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轴:人体的平衡与奥秘
定价:36.00元
作者:李建军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7-01
ISBN:9787301139486
字数:
页码:27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40kg
编辑推荐
人体工程学系统地提出了人体两个中轴的理论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推了系统的养生保健和美容美体措施,使人们在认识了中轴之后,更能有针对性地去维护好自己的中轴,实现健康美丽的人生。
人体工程学所探求的是使人与人、人与天地万物之间和谐的途径。人体工程学的中轴理论揭示了生命运动的本质特点。
身体中轴——脊椎,是身体的支柱,有负重、减震、保护和运动等功能。人体工程学的多年研究证明,脊椎问题所涉及的疾病上百种,与内科、外科、神经科、妇科、小儿科、眼科、皮肤科、耳鼻喉科、内分泌科都密不可分,这正是人体工程学把它称之为身体中轴的原因。
生命中轴——下丘脑是人体健康的总调节阀。它是由下丘脑一垂体这一轴线与胸腺、、甲状腺等组成的系统,形成了人体机能的整体构架,人体的整个生命过程实质也是生命中轴功能由旺盛到衰弱的过程。因此,人体要保持健康的体魄和旺盛的精力,就必须保证生命中轴的调控能力处于佳状态。
内容提要
《中轴:人体的平衡与奥秘》系统论述了人体中轴的生理特点和功能,结合实践,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人体中轴维护方案,提供了实的人体中轴保健方法。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的存在也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但正常情况下,平衡只是相对的。对人体而言,身体和生命中轴就是阴阳平衡的关键。人体自身内环境的动态平衡和人体与自然万物之间的环境动态平衡全都是依靠这两个中轴来实现的。
目录
前言
章 从天体运动到人体中轴
一、天体运行的特点
二、生命运动的特点
三、中轴——物理与化学的人体
四、身体中轴与生命中轴的关系
五、人体健与美的根本
第二章 身体中轴——脊椎
一、脊椎健康需要一生的守护
二、古人对身体中轴的认识
三、身体中轴的构成
四、身体中轴的功能
五、身体中轴与全身的关系
第三章 与身体中轴相关的疾病
一、脊椎退化疾病
二、脊椎错位疾病
三、颈椎疾病
四、椎间盘疾病
五、尾椎与骨盆疾病
六、身体中轴引发的其他疾病
七、身体中轴与亚健康症状的关联性
八、儿童的脊椎病
九、中老年人的脊椎疾患
十、易患脊椎病的职业群体
十一、脊椎病发生的原因和征兆
第四章 身体中轴与保健
一、人体工程学脊椎健康观
二、身体中轴不同部位的保健
三、不同年龄段的脊椎保健
四、不同职业的脊椎保健
五、睡眠脊椎保健法
六、脊椎沐浴保健法
七、反序运动保健法
八、人体工程学整脊保健法
第五章 身体中轴与美容
一、只有了解人体才能成为美女
二、脊椎正才能健康美丽
三、脊椎引起的损容
四、塑身:脊椎美体
第六章 生命中轴——下丘脑
一、生命中轴的意义
二、认识生命中轴
三、生命中轴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四、下丘脑与垂体
五、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六、男性下丘脑—垂体—轴
七、女性下丘脑—脑垂体—轴
八、下丘脑—垂体(交感神经)—肾上腺皮质轴
第七章 与生命中轴相关的疾病
一、性早熟
二、巨人症与侏儒症
三、少女溢乳
四、女性内分泌失调
五、男性内分泌失调
六、高血压
七、肥胖与消瘦
八、睡眠障碍
九、甲状腺疾病
十、脂肪代谢紊乱
十一、体温调节障碍
第八章 生命中轴与保健
一、心理平衡:健康的金钥匙
二、饮食平衡:健康的根本
三、热平衡:舒适的必要条件
四、水平衡:生命之源
五、生物钟:和谐的生命乐章
六、男性生命中轴的保健
七、女性生命中轴保健
八、从健身房走出来
第九章 生命中轴与美容
一、生命中轴与人体美
二、动人的容貌来自健康的心理
三、由内而外美丽的秘密
四、做个水样女人
五、性爱:神秘的化妆师
结束语
作者介绍
李建军,祖籍中国陕西省米脂县,幼承家学,为其外祖父赵润生大儒之嫡系传灯。近年来,致力于人体工程学的研究。
文摘
章 从天体运动到人体中轴
每一次站在秦始皇兵马俑前,我都会不由自主地为那整体协调的格局惊叹不已。文将武士、一卒一车,全都沿着一个轴心有序地左右排开,不仅体现了一种军事上的大局观、整体感,更展示出一种巨大的力量和气魄。而让这一切体现出魅力的正是“中轴”。
其实,大于世界,茫茫苍生,都是按照一种序列有规律地构成排定,建筑、军事、城市都如此。世界五大宫殿之一、曾居住过24个皇帝的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整个建筑总面积达72万多平方米,有殿宇官室9999间,气魄宏伟,极为壮观,显示着500余年前我国建筑艺术的成就。无论是平面布局、立体效果,还是形式上的雄伟堂皇,它都堪称无与伦比的杰作。这样一个“殿宇之海”,之所以如此金碧辉煌、庄严绚丽,奥妙何在?关键就是它与众不同的形和势。与众不同的形和势是从哪里来的?就是中轴的作用。一条中轴贯通着整个宫殿,这条中轴又在北京城的中轴线上。整个宫殿就是沿着这条南北向的中轴线排列,左右对称,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整个紫禁城。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在中轴宫殿两旁,还对称分布着许多宏伟华丽的殿宇。这些宫殿可分为外朝和内廷两大部分。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文华、武英殿为两翼。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东西六宫为两翼,布局严谨有序。宫殿的四个城角都有精巧玲珑的角楼,建造精巧美观。宫城周围环绕着高10米、长3400米的宫墙,墙外有52米宽的护城河。这就是中轴的力量。
