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文化哲學十五講(第二版)
:45.00元
售價:31.5元,便宜13.5元,摺扣70
作者:衣俊卿
齣版社:北京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301253892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文化哲學十五講(第二版)》:論述提綱挈領又深入淺齣,兼顧理論抽象與現實關注,為解決當代中國的文化衝突與焦慮,實現文化轉型與重建作齣瞭有益的探索,深具現實意義。
'文化'顯然是現代人使用頻率高的詞匯之一。《文化哲學十五講(第二版)》以這一熱門範疇為研究對象,從哲學的高度和視角,係統地探討瞭文化的生成與功能、構成與形態、文化模式、文化危機、文化轉型、文化批判及中西文化對比等問題,幾乎涉及所有前沿和熱點的研究課題。論述提綱挈領又深入淺齣,兼顧理論抽象與現實關注,為解決當代中國的文化衝突與焦慮,實現文化轉型與重建作齣瞭有益的探索,於相關問題多有創見。本次修訂吸收瞭近幾年的新成果,尤其注意增加瞭有關傳統文化轉型和全球化時代新文化精神的內容,更具現實意義。
“名傢通識講座書係”總序
講 多維視野中的文化
一 熟視無睹的“文化”
二 中外學者視野中的文化
三 文化:曆史地凝結成的生存方式
第二講 文化的生成與功能
一 植根於人的性和創造性的文化
二 作為人的類本質活動對象化的文化
三 作為人的價值與行為規範體係的文化
四 作為社會運行內在機理和圖式的文化
第三講 文化的構成與形態
一 透視文化形態的多重視角
二 物質文化、製度文化與精神文化
三 自在的文化與自覺的文化
第四講 文化模式
一 共時態視野中的文化模式
二 曆時態視野中的文化模式
第五講 文化危機
一 文化失範與文化衝突
二 文化反省與文化批判
第六講 文化轉型
一 文化轉型的內在機製
二 文化轉型的途徑和方式
三 文化轉型與曆史進步
第七講 20世紀的文化焦慮
一 “軸心期”的曆史精神和西方理性主義
二 “軸心期”的曆史精神在20世紀的命運
三 文化的焦慮:對文化危機的自發反抗
四 文化的批判:對文化危機的自覺反思
第八講 理性文化批判的視界
一 存在主義的悲劇意識
二 現代曆史哲學的文化批判意識
三 西方馬剋思主義的文化批判理論
四 後現代主義的文化批判思潮
第九講 理性文化批判的主題
一 意識形態批判
二 技術理性批判
三 大眾文化批判
四 性格結構與心理機製批判
第十講 迴歸生活世界的文化重建
一 鬍塞爾的生活世界理論
二 許茨的日常生活世界理論
三 赫勒的日常生活人道化理論
四 哈貝馬斯的生活世界理論
第十一講 中西視野中的中國傳統文化
一 西方學者視野中的東西方文化
二 中國學者視野中的東西方文化
三 關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判斷
第十二講 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構特徵
一 成熟的農本社會與發達的日常生活世界
二 中國傳統日常生活結構和圖式的特徵
第十三講 中國社會轉型期的文化衝突
一 社會轉型期的文化狀況
二 “文化熱”與文化激進主義
三 社會轉型期的文化衝突
第十四講 中國傳統文化轉型的機製
一 錶層文化啓濛與深層文化啓濛
二 日常生活的批判與重建
三 中國傳統日常生活批判與重建的基本思路
第十五講 全球化時代的新文化精神
一 全球化的文化邏輯
二 中國新文化精神的價值定位
三 現代中國文化建設的實踐方略
主要參考書目
修訂後記
衣俊卿,1958年生, 198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係,1987年獲貝爾格萊德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中央編譯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從事國外馬剋思主義研究和文化哲學研究。齣版專著《實踐派的探索和實踐哲學的述評》《東歐的新馬剋思主義》《現代化與日常生活批判》《曆史與烏托邦》《迴歸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學》《20世紀的新馬剋思主義》《文化哲學》《20世紀的文化批判》《現代化與文化阻滯力》《現代性的維度》等,譯著《日常生活》《宗教與當代西方文化》《盧卡奇再評價》等,並發錶學術論文二百多篇。自1992年以來,先後獲霍英東教育基金會高校青年教師奬、金嶽霖學術奬,連續5次獲全國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奬,先後6次獲黑龍江省社會科學成果一等奬,並被評為'*有突齣貢獻的中青年專傢',入選國傢'百韆萬人纔工程'、全國宣傳文化係統'四個一批'人纔工程。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非常簡約大氣,拿到手中就有一種愛不釋手的感覺,而翻開內容,更是被其精妙的論證和深刻的見解所吸引。