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中国古代藏书事业 | 作者 | 柴美丽 |
| 定价 | 32.00元 | 出版社 | 远方出版社 |
| ISBN | 9787555508014 | 出版日期 | 2016-12-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32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以各个朝代的更替为脉络,来梳理中国古代的藏书事业,分别介绍官府藏书、私家藏书、寺观藏书、书院藏书四个组成部分,反映我国古代藏书事业的规模、发展及的特点。 |
| 作者简介 | |
| 柴美丽,1975年2月生,内蒙古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记者。2007年7月到内蒙古医科大学图书馆任职至今,先后在各种期刊上发表与图书馆相关论文十多篇。 |
| 目录 | |
| |
| 编辑推荐 | |
| 中国古代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其中藏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500多年前,并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藏书文化。本书的作者以严谨的治学态度、翔实的考证、生动的语言,对从夏朝到清朝的中国古代藏书事业做了详细的介绍,为读者展现了一幅中国古代藏书事业发展的历史画卷。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中国古代藏书事业》简直是一部令人爱不释手的宝典!我一直对古代的文脉传承和知识积累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难以窥见其全貌。这本书的出现,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窗户。作者的叙述视角非常独特,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文献罗列上,而是深入探讨了藏书背后的社会结构、政治考量乃至于士人的精神追求。比如,它详尽地描绘了皇家图书馆的宏大规模,那种集天下之大成的气魄,读来令人心驰神往。同时,对于民间藏书的兴衰变迁,书中也给出了非常细致的剖析,让我意识到藏书活动并非只是少数精英的专利,而是贯穿着整个古代社会的脉络。尤其是关于藏书楼的建筑形制、防蠹措施以及典籍的编目分类方法,这些具体的细节描述,让那些遥远的场景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仿佛能闻到纸张和木料混合的古老气息。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毋庸置疑,但行文却非常流畅,没有丝毫晦涩难懂之处,对于非专业读者来说,也是一次绝佳的文化普及教育。每一次翻阅,都能有新的感悟,关于古代人如何珍视知识,如何对抗时间的侵蚀,这些都让我深受触动。
评分阅读体验上,这本书给人一种极为扎实和可靠的感觉,绝非泛泛而谈的通史概述。它在论证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大量的引文和史料相互印证,让论点站得住脚。我个人对古籍的版本学和流传路径特别感兴趣,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简直是及时雨。它清晰地梳理了某些经典文献是如何在朝代更迭中辗转流离,哪些版本被视为正宗,哪些又是后人的增补或误传。作者对于不同版本间细微差异的辨析,展现了极高的专业素养,但更令人称赞的是,他能将这些专业知识用清晰的逻辑串联起来,即便是对版本学不甚了解的读者,也能大致把握其重要性。读完这些章节后,我对“孤本”和“善本”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们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真实的历史遗存,承载着特定时期的印刷、校对和保护技术。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化深奥为清晰,让学术研究的成果能够被更广泛的爱书人所吸收和理解。
评分坦白说,我之前看过一些关于古代文化史的著作,但大多集中在文学创作本身,对“承载工具”和“保存体系”的关注度不高。这本《中国古代藏书事业》则精准地填补了这一空白。它让我意识到,没有背后强大的藏书事业作为支撑,那些辉煌的文学成就和学术思想根本无法流传至今。这本书的行文带着一种深沉的历史关怀,它不仅仅是在记录“发生了什么”,更是在探究“为什么会这样”以及“这对后世意味着什么”。书中对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藏书活动也有所涉及,展现了中华文化圈内知识传播的多元面貌,这一点做得非常大气和公允。阅读过程中,我仿佛成为了一个古代的图书管理员或者收藏家,亲历了书籍的采购、抄写、装订、校勘、入库和外借的全过程。这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是任何干燥的学术报告都无法提供的。它是一部对知识守护者们无声的致敬,其价值远超一本书的范畴,更像是一部浓缩的中国文化韧性史。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对“事业”这个词有点望而却步,担心内容会过于枯燥或偏重于机构运作的机械描述。然而,这本书却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更像是一部关于“文化意志”的史诗。作者的笔力非常老辣,能够精准地捕捉到不同历史时期,藏书活动所承载的时代精神。比如,从魏晋的私人藏书风气,到隋唐官修典籍的官方意志体现,再到宋代刻书业的爆炸式发展,每一部分的论述都紧密结合了当时的社会思潮和技术进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那些著名的藏书家时,所采用的“情境化”的叙事方式,而不是简单的生平介绍。通过对他们藏书动机、藏书困境和最终命运的描摹,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在那个信息传递如此缓慢的时代,保存一卷书是多么艰难和伟大的一件事。这本书不仅普及了知识,更激发了人对“传承”二字的敬畏感。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信息获取便利,背后凝聚了古代无数人呕心沥血的努力。这种历史的厚重感,是其他同类著作难以比拟的。
评分这部书的结构安排也值得称赞,层次分明,逻辑推进自然流畅。它没有按照时间线索机械地推进,而是巧妙地将不同层面的议题穿插并行,使得对“藏书事业”的理解更加立体和全面。例如,在讨论了官府的典籍收藏制度之后,紧接着就引入了寺院和家族的藏书系统,这种横向的对比,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古代知识网络构建的认知。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藏书的消亡”这一部分,作者冷静而克制地分析了战乱、火灾乃至人为的焚毁对文化遗产造成的毁灭性打击。这种对“失落”的描绘,充满了历史的悲怆感,让我深刻体会到保存知识的脆弱性。它提醒我们,每一次成功的保存都是一次与时间和命运的抗争。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是内敛而有力的,不堆砌华丽辞藻,而是用精准的史实和深刻的洞察力来打动读者,读完之后,心中留下的不是轻飘飘的知识点,而是沉甸甸的文化责任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