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碑拓善本掌故(一) 9787547612071 陳紅彥-RT

金石碑拓善本掌故(一) 9787547612071 陳紅彥-RT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紅彥 著
圖書標籤:
  • 金石拓本
  • 碑帖
  • 善本
  • 掌故
  • 陳紅彥
  • 古籍
  • 書法
  • 傳統文化
  • 藝術
  • 收藏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萬捲軒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上海遠東齣版社
ISBN:9787547612071
商品編碼:29764592821
包裝:平裝-膠訂
齣版時間:2017-01-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金石碑拓善本掌故(一)

定價:88.00元

作者:陳紅彥

齣版社:上海遠東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47612071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國傢圖書館藏金石文獻年代上起殷商,下至當代,地域遍及全國34個省、市、自治區,擁有拓片、實物、書籍、畫冊15萬餘種,30萬餘件。精美絕倫,令人嘆為觀止。

內容提要


國傢圖書館藏金石文獻年代上起殷商,下至當代,地域遍及全國34個省、市、自治區,擁有拓片、實物、書籍、畫冊15萬餘種,30萬餘件。在金石碑拓捲中,我們從館藏35651片甲骨、約30萬件金石拓片中擷取瞭重要而又頗具特色的藏品,推送給同好。甲骨中有的四方風,銅器中有大剋鼎全形拓,石刻中則有曾經多少人頂禮膜拜的《曹全碑》《瘞鶴銘》《神策軍碑》《絳帖》《道德經》等,還有超大的龍門洞藥方,以及齣自康熙宮廷畫師之手的《百子團圓圖》等,精美絕倫,令人嘆為觀止。

目錄


齣版說明 1
總 序 1
鏤於金石,書於竹帛——中國書籍史的先河 1

甲骨善拓掌故
“四方風”——險些被埋沒的甲骨珍品 3
半龜版四方風 7
大牛肩胛骨 13
一版甲骨綴閤定世係 19
甲骨文中的商代醫學 23
羅振玉與國傢圖書館館藏甲骨 31
曾藏國傢圖書館的何遂舊藏甲骨 35
國圖所藏小校經閣主人舊藏甲骨 39

銅器善拓掌故
大剋鼎全形拓 45
羅振玉題端之毛公鼎全形拓 51
精美絕倫的“保鼎”全形拓 57
犬伯斝青銅器拓本 61
阮文達公積古圖 65
周希丁和青銅器全形拓 71

陶器善拓掌故
陳簠齋藏瓦當文字 79
瓦當集拓 83
磚文集拓 87

石刻善拓掌故
石鼓文 91
嶧山、泰山與琅玡颱刻石 95
梁啓超舊藏漢君車畫像 99
《祀三公山碑》 103
《裴岑碑》 107
《禮器碑》 111
《劉平國碑》 115
《史晨碑》 121
《曹全碑》 125
《張遷碑》 127
《樊敏碑》 131
《榖朗碑》 137
《天發神讖碑》 139
《爨龍顔碑》 143
《瘞鶴銘》 147
《蕭憺碑》 151
《張猛龍碑》 153
《麹斌造寺碑》 155
《龍藏寺碑》 159
《九成宮醴泉銘》 161
《薑行本紀功碑》 165
《伊闕佛龕碑》 169
《三藏聖教序記》 173
《李思訓碑》 177
《麓山寺碑》 181
《闕特勤碑》 185
《九姓迴鶻可汗碑》 189
《顔勤禮碑》 193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197
國傢圖書館所藏經幢拓本 199
《神策軍碑》 207
天一閣舊藏明拓《天一池碑》 211

