重大事件,融入到了宏大的时代背景中,比如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金融业如何从计划经济体制下蹒跚起步,如何学习借鉴国际经验,如何在摸索中前行。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银行体系的改革、证券市场的诞生与发展、外汇管理的演变等章节感到好奇。我相信,通过阅读这套书,我不仅能了解金融业本身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壮大的,更能从中窥见中国经济体制的深刻转型,以及中国人民在建设国家过程中所付出的智慧与努力。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叙事方式,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希望能够深入了解中国金融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波澜壮阔的历程。

评分

一拿到《新中国金融业发展历程》这套书,我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精美的装帧所吸引。作为一名对中国经济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觉得金融业是理解一个国家经济走向的“晴雨表”和“驱动器”。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成立之初,到如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中国的金融业经历了怎样波澜壮阔的变革?这本书的题目就直接切中了我的好奇心。我特别想了解的是,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的金融体系是如何运作的?它又是如何为国家建设服务的?而当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而来,金融业又面临着怎样的机遇与挑战?书中对于国有银行的改革、股份制银行的兴起、以及保险、证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孕育与发展,是否会有详细的梳理?我期待能通过这本书,了解中国金融业如何从单一的、以服务计划经济为主要功能的体系,逐渐转变为一个功能多元、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现代金融体系。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关于金融的专业史,更是一部关于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大历史。

评分

这套《新中国金融业发展历程》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其“厚重感”和“权威性”。拿到书本,就觉得它不是一本轻易能读完的“快餐式”读物,而是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史料。作者的笔触,在我初步翻阅中,展现出一种扎实的学术功底,无论是对早期计划经济时期金融运作的描述,还是对改革开放后市场化改革的剖析,都显得条理清晰,逻辑严密。我尤其关注的是书中关于金融风险防范和监管体系建设的内容。在我看来,任何一个国家金融业的稳健发展,都离不开一套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中国金融业肯定也经历过挑战和考验,书中是否能深入剖析这些风险的来源、应对策略以及从中吸取的教训,是我非常期待的。此外,书中对金融机构的演变,比如国有银行的转型、股份制银行的兴起、农村信用社的改革等,同样有着浓厚的兴趣。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揭示这些金融“细胞”是如何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生长、分化、融合,最终形成今天多元化的金融生态。

评分

这套《新中国金融业发展历程》,从书名就能感受到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我一直认为,金融业的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国在过去几十年的经济腾飞中,金融业功不可没,但也一定伴随着无数的探索与挑战。我迫不及待地想在书中找到答案,比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家是如何通过金融政策来服务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中国的金融业又是如何逐步融入国际金融体系,并应对外部冲击的?书中对一些关键的历史节点,例如亚洲金融危机、全球金融海啸时期,中国金融业的表现和应对策略,是否有详尽的论述,这对我来说非常具有吸引力。我希望作者能用生动的事例,带领我走进那个时代,去理解那些政策背后的考量,以及金融从业者们所经历的艰难抉择。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金融的专业书籍,更是一部关于中国经济现代化进程的生动写照,我期待它能给我带来深刻的启发。

评分

这套《新中国金融业发展历程》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厚实”和“全面”。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个国家经济的运行逻辑,金融业的发展脉络是绕不开的关键。中国在过去七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金融业无疑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我非常好奇,在这段漫长的历史中,国家是如何一步步构建和完善自己的金融体系的?从最初的单一国有银行模式,到后来出现的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再到证券、保险、信托等各类金融机构的蓬勃发展,这个演变过程必然充满了故事。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不同历史时期,例如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初期、以及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金融业所面临的独特问题和解决方案?我尤其关注的是,书中对于金融监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如何应对金融风险,是否有深入的论述。我相信,通过阅读这套书,我不仅能获得关于中国金融业发展历程的系统知识,更能从中窥见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刻内涵,以及国家在发展金融事业过程中所付出的不懈努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