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陶庵夢憶 西湖夢尋(中華國學文庫)
定價:28.00元
作者:【明】張岱 撰,馬興榮 點校
齣版社:中華書局
齣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101125986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無
內容提要
《陶庵夢憶》、《西湖夢尋》二書的作者張岱,早年的生活條件十分優越,明亡以後,他選擇隱居山中,發憤著書,終身不仕。這兩部作品,正是他用“夢憶”、“夢尋”的方式來迴憶往昔、追念故國,字裏行間充滿瞭深摯的情感。《陶庵夢憶》一書,集中對昔日生活中的瑣事展開迴憶,內容涉及當時市井生活、風土人情的諸多方麵,如市井茶肆酒樓風貌,說書演戲、放燈迎神等民俗活動,以及書法繪畫、民間工藝等等,其中很多是作者親眼所見,篇幅短小精煉,文筆清新,極富情韻。《西湖夢尋》則集中談論西湖掌故,張岱久居杭州,對西湖景點如數傢珍,對書中列舉的眾多古跡,不僅概括講述其起源和發展,還引錄大量相關詩文,足資後人參考。
目錄
無
作者介紹
張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又號蝶庵居士、六休居士,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他齣身仕宦傢庭,明亡以後避居山中,隱居著述終老。作為晚明的文學傢、史學傢,張岱的散文寫作極為齣眾,其語言清新,描寫生動,引人入勝。所著有《陶庵夢憶》、《西湖夢尋》、《琅嬛文集》、《石匱書後集》、《夜航船》等。
馬興榮,華東師範大學教授,《詞學》主編。著有《詞學綜論》、《龍洲詞校箋》、《晚清六大傢詞選》、《馬興榮詞學論稿》等等。
文摘
無
序言
無
初翻開這本綫裝古籍的影印本,撲麵而來的便是一種穿越時空的滄桑感。紙張泛黃的紋理,字裏行間蘊含著舊時文人的氣息,讓人不禁想象明代士子伏案疾書的場景。雖然這本書本身是關於張岱的遊記與迴憶錄,但僅僅是觸摸到這份實體,那種對於古典美學的敬畏感便油然而生。我常常在想,那些記錄下的西湖煙雨、那些刻骨銘心的故人場景,在那個動蕩的年代裏,是如何支撐著張岱的心靈的?這本書的裝幀設計本身就是一種藝術的體現,它不僅僅是知識的載體,更像是曆史的遺物,提醒著我們傳統文化的厚重與綿延不絕。每次翻閱,都像是在與一位久違的老友進行一場跨越數百年的私密對話,談論的或許是風花雪月,或許是傢國興亡,但最終都沉澱為一種對“逝去之美”的深切懷念。這種對實體書的執著,恰恰體現瞭閱讀體驗的不可替代性,它提供的感官享受,是冰冷的屏幕永遠無法比擬的。
評分我對古籍的興趣,很大程度上源於對敘事技巧的癡迷。在我看來,優秀的古典散文,其結構往往比現代小說更為精妙,它不需要復雜的起承轉閤,但寥寥數語便能勾勒齣韆人韆麵的意境。這本關於明末清初文人生活的記錄,其敘事的高明之處在於“含而不露”。它沒有進行大張旗鼓的個人抒情,而是通過對景物的白描、對日常瑣事的記錄,將作者內心的悲涼與對往昔繁華的留戀,巧妙地編織進去。讀這樣的文字,需要耐心去捕捉那些潛藏在錶象之下的情感暗流。它考驗著讀者的心性,也磨礪著讀者的審美。我尤其欣賞那種將個人命運與時代洪流巧妙結閤的筆法,那種在繁華落盡後,對“乾淨的記憶”的執著守護,是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精神世界最真實的寫照。這種敘事的高級感,遠超乎一般消遣類閱讀所能提供的滿足。
評分作為一個對中國古典園林和山水文化有特殊偏愛的人,我總是在尋找那些能夠喚醒視覺想象力的文字。好的山水散文,其魅力就在於能夠“以筆為鏡”,將讀者引入一個超越現實的審美空間。那些關於湖光山色、亭颱樓閣的描摹,如果僅僅是平鋪直敘的記錄,便會顯得蒼白無力。真正偉大的文字,是能夠調動讀者的五感,讓你仿佛能聞到雨後青石闆上的濕氣,聽到遠處傳來的絲竹之聲。這種對環境氛圍的營造能力,是衡量一篇古典文字是否上乘的重要標準。我追求的並非是簡單的“風景介紹”,而是那種融入瞭個人情誌、將自然景物人格化的描繪,讓山水也帶上瞭歲月的印記和哲學的思辨,這種融閤,纔是中國文人精神的精髓所在。
評分在當今這個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閱讀古典文學,更像是一種對抗“速食文化”的儀式。它要求我們慢下來,去品味那些用時間沉澱下來的文字的韻味。我發現,每次沉浸於這樣的經典文本中,我的精神狀態都會得到一種奇特的淨化。那些關於人生無常、繁華易逝的深刻體悟,在經受瞭曆史的反復淘洗後,反而給人以麵對當下的平靜力量。這種力量並非來自激昂的口號,而是來自一種深沉的、對生命本質的洞察。閱讀不是為瞭獲取新知,而是為瞭重溫那些永恒的人類情感和生存哲學,它提供瞭一個安全退隱的角落,讓人得以在喧囂之外,與內心最真實的自我進行一次深入的交流與和解。
評分談及閱讀體驗,排版和注釋的質量至關重要。一本好的古籍整理本,應當是傳統美學與現代學術的完美結閤。如果注釋過於繁瑣,會打斷閱讀的流暢性;如果注釋不足,則會讓初涉古典文學的讀者望而卻步。我欣賞那些經過精心校勘和細緻點注的版本,它們如同經驗豐富的嚮導,既能保證原著的精神不被麯解,又能為現代讀者搭建起通往古代語境的橋梁。好的整理工作,本身就是一種“再創作”。它需要譯者不僅具備深厚的文獻功底,更要有對作者原意的精準把握和人文關懷。這種嚴謹細緻的學術態度,體現瞭對“經典”二字的尊重,使得閱讀過程既充滿樂趣,又有所收獲,避免瞭在晦澀難懂的詞句前束手無策的窘境。每一次查閱注釋,都如同發現瞭一扇新的側門,通往更深層次的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