作者介紹


陳紅彥,中國國傢古籍保護中心辦公室主任兼國傢圖書館古籍館館長。個人則點校齣版瞭《花間集》《劉剋莊詩集》等。

文摘


序言



《古韻流芳:中國古代書畫藝術珍品賞析》 在中國悠久的曆史長河中,書畫藝術一直是中華文明璀璨的瑰寶,它們承載著古人的思想情感,記錄著時代的風貌變遷,更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獨特體現。本書《古韻流芳:中國古代書畫藝術珍品賞析》旨在帶領讀者走進中國古代書畫藝術的殿堂,領略那些穿越韆年時光、依然散發著耀人光芒的藝術珍品。我們將聚焦於數件具有代錶性的古代書畫作品,從其創作背景、藝術風格、曆史價值等多個維度進行深入的解讀與賞析,力求呈現一幅全麵而生動的中國古代書畫藝術畫捲。 本書並非單純的藝術品目錄,而是一次深入的藝術對話。我們相信,真正的藝術鑒賞,不僅僅是對作品形式美的欣賞,更是對其背後蘊含的文化精神、時代背景以及作者心路的探尋。因此,我們將從多角度、多層次地展現這些珍品的獨特魅力,讓讀者在欣賞畫麵之美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 捲一:筆墨丹青,風骨永存——書法藝術的至高境界 書法,作為中國獨有的藝術形式,是漢字美的極緻體現,也是文人雅士情感與修養的寄托。本書將精選幾幅不同時期、不同流派的代錶性書法作品,逐一進行賞析。 晉人風骨,魏晉之風的傳承者:我們將首先探討東晉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的復製品。雖然原件已不可見,但曆代摹本、刻帖中的《蘭亭集序》依然展現瞭其“飄若浮雲,矯若驚龍”的藝術風貌。我們將分析其筆畫的輕重緩急,結體的疏密有緻,章法的自然流暢,以及其中蘊含的“暫得歡愉,而放浪形骸之外”的魏晉文人豁達與灑脫。我們會追溯《蘭亭集序》在書法史上的地位,以及它如何成為曆代書法傢學習的典範。探討其“天下第一行書”的美譽是如何煉成的,以及其在美學上的諸多創新之處,例如點畫的姿態變化,結構的動感,以及通篇的韻律感。 唐韻磅礴,盛世氣象的張揚:繼而,我們將目光轉嚮盛唐時期,品讀唐代書法大傢如顔真卿的《祭侄文稿》或《多寶塔碑》的書法魅力。顔體的雄渾、端莊、開闊,字裏行間流淌著盛唐的自信與磅礴。我們將詳細解析顔體字的結構特點,如起筆的方圓、用筆的剛健、結體的緊密有力,以及如何通過筆畫的粗細變化和墨色的濃淡枯潤來營造齣雄渾壯闊的氣勢。我們會探討《祭侄文稿》在情感錶達上的力度,如何將傢國情仇、悲憤之情融入筆墨,使其成為一幅感人至深的“血書”。同時,也會分析《多寶塔碑》的嚴謹法度與端莊秀麗,展現唐代楷書的典範風範。 宋元雅韻,文人情懷的抒發:進入宋元時期,書法藝術更加注重個人情懷的抒發與個性錶達。我們將呈現蘇軾的《寒食帖》或趙孟頫的《道德經》等作品。蘇軾的行書,以其“豐筋瘦骨,點畫爽利”著稱,筆墨之間充盈著不羈的文人情懷,字形的變化多端,卻又自然天成,充滿瞭書寫時的即興與靈動。我們會深入剖析蘇軾書法中的“尚意”之風,以及其如何在貶謫生涯中,將愁苦與豁達融於筆端。而趙孟頫的行書,則展現齣一種溫潤典雅、流暢圓秀的風格,尤其是在《道德經》的抄寫中,我們能看到他如何以流暢的筆法,將古老的哲思與自身的學養融為一體,體現齣宋元時期文人書法的另一番韻味。 明清變法,地域流派的紛呈:明清時期,書法藝術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湧現齣更加多樣化的風格和流派。我們將探討如徐渭的狂草,張瑞圖的奇崛,或王鐸的恣肆奔放。這些書傢以其獨特的個性和藝術追求,打破瞭舊有束縛,形成瞭各具特色的藝術風格。我們會分析這些書傢在筆法、結構、章法上的創新之處,以及他們如何通過書法來宣泄情感、錶達個性。 捲二:山水意境,花鳥傳神——繪畫藝術的靈魂對話 繪畫,是中國藝術中另一顆璀璨的明珠,它不僅描繪自然景物,更寄托著畫傢的哲學思考與人生感悟。本書將選取幾幅在繪畫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作品,帶領讀者進入一個由色彩、綫條和意境構築的藝術世界。 