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庵夢憶 西湖夢尋(中華國學文庫) 9787101125986 【明】張岱 撰,馬興榮 點

陶庵夢憶 西湖夢尋(中華國學文庫) 9787101125986 【明】張岱 撰,馬興榮 點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明】張岱 撰,馬興榮 點校 著
圖書標籤:
  • 張岱
  • 陶庵夢憶
  • 西湖夢尋
  • 明代文學
  • 國學
  • 古典文學
  • 散文
  • 遊記
  • 文化史
  • 馬興榮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萬捲軒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125986
商品編碼:29764448997
包裝:精裝
齣版時間:2017-08-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陶庵夢憶 西湖夢尋(中華國學文庫)

定價:28.00元

作者:【明】張岱 撰,馬興榮 點校

齣版社:中華書局

齣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101125986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陶庵夢憶》、《西湖夢尋》二書的作者張岱,早年的生活條件十分優越,明亡以後,他選擇隱居山中,發憤著書,終身不仕。這兩部作品,正是他用“夢憶”、“夢尋”的方式來迴憶往昔、追念故國,字裏行間充滿瞭深摯的情感。《陶庵夢憶》一書,集中對昔日生活中的瑣事展開迴憶,內容涉及當時市井生活、風土人情的諸多方麵,如市井茶肆酒樓風貌,說書演戲、放燈迎神等民俗活動,以及書法繪畫、民間工藝等等,其中很多是作者親眼所見,篇幅短小精煉,文筆清新,極富情韻。《西湖夢尋》則集中談論西湖掌故,張岱久居杭州,對西湖景點如數傢珍,對書中列舉的眾多古跡,不僅概括講述其起源和發展,還引錄大量相關詩文,足資後人參考。

目錄


作者介紹


  張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又號蝶庵居士、六休居士,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他齣身仕宦傢庭,明亡以後避居山中,隱居著述終老。作為晚明的文學傢、史學傢,張岱的散文寫作極為齣眾,其語言清新,描寫生動,引人入勝。所著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琅嬛文集》、《石匱書後集》、《夜航船》等。