我一直對文化哲學這個領域充滿瞭好奇,但總是覺得它過於抽象和遙遠,而這本書的齣現,似乎提供瞭一個絕佳的橋梁,將那些宏大的理論拉近瞭我們的生活。我特彆喜歡作者在開篇就提齣的關於“文化無處不在”的觀點,這一下子就消除瞭我過去那種“文化是精英纔接觸的東西”的刻闆印象,讓我意識到,我們每個人都是文化的創造者和承載者。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價值的相對性”和“文化衝擊”的分析感到興趣,期待能從中找到解釋當下一些社會現象的綫索。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就像是在進行一場智慧的探險,每翻過一頁,都能發現新的風景和新的思考方嚮。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字體選擇都非常考究,讀起來眼睛不容易疲勞,這點對於一本需要細細品味的哲學著作來說至關重要。我喜歡作者在行文中偶爾流露齣的那種旁徵博引的風格,似乎總能從中看到作者紮實的學養和廣博的知識麵。雖然我纔讀到大約五分之一的篇幅,但已經有幾處觀點讓我眼前一亮,甚至想要立刻找一些延伸閱讀來進一步消化。例如,書中對於“本質主義”的批判,以及對“曆史性”的強調,都讓我反思瞭一些過去習以為常的觀念。我感覺作者並沒有急於給齣結論,而是更側重於展示文化哲學中各種思潮的演變和它們之間的張力,這本身就是一種非常開放和包容的態度。我期待在後續的章節中,能看到作者是如何將這些抽象的概念與具體的文化現象相結閤,比如藝術、宗教、倫理等等,從而構建起一個更為立體的文化圖景。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次與大師對話的邀請,讓我有機會去審視那些構成我們人類生存基礎的深層邏輯。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驚喜在於其思想的深度和廣度。盡管我纔剛剛開始閱讀,但已經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和獨特的思想魅力。書中的一些論述,比如關於“意義的生成”和“權力與知識的關係”,都讓我陷入瞭沉思,並且開始主動地去對照自己過往的閱讀和思考。我喜歡作者那種不迴避爭議,而是積極地去梳理和辨析不同學派觀點的做法,這讓整本書的論證過程充滿瞭活力和張力。它不像一些書那樣隻是單方麵的灌輸,而是更像一個邀請,邀請讀者一同去探索和發現。我尤其期待書中關於“現代性”的討論,因為這涉及到我們當下生活的方方麵麵,能夠從哲學的高度去理解現代性的睏境和可能性,對我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提供瞭多少知識,更在於它能夠激發多少思考。
評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有一種沉靜而厚重的質感,紙張的觸感也相當不錯,翻開目錄,每一個標題都像一把鑰匙,預示著即將開啓一段精彩的智識旅程。盡管我還沒來得及深入研讀,但從這些標題的排列和用詞上,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和呈現文化哲學這一宏大命題時所下的苦心。我尤其對“符號的迷宮”和“技術的異化”這兩個章節充滿瞭好奇,它們似乎觸及瞭現代社會中我們最為切身的睏惑。總的來說,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嚴謹、係統,並且具有啓發性。它不僅僅是概念的堆砌,更像是一條清晰的思路,引導讀者一步步走進文化的深層肌理,去理解那些塑造我們思想和行為的無形力量。我期待著在未來的閱讀中,能夠獲得更深刻的洞察,或許能幫助我更好地理解身邊發生的一切,以及我自身在文化大潮中的位置。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契機,去拓展我的視野,提升我的思考維度。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既有哲學著作應有的嚴謹和邏輯性,又不失一種流暢和易讀的韻味,這在同類書籍中是比較難得的。我之所以選擇它,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承諾的“十五講”的結構,這似乎意味著內容會相對聚焦,不會過於龐雜,對於我這樣一個對文化哲學有興趣但又缺乏係統性知識的人來說,是一個非常友好的切入點。目前我正在啃讀關於“他者性”的論述,這部分內容讓我對自我和他者之間的關係有瞭全新的理解,也開始重新審視那些我們不自覺地習得的社會規範和價值判斷。我最欣賞的是作者在解釋復雜概念時,總能輔以恰當的例子,讓原本晦澀的理論變得生動起來。我期待在後麵的章節中,能夠看到作者如何從不同的理論視角齣發,剖析諸如民族主義、全球化、身份認同等當代的文化議題,並從中提煉齣具有普遍意義的洞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