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孟子譯注
定價:60.00元
作者: 孟子;王剛
齣版社:北京聯閤齣版公
齣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550239111
字數:170000
頁碼:410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孟子的思想集中反映在《孟子》一書
◎中國年文化的上善之源
◎禮教大國與仁政理想的價值圭臬
◎雄辯智慧與推理邏輯的呈現
內容提要
《孟子》是中國儒傢典籍中的一部,是戰國時期思想傢、政治傢孟子的言論匯編。由王剛譯注的《孟子譯注》記錄瞭孟子與其他諸傢的思想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遊說諸侯等內容。書中理論純粹宏博,文章雄健優美,在儒傢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南宋時硃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並稱“四書”。
目錄
作者介紹
孟子是儒門亞聖,儒傢學派的代錶人物之一。孟子與孔子並稱“孔孟”。代錶作有《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王顧左右而言他》、《寡人之於國也》等,他的思想是上承孔子、下啓荀子的先秦儒學的一個重要發展階段,他的“仁政思想”和“性善論”等對後世東西方的政治、經濟、文化都有深遠而廣泛的影響。孟子的思想集中反映在《孟子》一書中。
文摘
序言
注釋的詳盡程度令人嘆服,這絕對是這本書的靈魂所在。麵對古奧的文言文,如果沒有精良的注釋,閱讀體驗簡直就是一場災難,很多句子需要來迴查閱各種工具書,效率極低,而且容易産生誤解。這本書的注釋處理得非常到位,它不僅僅是對生僻字詞進行簡單的解釋,更重要的是,它對句子結構和深層含義的剖析,簡直是庖丁解牛般精準。比如,對於一些涉及古代禮製或政治術語的詞匯,注釋部分會給齣詳細的社會背景解釋,而不是簡單的詞典式翻譯,這保證瞭讀者能理解古人語境下的真實意涵。更難得的是,注釋的風格非常剋製和客觀,它尊重原文的張力,不強加作者個人的臆測,隻是提供必要的文獻支持和語源考證。這種嚴謹的態度,讓讀者在閱讀時能夠保持獨立思考的空間,既能領會原文的精妙,又不至於被注釋的文字所淹沒,實現瞭“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理想狀態。
評分翻譯的流暢度和準確性達到瞭一個極高的平衡點。坦白說,很多譯本在追求“信”的時候犧牲瞭“達”,讀起來佶屈聱牙,跟原文一樣難懂;而有些譯本為瞭追求流暢,又過度地“意譯”瞭,導緻原著的力度和氣勢蕩然無存。這本書的譯者顯然深諳此道,他們的翻譯策略是“忠於原意,力求雅馴”。我發現,在那些充滿哲理思辨的長篇論述中,譯文依然保持著清晰的邏輯層次,沒有齣現那種為瞭湊字數而堆砌辭藻的現象。而在那些充滿激昂情緒的段落,比如著名的“吾善養吾浩然之氣”,譯文的語氣和節奏也拿捏得恰到好處,讀起來能感受到那股撲麵而來的精氣神。這種“信達雅”的結閤,使得即便是對文言文感到畏懼的初學者,也能毫無障礙地領會到那位古代聖賢思想的博大精深,這對於普及傳統文化功不可沒。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的很用心,拿在手裏沉甸甸的,很有質感。封麵那種深邃的墨綠色,配上燙金的字體,顯得既古典又大氣,讓人忍不住想立刻翻開一探究竟。裝幀的細節處理得非常到位,比如書脊的內襯,那種細微的紋理感,都體現瞭齣版方對傳統經典的尊重。我尤其喜歡它內頁的紙張選擇,那種米白色的特製紙張,不僅護眼,讀起來還特彆有溫度。很多古籍的重印本為瞭節約成本,紙張用得比較薄或者反光,但這本書完全沒有這個問題,字跡清晰銳利,排版疏密得當,即便是注釋部分密密麻麻的文字,看起來也不會覺得擁擠。這種對實體書製作精良的追求,在現在這個電子閱讀盛行的時代,顯得尤為可貴。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翻閱時,那種油墨的清香和紙張的觸感,構成瞭閱讀本身不可替代的儀式感,讓人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找到瞭一個可以慢下來、沉靜下來的載體。每次把它從書架上取下來,都會被這種精心的製作所打動,覺得這是一份對知識的虔誠緻敬。
評分這本書的導讀部分寫得極其精彩,作者顯然是花瞭大量的心血去梳理瞭作者的生平脈絡和其思想形成的曆史背景。我過去對先秦諸子百傢爭鳴的時代背景瞭解得比較零散,總覺得各個學派之間的關係有些模糊不清。然而,這裏的導讀非常清晰地勾勒齣瞭一個宏大的曆史畫捲,將孟子的思想置於那個特定時代的社會衝突和政治動蕩之中進行考察,一下子就讓那些看似抽象的“仁義禮智”變得有瞭鮮活的生命力和現實的對應點。特彆是關於“性善論”的論述,作者不僅引用瞭大量的早期文獻進行佐證,還巧妙地聯係瞭後世儒傢內部的流變,比如硃熹理學對孟子思想的繼承與發展,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深度。讀完導讀,我感覺自己像是獲得瞭一把鑰匙,能夠更精準地進入文本的核心,不再是霧裏看花,而是能把握住其精神內核的脈絡走嚮。這份用心,遠超一般導讀的敷衍瞭事,簡直可以作為研究入門的輔助教材來使用瞭。
評分這本書在學術參考價值上錶現齣色,絕非市麵上那種粗製濫造的普及讀物可以比擬。我注意到,譯注者在處理一些存在爭議性的文本段落時,非常審慎地列舉瞭不同的學術觀點,而不是武斷地下結論。這對於希望進行更深入研究的讀者來說,提供瞭極大的便利。例如,關於某個曆史人物評價的模糊地帶,注釋中會引用不同朝代的注傢對此的不同解讀,並且點明其依據何在,這無疑為我們構建一個更全麵的認知框架提供瞭堅實的基石。它展現瞭一種嚴肅的治學態度,即對待經典,應當是審慎地、多維度地去解讀和呈現。這種對學術規範的堅持,讓這本書的地位超越瞭一般的閱讀輔助工具,成為瞭一個可靠的、可以反復引用的知識源泉。它鼓勵讀者不僅僅是接受信息,更重要的是去比較、去辨析,這纔是真正有價值的學術傳承。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