  馬興榮,華東師範大學教授,《詞學》主編。著有《詞學綜論》、《龍洲詞校箋》、《晚清六大傢詞選》、《馬興榮詞學論稿》等等。

文摘


序言



《西湖夢尋》 《西湖夢尋》是一部明代文學傢張岱所著的筆記體散文集,記錄瞭他對西湖風光、人文曆史、風俗人情的細緻描繪和深情迴憶。本書以其精妙的筆觸、飽含深情的敘述,為讀者呈現瞭一個鮮活立體的明代西湖,勾勒齣瞭一幅幅動人心魄的山水畫捲和時代剪影。 篇章概述 全書共計二十八篇,每一篇都圍繞著西湖的一處景緻、一段故事或一種風俗展開。張岱以其敏銳的觀察力和細膩的文筆,將西湖的春夏鞦鼕、晴雨陰晦、晨昏晚照都描摹得淋灕盡緻。他不僅僅是記錄景色的變幻,更重要的是融入瞭自己的情感體驗,將個人記憶與曆史文化巧妙地結閤起來。 景緻的描摹: 書中對西湖的景緻描繪,絕非韆篇一律的堆砌詞藻,而是充滿瞭作者的個性和情感。他能夠捕捉到最細微之處的美,例如“三月煙籠”、“六橋煙柳”、“錢王祠”、“靈隱寺”、“淨慈寺”等等,每一處都仿佛被賦予瞭生命。他善於運用比喻、擬人等手法,將靜態的景物寫活,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西湖的秀美與靈動。他筆下的西湖,時而是煙波浩渺、水光瀲灧,時而是山巒疊翠、柳絲依依,時而是古刹鍾聲、梵音繚繞。這種多角度、全方位的描繪,展現瞭西湖四季更迭、不同時節的獨特魅力。 人文的關懷: 《西湖夢尋》不僅僅是寫景,更是寫人,寫曆史。張岱在描繪景色的同時,往往會穿插相關的曆史典故、人物傳說、詩詞歌賦。他會追溯某個景點背後的人物故事,如嶽飛、蘇軾、白居易等,將他們的精神與西湖的景緻融為一體,賦予瞭西湖更深厚的文化底蘊。他筆下的“淨慈寺”,不僅僅是寺廟的建築,更是承載瞭濟公活佛的傳說;“蘇堤”,不僅是風景,更是文人的精神象徵。這種人文關懷,使得《西湖夢尋》超越瞭單純的遊記,成為瞭一部具有史料價值和文化意義的作品。 風俗的記錄: 張岱生活在明朝末期,這是一個社會變遷、風俗漸異的時代。他在書中也詳細記錄瞭當時西湖及杭州一帶的風俗習慣、節日慶典、民間生活。例如,他對西湖上各種遊船的描繪,對當時人們休閑娛樂方式的刻畫,都為我們瞭解明代的社會生活提供瞭寶貴的資料。他會細緻地描寫西湖邊的市井百態,人們的衣食住行,以及各種節日的風俗活動,讓讀者能夠直觀地感受到那個時代的社會氣息。 個人情感的寄托: 《西湖夢尋》的另一大特色在於,它飽含著作者對故國、對故鄉、對往昔的深情。張岱身處明朝的晚年,親曆瞭王朝的衰亡,故國之思、傢國之痛,常常在他的筆下流露。他對西湖的描繪,與其說是客觀的記述,不如說是個人情感的寄托,是對逝去時光和美好歲月的追憶與懷念。他用文字構建瞭一個他心中的西湖,一個充滿詩意、充滿迴憶的理想世界,以對抗現實的殘酷與蒼涼。這種個人情感的融入,使得《西湖夢尋》具有瞭獨特的藝術感染力,觸動著讀者的心靈。 藝術特色 語言精練傳神: 張岱的語言極其精煉,寥寥數語便能勾勒齣鮮明的意象。他善於運用短語、短句,節奏明快,讀來朗朗上口。同時,他的語言又十分傳神,充滿瞭畫麵感和音韻美。他能夠用最恰當的詞匯,捕捉到景物的神韻和人物的神態,讓讀者仿佛身臨其境,目睹耳聞。 敘事生動靈活: 張岱的敘事方式靈活多變,既有娓娓道來的敘述,也有引人入勝的描寫。他能夠根據不同的內容,采用不同的敘事角度和結構,使得全書既有整體的連貫性,又不乏篇章的獨立性。他善於運用倒敘、插敘等手法,讓故事更加跌宕起伏,引人入勝。 情景交融的意境: 《西湖夢尋》最令人稱道之處,在於其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張岱將自己真摯的情感融入到對西湖景色的描繪之中,使得景物因情而生輝,情感因景而深化。他筆下的西湖,既有自然的鬼斧神工,又有他個人的情感溫度,構成瞭一個既真實又虛幻,既具體又抽象的藝術世界。 文學價值與影響 《西湖夢尋》是明代小品文的傑齣代錶,它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對後世的文學創作産生瞭深遠的影響。 小品文的典範: 在小品文創作方麵,《西湖夢尋》樹立瞭一個重要的標杆。它展現瞭小品文簡潔、精煉、生動的特點,以及將景、情、事、理融為一體的藝術手法。後來的許多作傢,如袁宏道、李漁等,都從中汲取瞭靈感。 曆史與文化的寶庫: 《西湖夢尋》為我們瞭解明代西湖的地理風貌、曆史變遷、人文習俗提供瞭珍貴的史料。它不僅是一部文學作品,更是一部具有史學價值和民俗學價值的著作。 審美情趣的引領: 張岱對西湖美景的獨特視角和深情描繪,也影響瞭後世文人對西湖的審美認知。他的作品,讓更多人看到瞭西湖不同尋常的美,也激發瞭人們對自然景物的熱愛和對人文曆史的探尋。 結語 《西湖夢尋》是一部值得反復品讀的經典之作。它以其精美的文字、深邃的情感、豐富的內涵,帶領讀者穿越時空,重遊那片令人魂牽夢縈的西湖。無論是對明代曆史文化的探究,還是對文學藝術的欣賞,抑或是對人生情感的體悟,都能在《西湖夢尋》中找到共鳴與啓迪。它是一場關於西湖的夢,一場關於故國的夢,也是一場關於生命的夢,夢裏有景,有情,有思,有傳承。

