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移动通信技术(第2版)
定价:29.00元
售价:21.2元,便宜7.8元,折扣73
作者:薛晓明著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1-01
ISBN:978756401135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59kg
本书简要介绍了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重点介绍了GSM、CDMA、WCDMA三种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详细地阐述了移动通信设备及其维护的相关知识。
全书共五章: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2G)、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移动通信设备、未来的移动通信系统。
本书适合于作为通信专业本科学生的教材,也可以作为其他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移动通信技术培训班的教材,还可作为通信工程技术人员施工的技术参考资料。
章 数字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
1.1 数字移动通信信息收/发的基本原理
1.2 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
1.2.1 单工通信方式
1.2.2 半双工通信方式
1.2.3 双工通信方式
1.3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
1.4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用户容量
1.4.1 多址技术
1.4.2 服务区规划
1.5 移动通信的网络结构
1.6 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
1.6.1 国外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
1.6.2 我国移动通信的发展状况
1.7 移动通信的产业链
实践活动了解身边的移动通信网络
思考与练习
第2章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2G)
2.1 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2.1.1 GSM移动通信系统技术标准规范
2.1.2 GSM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
2.1.3 GSM系统的无线传输特征
2.1.4 GSM系统信号传输与处理的基本原理
2.1.5 GSM移动通信的网络结构
2.1.6 GSM移动通信网络的管理
实践活动GSM市场调研
思考与练习
2.2 窄带CDMA系统
2.2.1 CDMA移动通信产生的背景
2.2.2 IS-95 CDMA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与特点
2.2.3 IS-95 CDMA移动通信系统信号传输与处理的基本原理
2.2.4 IS-95 CDMA系统的信道
2.2.5 IS-95 CDMA移动通信的网络结构
2.2.6 IS-95 CDMA移动通信网络的管理
实践活动CDMA市场调研
思考与练习
第3章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
3.1 概述
3.1.1 3G的主要目标
3.1.2 3G的组成
3.1.3 3G的频段划分
3.1.4 3G的主要标准
3.1.5 3G的关键技术
3.2 3G的三种主要系统
3.2.1 WCDMA
3.2.2 CDMA 2000
3.2.3 TD—SCDMA
3.2.4 三种主流技术的比较
3.3 2G向3G的过渡系统
3.3.1 核心网的过渡方案
3.3.2 阶段过渡系统——第二代半系统(2.5G)
3.3.3 第二阶段过渡系统
3.3.4 第三阶段3G系统——实现全IP网络的结构
实践活动
思考与练习
第4章 移动通信设备
4.1 基站子系统设备
4.1.1 基站控制器(BSC)
4.1.2 无线基站(RBS)
4.2 天馈线系统
4.2.1 天线辐射电磁波的基本原理
……
第5章 未来的移动通信系统
这本书的后记和致谢部分写得很有温度,作者回顾了初版到第二版期间行业发生的巨大变化,并特别感谢了许多行业前辈和年轻的同行提供的宝贵反馈。这让我感觉到,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冰冷的技术手册,而是一个活的、在不断成长的知识载体,它凝聚了作者多年的心血以及整个行业生态的智慧。我特别喜欢它在章节末尾设置的“思考题与延伸阅读”部分,这些问题往往不是直接的计算题,而是引导性的、需要批判性思维的开放式探讨,比如“在未来频谱资源日益稀缺的背景下,哪种接入方式更有潜力成为下一代主流?”这样的提问,成功地将我从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身份,转化成了一个主动思考和探索的“研究者”角色。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它教给我的不仅是如何理解现有技术,更是如何去思考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
评分这本书的编辑和校对工作做得非常到位,我拿着放大镜都快把每一页都看穿了,居然没有发现任何明显的印刷错误或者术语不一致的地方,这在动辄数千个专业术语的理工科书籍中,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特别是那些涉及到标准编号和协议版本号的部分,核对起来最为繁琐,但这本书处理得异常干净利落。我对比了一下之前阅读的几本国外引进的教材,它们的翻译腔调有时会比较重,读起来比较拗口,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流畅,用词精准,完全是地道的中文技术表达,读起来毫无障碍,仿佛就是本土专家撰写的一样。这种高质量的本地化处理,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和知识吸收效率。很多时候,我们学习新技术时,最大的阻碍往往不是技术本身,而是那些别扭的翻译和晦涩的表达,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堪称典范,让我们可以把注意力百分之百地集中在技术细节上,而不是文字游戏上。
评分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新旧技术衔接处理的细腻之处。在介绍当前主流技术框架时,作者并没有一味地推崇最新进展,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回顾了上一代技术是如何演变而来,以及它们在现有网络中仍然扮演的角色。这种“历史观”非常重要,它教会我们不能割裂地看待技术进步。比如,当讨论到最新的空口接口特性时,它会不厌其烦地追溯到早期的信道编码方案,解释为什么现在需要引入更复杂的算法来应对新的信道条件。这种层次分明的讲解方式,构建了一个完整且立体的知识树,让读者明白技术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断层式革命,而是一个不断优化和迭代的漫长过程。这对于做系统设计或长期规划的工程师来说,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宏观视角,避免了只关注“点”而忽略了“面”的问题。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有质感,那种深蓝色的背景配上银灰色的字体,给人一种专业而沉稳的感觉,让人一眼就能看出它不是那种轻飘飘的入门读物。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注意到的是它的厚度,掂起来分量十足,这通常意味着内容足够详实和深入。内页的纸张质量也很好,印刷清晰,图表排版井井有条,即便是那些复杂的电路图和协议栈结构图,看起来也清晰明了,这一点对于需要长时间阅读技术书籍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记得上次买的那本关于网络架构的书,纸张一反光就看不清了,这本书完全没有这个问题。而且,装订也非常牢固,我特意翻阅了很多次,书脊也没有出现任何松动的迹象,感觉可以作为工具书用很多年都不会坏。从包装和初步的版式来看,出版社对这本书的投入是相当大的,致力于打造一本可以长期参考的经典教材或专业参考书。这种对细节的关注,让我对后续的阅读内容充满了期待,希望里面的知识体系也能像这本书的物理形态一样,结构坚固,内容充实。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试图理解其中关于频谱效率优化的那几个章节,说实话,那种感觉就像是站在一个巨大的迷宫入口,虽然有地图(目录),但内部的路径错综复杂,每走一步都需要反复对照前后的定义和公式推导。作者在讲解多址接入技术的演进时,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标准,而是深入剖析了每种技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解决的核心矛盾,这种叙事方式比枯燥的教科书式描述生动得多。例如,它在阐述CDMA的扩频增益时,不仅给出了数学模型,还配上了直观的仿真结果图,让我这个对理论推导有点恐惧的人也能大致把握其工作原理。不过,我必须承认,对于没有深厚通信基础的读者来说,这部分的门槛确实有点高,如果能再增加一些逐步引导的“小白”式解释,哪怕是放在附录里,可能效果会更好。但我理解,作为一本“第二版”,它面向的群体可能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背景,所以这种略显“硬核”的风格,对于资深工程师来说,反而是快速定位和查阅关键信息的捷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