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雷达对抗干扰有效性评估 电子与通信 书籍 |
| 作者: | 崔炳福 |
| 定价: | 129.0 |
| 出版社: | 电子工业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7-12-01 |
| ISBN: | 9787121331893 |
| 印次: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提出了一种新的干扰效果评估方法。它既能说明干扰有效、无效,又能表明干扰有效、无效的程度。把干扰效果评估对象从雷达扩展到雷达对抗装备和反辐射武器,把评估内容从干扰对雷达和雷达对抗装备的直接影响扩大到对它们控制的武器和武器系统作战能力的影响。给出了适合作战使用、外场试验和内场测试的遮盖性和欺骗性干扰效果的定量评估方法和模型。还建立了至今没有的压制系数和辐射源截获概率的数学模型。 |
| 目录 | |
| 目 录 第1章 概述1 1.1 前言1 1.1.1 一般概念1 1.1.2 干扰有效性的定义2 1.1.3 研究目的3 1.2 雷达对抗效果和干扰有效性的基本计算方法概述4 1.2.1 根据装备参数等预测对抗效果和干扰有效性4 1.2.2 根据试验或测试数据评估对抗效果和干扰有效性6 1.2.3 复杂系统的干扰有效性计算方法7 1.3 研究内容和建模方法概述9 1.3.1 研究内容简介9 1.3.2 建模方法10 主要参考资料11 第2章 雷达和雷达对抗装备的作战环境12 2.1 信号环境12 2.1.1 引言12 2.1.2 脉冲密度13 2.1.3 脉冲到达时间的概率分布15 2.1.4 雷达信号结构和参数变化情况17 2.2 电波传播媒介19 2.2.1 引言19 2.2.2 大气对电波的衰减系数20 2.2.3 气象现象对电波的衰减23 2.2.4 考虑电波传播衰减后雷达等装备的作用距离估算方法24 2.3 环境杂波和雷达杂波25 2.3.1 引言25 2.3.2 杂波特性26 2.3.3 反射系数29 2.4 雷达目标33 2.4.1 雷达目标的特性及目标分类33 2.4.2 目标特性对雷达和雷达对抗装备性能的影响38 主要参考资料40 第3章 雷达对抗作战对象1—雷达41 3.1 雷达对抗作战对象的类型41 3.2 搜索雷达43 3.2.1 搜索雷达的组成和工作原理44 3.2.2 搜索雷达的性能49 3.3 单目标跟踪雷达57 3.3.1 跟踪雷达的组成57 3.3.2 自动目标跟踪器的组成和工作原理58 3.3.3 跟踪器的种类和特点60 3.3.4 误差鉴别器及其工作原理62 3.3.5 跟踪雷达的性能66 3.4 多目标跟踪雷达75 3.4.1 多目标跟踪原理75 3.4.2 航迹处理的概念和过程76 3.5 多部雷达构成的系统78 3.5.1 基本构成模型78 3.5.2 雷达网的数据融合方法及性能80 3.5.3 雷达网的四抗能力83 3.6 雷达的抗干扰措施85 3.6.1 引言85 3.6.2 相参旁瓣对消(SLC)的抗干扰得益86 3.6.3 旁瓣匿隐(SLB)的抗干扰得益89 3.6.4 宽─限─窄抗干扰电路(WLN)91 3.6.5 脉冲前沿跟踪技术94 3.6.6 抗箔条干扰的技术98 3.7 天线及其对雷达侦察干扰的影响101 3.7.1 描述雷达和雷达对抗装备天线的性能参数101 3.7.2 干扰方向失配损失106 3.7.3 电波的极化和极化系数108 主要参考资料111 第4章 雷达对抗作战对象2——雷达对抗装备112 4.1 雷达对抗装备的任务和组成112 4.1.1 雷达支援侦察113 4.1.2 雷达干扰116 4.1.3 功率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内容121 4.1.4 雷达对抗装备的电磁兼容措施124 4.2 雷达支援侦察装备的作战能力及其评估方法126 4.2.1 引言126 4.2.2 信号分选原理和方法127 4.2.3 脉冲截获概率和虚警概率129 4.2.4 雷达支援侦察的辐射源检测方法和检测概率136 4.2.5 识别概率150 4.2.6 引导概率153 4.2.7 参数测量精度或参数测量误差155 4.3 雷达对抗装备的干扰能力160 4.3.1 瞄准误差和瞄准概率160 4.3.2 干扰信号的功率利用率163 4.4 雷达对抗装备的综合作战能力165 4.5 雷达对抗装备的可干扰环节和干扰样式166 4.5.1 可干扰环节和干扰难度166 4.5.2 可用的干扰样式或干扰技术168 主要参考资料169 第5章 雷达对抗作战对象3—武器和武器系统170 |
| 编辑 | |