用戶評價

評分

初翻開這本綫裝古籍的影印本,撲麵而來的便是一種穿越時空的滄桑感。紙張泛黃的紋理,字裏行間蘊含著舊時文人的氣息,讓人不禁想象明代士子伏案疾書的場景。雖然這本書本身是關於張岱的遊記與迴憶錄,但僅僅是觸摸到這份實體,那種對於古典美學的敬畏感便油然而生。我常常在想,那些記錄下的西湖煙雨、那些刻骨銘心的故人場景,在那個動蕩的年代裏,是如何支撐著張岱的心靈的?這本書的裝幀設計本身就是一種藝術的體現,它不僅僅是知識的載體,更像是曆史的遺物,提醒著我們傳統文化的厚重與綿延不絕。每次翻閱,都像是在與一位久違的老友進行一場跨越數百年的私密對話,談論的或許是風花雪月,或許是傢國興亡,但最終都沉澱為一種對“逝去之美”的深切懷念。這種對實體書的執著,恰恰體現瞭閱讀體驗的不可替代性,它提供的感官享受,是冰冷的屏幕永遠無法比擬的。

評分

我對古籍的興趣,很大程度上源於對敘事技巧的癡迷。在我看來,優秀的古典散文,其結構往往比現代小說更為精妙,它不需要復雜的起承轉閤,但寥寥數語便能勾勒齣韆人韆麵的意境。這本關於明末清初文人生活的記錄,其敘事的高明之處在於“含而不露”。它沒有進行大張旗鼓的個人抒情,而是通過對景物的白描、對日常瑣事的記錄,將作者內心的悲涼與對往昔繁華的留戀,巧妙地編織進去。讀這樣的文字,需要耐心去捕捉那些潛藏在錶象之下的情感暗流。它考驗著讀者的心性,也磨礪著讀者的審美。我尤其欣賞那種將個人命運與時代洪流巧妙結閤的筆法,那種在繁華落盡後,對“乾淨的記憶”的執著守護,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精神世界最真實的寫照。這種敘事的高級感,遠超乎一般消遣類閱讀所能提供的滿足。

評分

作為一個對中國古典園林和山水文化有特殊偏愛的人,我總是在尋找那些能夠喚醒視覺想象力的文字。好的山水散文,其魅力就在於能夠“以筆為鏡”,將讀者引入一個超越現實的審美空間。那些關於湖光山色、亭颱樓閣的描摹,如果僅僅是平鋪直敘的記錄,便會顯得蒼白無力。真正偉大的文字,是能夠調動讀者的五感,讓你仿佛能聞到雨後青石闆上的濕氣,聽到遠處傳來的絲竹之聲。這種對環境氛圍的營造能力,是衡量一篇古典文字是否上乘的重要標準。我追求的並非是簡單的“風景介紹”,而是那種融入瞭個人情誌、將自然景物人格化的描繪,讓山水也帶上瞭歲月的印記和哲學的思辨,這種融閤,纔是中國文人精神的精髓所在。

評分

在當今這個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閱讀古典文學,更像是一種對抗“速食文化”的儀式。它要求我們慢下來,去品味那些用時間沉澱下來的文字的韻味。我發現,每次沉浸於這樣的經典文本中,我的精神狀態都會得到一種奇特的淨化。那些關於人生無常、繁華易逝的深刻體悟,在經受瞭曆史的反復淘洗後,反而給人以麵對當下的平靜力量。這種力量並非來自激昂的口號,而是來自一種深沉的、對生命本質的洞察。閱讀不是為瞭獲取新知,而是為瞭重溫那些永恒的人類情感和生存哲學,它提供瞭一個安全退隱的角落,讓人得以在喧囂之外,與內心最真實的自我進行一次深入的交流與和解。

評分

談及閱讀體驗,排版和注釋的質量至關重要。一本好的古籍整理本,應當是傳統美學與現代學術的完美結閤。如果注釋過於繁瑣,會打斷閱讀的流暢性;如果注釋不足,則會讓初涉古典文學的讀者望而卻步。我欣賞那些經過精心校勘和細緻點注的版本,它們如同經驗豐富的嚮導,既能保證原著的精神不被麯解,又能為現代讀者搭建起通往古代語境的橋梁。好的整理工作,本身就是一種“再創作”。它需要譯者不僅具備深厚的文獻功底,更要有對作者原意的精準把握和人文關懷。這種嚴謹細緻的學術態度,體現瞭對“經典”二字的尊重,使得閱讀過程既充滿樂趣,又有所收獲,避免瞭在晦澀難懂的詞句前束手無策的窘境。每一次查閱注釋,都如同發現瞭一扇新的側門,通往更深層次的理解。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