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
定价:39.00元
售价:28.5元,便宜10.5元,折扣73
作者:陈贵银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3-01
ISBN:9787564016616
字数:470000
页码:35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81kg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先进的工具软件MATLAB的界面及基本操作;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的建立以及用MATLAB解决数学建模问题;线性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法、根轨迹分析法、频域分析法及系统的校正方法等基本控制理论;详细介绍了用MATLAB工具解决时域、根轨迹和频域3种分析法的计算、绘图、分析等问题;直流调速系统晶阐管BJT单环、双环控制系统的构成及系统性能的分析;用MATLAB辅助分析和设计仿真单、双环控制系统的实例;基于直流调速系统的自动控制系统分析、调试、故障排除与维护的步骤、方法及常见故障介绍。在每一章后都引入了具体的实例系统,以期培养读者分析、调试仿真的能力。
本书内容以方便教学实施为前提,可操作性强。可供本科、职工大学的自动化类和电气信息类专业作教材使用,也可作自学考试教材,并可供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对控制系统性能指标的量化描述上做得非常出色。它不满足于停留在“系统响应快”或“超调小”这种模糊的描述上,而是通过对瞬态响应指标(如峰值时间、调节时间)和稳态误差的严格定义,让设计目标变得清晰可衡量。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在鲁棒性分析方面的探讨。虽然这本书主要聚焦于经典控制,但作者并没有回避现代工程中对不确定性的关注。书中对增益裕度和相位裕度的引入和解释,是通过对Nyquist图上开环频率响应曲线与关键点之间的距离来直观定义的,这种几何意义的解释,使得读者可以轻易地在频域图上判断系统的稳定性储备。我曾尝试将书中的几个典型二阶系统实例,代入实际的控制参数进行仿真验证,发现书中的理论预测与仿真结果高度吻合,这极大地增强了我对该理论体系的信任感。这是一本真正能让你“心中有数”的书。
评分这本《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的问世,无疑给控制工程领域的学习者们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首先,从内容编排上看,它并没有陷入那种故纸堆里老生常谈的窠臼。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引导初学者平稳过渡,从最基础的传递函数、方框图分析入手,循序渐进地引入了时域和频域分析工具。我尤其欣赏其中对经典控制理论的讲解方式——它不仅仅是公式的堆砌,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工程实例和物理意义的阐述。比如在讲解根轨迹法时,书中并非只是机械地给出绘制规则,而是深入剖析了开环极点和零点如何“牵引”闭环极点的位置,这种从“为什么”到“怎么做”的逻辑递进,极大地增强了读者对该方法的直观理解。对于那些习惯了纯数学推导的读者来说,这种融入工程直觉的叙述方式,无疑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实际应用的大门。更值得称道的是,书中对经典控制器的设计部分,着墨颇多,从PID参数整定的各种经验方法到实际应用中的饱和、死区等非线性问题,都有较为详尽的讨论,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脱离实际的“象牙塔”教材,而是真正能指导工程实践的工具书。
评分说实话,初次翻开这本《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时,我还有些忐忑,毕竟市面上控制理论的书籍汗牛充栋,大多冗长乏味。然而,这本书的叙述风格却出乎意料地精炼且富有洞察力。它在处理现代控制理论部分时,展现出了极高的水准。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的阐述尤其深刻,作者没有满足于仅仅给出稳定性判据,而是通过对比能量法和间接法,清晰地展示了不同分析工具之间的适用场景和优劣。关于状态空间表示法,书中对可控性和可观测性的引入处理得非常巧妙,它不仅仅是引入了两个数学概念,而是将其与系统结构和信息获取能力紧密联系起来,使得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具象化。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极点配置的讲解,它清晰地展示了如何利用状态反馈矩阵K来精确地将闭环系统极点放置到我们期望的稳定区域,这种“万事皆可调”的设计思路,极大地激发了我对现代控制设计的热情。整体而言,本书在理论深度和工程应用之间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平衡点,阅读体验是酣畅淋漓的。
评分这本书的章节布局和内容的深度选择,简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在为你精心定制学习路径。我深知,很多教材在介绍数字控制时,往往只是简单地将连续时间系统进行Z变换,然后草草收场。但《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篇幅,而且切入点非常实用。它详尽地讨论了采样保持器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并且对Tustin变换和脉冲不变法这两种主流的离散化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了各自在引入量化误差和保持信号失真方面的不同表现。这种细致入微的对比分析,对于正在设计数字控制器(如嵌入式系统中的PID)的工程师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此外,书中对于数字PID的几种常见改进算法,如抗微分饱和的策略,也有独到的见解和清晰的数学推导,这远超出了我过去阅读的任何一本同类书籍的深度。它让我意识到,数字控制远不止是“离散化”那么简单,其中蕴含了大量的系统辨识和信号处理的精髓。
评分对于那些追求前沿和高阶控制方法的读者来说,《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虽然是以经典理论为基石,但其结尾部分的导论性章节更是令人眼前一亮。书中对先进控制概念的介绍,如最优控制的基本思想(LQR的引入)和反馈线性化的初步概念,起到了一个非常好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没有深入到复杂的矩阵代数运算,而是着重于阐述这些高级控制方法背后的设计哲学——如何利用优化目标函数来指导控制器设计,以及如何通过状态变换来简化非线性系统的控制问题。这种“点到为止”的处理方式,非常适合作为本科高年级或研究生初学者的过渡读物,它既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又为后续深入学习现代鲁棒控制、自适应控制等打下了必要的概念基础。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教授“如何做”,更引导读者思考“为什么用这种方法”,构建了一个完整且富有逻辑的控制理论知识框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