| 本书主要包括五方面的内容:雷达对抗作战环境;雷达对抗作战对象;雷达对抗效果评估准则;遮盖性和欺骗性对抗效果及干扰有效性评估方法和数学建模;干扰有效、无效或干扰有效性评价指标的确定方法和建模。 |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说实话,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门槛确实高得吓人,但如果你是目标读者——雷达信号处理方向的研究生或者高级工程师,那么它就像是一个精心布置的知识迷宫,每走一步都有新的发现。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那几章。以往我们评估抗干扰性能,往往局限在简单的信噪比(SNR)或虚警率(PFA)的对比上,但这本书引入了诸如“有效探测概率损失函数”、“对抗冗余度分析”等更贴近实战需求的指标。作者并未满足于静态的理论分析,还穿插了大量的仿真案例和参数敏感性分析,这使得评估结果更具说服力。例如,当干扰功率超过某一阈值时,系统性能会急剧恶化,这种拐点的精确位置和影响因素的权重分配,都被量化分析出来了。它让你跳出“我的雷达能抗住多少干扰”的简单思维,转而思考“在给定的任务约束下,我们能容忍多大程度的性能下降”。这种视角上的提升,我认为是这本书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评分初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就被那种扑面而来的技术深度给“震慑”住了。作者显然是这个领域的资深专家,他没有丝毫废话,直接切入雷达系统在复杂电磁环境下面临的核心挑战。我特别欣赏他对干扰机理的分类处理方式,从最基础的能量部署到复杂的欺骗式干扰,每一个环节的数学建模都清晰可见。书中对干扰对雷达信号处理链路各环节影响的剖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比如它如何精确地量化了杂波抑制、MTI/MTD 性能下降的具体百分比,这一点在很多泛泛而谈的文献中是看不到的。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来推导他关于自适应波束形成抑制干扰的拉格朗日函数优化过程,虽然过程复杂,但一旦理解,就能立刻明白为什么在实际工程中选择特定权值比另一个更优。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介绍“是什么”,更在于深挖“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如何量化其严重性”。对于正在从事新型抗干扰算法研发的工程师来说,这简直是不可多得的工具书,它提供的理论框架足以支撑起一套完整的评估体系。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严谨,它就像搭建一座高塔,从地基到塔尖,每一步都必须坚实。对于评估的“有效性”这一核心概念,作者进行了极其细致的拆解。它不仅仅是关于“能不能打断雷达”的问题,更是关于“在遭受干扰后,系统还能不能完成既定任务”的任务级评估。我发现书中有一章节专门讨论了多传感器融合系统在抗干扰评估中的复杂性,这在当前多源信息融合是主流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不同传感器对同一种干扰的敏感度不同,如何构建一个统一的、加权合理的整体评估函数,书中给出的方法论是相当成熟和可操作的。它要求评估者必须对雷达、干扰机以及信息融合的处理流程都有深刻理解,才能真正用好书中的评估框架,避免了那种“用错误的方法得到精确的错误结果”的陷阱。
评分这本书的笔触是沉稳且极具权威性的,它很少使用煽动性的语言,而是用严密的逻辑链条引导读者深入。对我个人而言,最大的启发在于它对“评估不确定性”的处理。在实战环境中,干扰信号的参数往往是未知的、时变的,甚至是故意伪装的。书中对参数估计误差如何映射到最终抗干扰有效性评估结果上的不确定性分析,提供了一套系统的误差传播模型。这让我意识到,任何评估报告都必须附带一个置信区间或误差范围,否则就不是一个严谨的科学结论。特别是对于那些依赖于环境建模的评估方法,作者强调了模型假设与实际环境偏差带来的评估偏差,这要求我们必须在评估设计之初就考虑到“鲁棒性测试”,而不仅仅是“最佳情况下的性能测试”。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真正提升读者对“评估”这一概念理解深度的专业著作。
评分我是一个偏向系统工程和工程应用的读者,坦白讲,刚开始翻阅这本书时,我有点担心它会陷在纯粹的数学公式里拔不出来。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作者非常巧妙地将复杂的理论与实际的雷达体制(如脉冲多普勒雷达、相控阵雷达)紧密结合起来讨论。在谈到电子对抗的攻防对抗时,书中引入的博弈论思想来建模干扰源和被干扰方之间的最优策略选择,这个角度非常新颖。它不是简单地假定干扰源是固定或随机的,而是将其视为一个有目的的“对手”。这使得评估不再是单向的性能测试,而变成了一种动态的、相互制约的评估过程。我特别是对其中关于多波束或自适应阵列系统在复杂多目标、多干扰源环境下的等效截面积(RCS)与干扰功率比值(I/S)的动态评估模型留下了深刻印象,这直接关系到战场生存能力和探测距离的实际折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