人体也是如此。
人类自身的生命是什么?人类怎么样去认识自身、又怎样维护自身的健康?从古到今,科学和医学从来都没有停止过这样的探索。奇妙的自然界到处充满着神奇的谜题,我们的人体也是一片有待开发的科学处女地。人体工程学以人为中心,以人体与天地自然的互动关系为重点,在中医学和现代自然科学的支持下,研究了人体工程学根本的道理,提出了人体中轴的理论。
序言
这本书最难能可贵的一点,在于它成功地在科学的严谨性与人性的温暖关怀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它既有令人信服的逻辑推演,又不失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深切同情。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反思自己处理身体不适时的那些仓促和焦虑。作者引导我们认识到,很多时候,身体发出的“警报”,其实是一种“请求帮助”的信号,而不是必须立刻被压制的“故障”。他强调的“顺应”与“协调”,比“对抗”与“强迫”更为重要。这种温和而坚定的态度,让阅读体验异常舒适。它不像某些严肃的学术著作那样拒人于千里之外,也不像通俗的养生书籍那样浮于表面。它恰到好处地拿捏了深度与可及性,让一个非专业读者也能在享受优美文字的同时,获得关于自身运作机制的深刻洞察,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依然能感受到一股宁静而有力的内在驱动力。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实在令人叹服,读起来根本不像在读一本科普读物,倒像是在品味一篇文笔优美的散文集。作者对语言的掌控力极强,那些原本应该枯燥的生理学概念,在他的笔下焕发出诗意。特别是对“能量流转”的描绘,那种动态的、近乎于流动的描述方式,让抽象的生物化学过程变得可视、可感。我尤其喜欢他描述“内部感知”的那几章,那种细腻入微地捕捉身体发出的微弱信息的能力,简直像是一位高明的艺术家在描绘一幅印象派画作。他并不急于给出结论,而是引导读者进入一种冥想式的观察状态,去倾听身体内部那些沉默的“对话”。这种写作风格,需要作者具备极高的内省能力和出色的文字表达力,才能将那种深层次的自我体验,以一种普适性的方式传达给不同背景的读者。读完后,我发现自己走路的步伐都变得更留意脚底的触感了,仿佛那是一种与大地更深层次的交流。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那些直白说教式的书籍所无法比拟的。
评分坦白地说,这本书对我认知体系的冲击是巨大的,它迫使我重新审视了许多根深蒂固的观念。过去我倾向于将身体看作一个可以被“修复”的客体,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它更像是一个需要被“理解”和“协商”的主体。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生命复杂性的敬畏,非常打动我。他没有过度简化人体的运作机制,而是坦诚地展示了其中蕴含的巨大“不确定性”和“适应性”。特别是关于“自愈力”那部分的阐述,不是简单地鼓吹“相信身体”,而是通过严谨的观察,揭示了身体在何种条件下才能最大化地调动其内在的修复机制。这种基于实证基础上的哲学引导,让人既感到振奋,又保持了清醒的批判性思维。它没有提供廉价的安慰,而是提供了一种更有力量的、基于深刻理解的自我赋权感。
评分从结构上看,这本书的编排逻辑极其精妙,它采用了“螺旋上升”的论证模式,层层递进,每一次回顾都会带来新的理解。起初,它似乎只是在讨论身体的机械结构,但很快,就将这些结构置于环境、情绪乃至时代背景之下进行考察。这种多维度的交叉分析,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例如,书中对“现代生活节奏对身体精微平衡的干扰”的分析,非常到位。它没有指责现代生活的必然性,而是深刻剖析了我们如何在这种高压环境下,不自觉地将身体推向了一个持续的“警报”状态,并长期维持着一种次优的运作模式。我特别欣赏作者在不同章节间建立的那些看似不相关却又内在统一的联系——比如将某些肌肉群的紧张与特定的情绪模式关联起来。这种跨领域的整合能力,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跨学科知识背景,让整本书的论述充满了说服力和厚重感,绝非是市面上那些零散知识点的简单拼凑。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真是太独特了,完全颠覆了我对“健康”这个概念的认知。作者没有像很多健康指南那样堆砌复杂的医学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生活化、哲学性的方式,带我们重新审视身体内部那个精妙的“平衡系统”。我以前总觉得身体是个零件组成的机器,坏了就修,但读完后才明白,它更像是一个流动的、不断自我调节的生态系统。比如,书中对“呼吸与姿态”之间关系的探讨,简直是醍醐灌顶。它不是简单地说“站直了”,而是解释了当我们姿态微小倾斜时,身体为了维持那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衡”,在多么隐秘的层面进行了能量的挪用和肌肉的代偿。这种深层的连接感,让我开始关注那些我过去完全忽略的微小信号,比如轻微的头晕、午后的倦怠,不再仅仅归咎于睡眠不足,而是开始思考是不是身体的某个调节轴心出现了细微的偏移。这种从宏观到微观,再从微观反观宏观的叙事结构,构建了一个非常完整的认知框架,让人读起来既有哲学思辨的深度,又不失对日常实践的指导意义。它提供的不是一个立竿见影的“秘方”,而是一套可以陪伴人一生的观察和调整的方法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