山水寄情,胸中丘壑的呈現:中國山水畫,不僅僅是對自然景象的摹寫,更是畫傢“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寫照。我們將重點賞析北宋範寬的《溪山行旅圖》或郭熙的《早春圖》等作品。這些巨幅山水畫,以其宏大的氣魄、精湛的技法,展現瞭北宋山水畫的最高成就。我們會分析其構圖的嚴謹與開闊,筆法的蒼勁與細膩,墨色的濃淡與層次,以及如何通過層巒疊嶂、雲霧繚繞的描繪,營造齣壯麗磅礴、氣象萬韆的意境。我們會探討這些山水畫中所蘊含的“天人閤一”的哲學思想,以及它們如何成為後世山水畫創作的範本。 花鳥傳神,物外之趣的捕捉:花鳥畫,以其細膩的筆觸和生動的造型,捕捉自然界中的生機與情趣。我們將深入品鑒宋代黃筌或北宋崔白的花鳥畫。黃筌的“工筆重彩”風格,設色鮮艷,造型嚴謹,展現瞭宮廷繪畫的華美與細膩。而崔白的“沒骨寫生”則以其簡潔的筆法,生動的造型,傳遞齣自然生命的活力。我們會分析其在設色、勾勒、渲染等方麵的技巧,以及如何通過對花卉、鳥獸的精準描繪,錶現齣生命體的神韻與靈性,傳遞齣畫傢對自然萬物細緻入微的觀察與熱愛。 人物寫意,風俗人情的描繪:中國人物畫,不僅描繪帝王將相、文人雅士,也關注市井生活、百姓風貌。我們將探討如唐代張萱《虢國夫人遊春圖》或宋代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的復製品。這兩幅作品,以其宏大的敘事性、生動的人物刻畫和精細的場景描繪,展現瞭不同曆史時期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虢國夫人遊春圖》以其細膩的筆觸,描繪瞭唐代貴族婦女騎馬齣遊的場景,人物造型豐腴,色彩華麗,展現瞭盛唐女性的雍容與風采。《清明上河圖》則以其全景式的構圖,細緻入微地描繪瞭北宋汴京城的繁華景象,人物眾多,活動各異,栩栩如生,仿佛讓我們穿越時空,置身於那個繁華的時代,體驗當時的生活氣息。 捲三:金石韻緻,古韻今聲——碑帖與文玩 除瞭書畫,中國古代的“金石學”也是一門重要的學術領域,它通過對古代器物、碑刻、印章等的研究,來解讀曆史、追溯文化。本書將選取一些與金石相關的藝術形式進行探討,以期展現中國古代藝術的多樣性與深邃性。 碑拓之美,文字的永恒生命:碑拓,是古代石刻文字的復印品,它承載著曆史的印記,也蘊含著書法的藝術價值。我們將介紹一些重要的碑刻拓本,例如漢代的《曹全碑》、《乙瑛碑》,唐代的《玄秘塔碑》、《九成宮醴泉銘》等。我們會分析這些碑刻在文字演變、書法風格上的重要意義,以及其如何成為後世書法學習的寶貴資料。我們將從拓印的技法、墨色的運用、紙張的選擇等角度,來賞析碑拓本身所具有的藝術美感,以及它如何將曆代書傢的筆意神采得以傳達。 印章藝術,一方寸中的乾坤:中國的印章,不僅僅是身份的象徵,更是一門精緻的藝術。從秦漢的古樸渾厚,到明清的文人閑章,每方印章都凝聚著匠人的心血和使用者的審美情趣。我們將介紹一些具有代錶性的印章,分析其篆刻的刀法、章法的布局,以及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寓意。我們會探討印章在古代文人心中的地位,以及它如何成為書畫作品的點睛之筆。 文房清玩,雅緻生活的情趣:筆墨紙硯、鎮紙、筆洗等文房用品,在古代文人的書房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它們不僅是實用的工具,更是文人雅緻生活情趣的體現。我們將介紹一些精美的文房清玩,如古銅鎮紙、端硯、瓷筆洗等,探討其材質、工藝、造型的獨特之處,以及它們如何融入到文人的日常生活中,增添藝術的韻味。 《古韻流芳:中國古代書畫藝術珍品賞析》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文化之旅,我們希望通過本書,能讓更多讀者認識、瞭解並熱愛中國古代的書畫藝術。我們相信,這些流傳韆古的藝術珍品,不僅是中華文明的驕傲,更是全人類共同的寶貴財富。在翻閱本書的過程中,願讀者能感受到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體悟到古人的智慧與情懷,並從中獲得心靈的啓迪與美的享受。

用戶評價

評分

這部書的裝幀和裝幀的精良程度,遠遠超齣瞭我對一般學術類齣版物的期待。我一直覺得,對於研究性質的文本來說,閱讀體驗往往是次要的,但這本書似乎打破瞭這個常規。它的開本選擇,以及封麵材質的觸感,都經過瞭精心的設計,使得即便是長時間的閱讀也不會産生疲勞感。更重要的是,在翻閱過程中,我注意到它在處理圖像和文字的關係上,有著一種近乎哲學的平衡。圖片絕非簡單的插圖,而是與文本內容形成瞭強烈的互文關係,每一張拓片似乎都在用自己的語言與作者的文字進行對話。這種圖文並茂、相得益彰的編排方式,對於需要對比和參照的碑拓研究來說,是極大的便利,也體現瞭編輯對“如何有效閱讀”這一課題的深刻理解。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設計簡直就是一場視覺盛宴,特彆是對於我這種對古典美學有執著追求的人來說。那種印刷齣來的紋理,無論是文字還是配圖的對比度,都處理得極為細膩,仿佛能觸摸到石碑上刀刻的痕跡。我曾花費大量時間在研究不同曆史時期拓片中“墨色”的變化上,而這本書在這方麵的處理無疑是教科書級彆的。它沒有使用現代印刷常見的扁平化色彩,而是通過特殊的油墨和印刷工藝,模擬齣瞭不同年代拓本可能呈現齣的那種深淺不一、層次豐富的曆史層次感。光是研究它如何呈現那些因年代久遠而産生的“洇邊”或“模糊”的細節,就已經足夠讓人沉醉。這種對細節的偏執,體現瞭齣版團隊對“真”的追求,讓人相信書中所載的內容也必是經過韆錘百煉的。

評分

閱讀一本關於傳統金石碑拓的書,最關鍵的體驗之一就是能否從中感受到作者對“掌故”的獨特理解和挖掘能力。我個人認為,真正的研究者不應該隻是羅列事實,更應該挖掘齣隱藏在文物背後的那些人與事的故事。從這本書的結構來看,它似乎避免瞭那種流水賬式的編年史敘述,而是更側重於挖掘特定碑刻背後的“人物命運”和“時代側影”。這種敘事方式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趣味性,將原本可能枯燥的考證過程轉化為瞭一場精彩的曆史偵探劇。它引導讀者去思考,某位書法傢的手稿如何在曆史洪流中流轉,某個王朝的興衰是如何被一塊沉默的石碑所記錄和銘刻。這種將冰冷文物賦予生命溫度的寫作手法,讓我對接下來即將閱讀的內容充滿瞭無盡的遐想。

評分

這部書的裝幀設計實在太精美瞭,光是拿在手裏摩挲著封麵那種略帶粗糲卻又溫潤的質感,就已經讓人心生歡喜。作者的排版功力也非同一般,每一頁的留白都恰到好處,使得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圖版在視覺上完全沒有壓迫感,反而有一種疏朗的古韻。我尤其欣賞那種細節處的用心,比如內頁的紙張選擇,那種微微泛黃的米色調,讓人仿佛真的穿越迴瞭那個墨香四溢的年代。雖然我尚未深入閱讀其內容,但僅憑這份對“物”本身的尊重和對閱讀體驗的極緻追求,就足以讓人感受到齣版方和作者對傳統文化的深厚敬意。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精心製作的工藝品,放在書架上都自帶光芒,難怪能吸引我對這類古籍拓本研究産生濃厚的興趣,光是翻閱目錄和前言時感受到的那種嚴謹與考究,就讓人對手頭的這份閱讀期待值拉滿。

評分

坦白說,我對曆史典籍的偏好一直比較挑剔,尤其是涉及到碑刻文獻這種需要極高專業度的領域。市麵上很多相關書籍要麼過於學術化到晦澀難懂,要麼為瞭迎閤大眾而失卻瞭應有的嚴謹性。然而,這本書的行文風格卻展現齣一種罕見的平衡。它在保持專業水準的同時,似乎融入瞭一種娓娓道來的敘事節奏,使得即便是初涉這一領域的讀者也能找到切入點。我注意到作者在描述某件拓片曆史淵源時,那種如同講述老友故事般的親切感,讓我對原本冰冷的文物産生瞭情感上的聯結。這種“可讀性”的提升,絕不是簡單地簡化術語,而是一種高超的文字駕馭能力,它成功地架起瞭一座通往深奧知識殿堂的橋梁,讓人願意一步步探索其深邃之處。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