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篆书掇英:吴让之
定价:58.00元
作者:路振平,赵国勇,郭强
出版社: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7-01
ISBN:9787534060724
字数:
页码:7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无
内容提要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篆书掇英:吴让之》选取历代书法大家的篆书名碑,精编精印,底本精良,释文准确,是广大书法爱好者和研究者学习、临摹的范本。
目录
无
作者介绍
无
文摘
无
序言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早的大篆可追溯至三千年前的甲骨文,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形体匀停齐整,较大篆容易书写。小篆笔法圆融平正,结体典雅和平,是整个篆书系统中为定型的统一字体。初学篆书者宜从小篆人手。现代汉字就是从小篆演变而来的。《篆书掇英》丛书从历代篆书中精选有代表性的经典碑帖,以飨读者。
吴让之生于清嘉庆四年(一七九九),卒于同治九年(一八七○),原名廷畅,字熙载,因避同治帝讳,改字让之,号让翁、晚学居士、方竹丈人等。江苏仪征一今江苏扬州一人,清代篆刻家、书法家。
吴让之少时博学多才,曾数次参加科考并中秀才,其后与文人雅士多有交往,见识渐广,为包世臣入室弟子。吴让之诸体皆工,篆书和隶书学邓石如,行书和楷书取法包世臣,其书法于篆隶功力尤深。特别是他的小篆点画舒展飘逸、圆劲流美,结体瘦长疏朗'行笔稳健流畅,灵动典雅,婉曲妩媚,为世人所重。对后来的赵之谦、吴昌硕均有影响。篆刻得邓石如精髓,能独树一帜,上追汉印,发展完善了「邓派」篆刻艺术,在明清流派篆刻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吴昌硕曾赞让之日:『韵之古隽者不可度,盖有守而不泥其迹,能自放而不逾其短。』对吴让之篆书那种肃穆秀逸的韵味和书印合一的神境,作了恰如其分的评价。
《吴均帖》,篆书原作现藏日本。吴让之书梁代文学家吴均的美文。是书篆体修长,笔力挺秀,上紧下松,线条流畅,使转自如;结字严谨巧妙,章法左右顾盼,乃篆书中的上品。《唐宋诗》,吴让之书于清咸丰五年(一八五五)仲春,其中唐诗十一首,宋诗一首。是书上下呼应,法度整饬;结体规整端庄,用笔含蓄儒雅,韵味无穷。
说实话,这本书的整体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精致的苏州园林,每走一步,都能发现不同的景致,让人目不暇接却又心神宁静。它对于篆书这种古老书体的呈现方式,做得极其细腻和全面,不是那种生硬的图谱堆砌,而是饱含着对艺术的深切理解和热爱。我尤其欣赏它在选材上的独到眼光,那些被遴选出来的“掇英”,无疑是经过了时间的检验,是真正的精华所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对着某一处的笔画细细揣摩,想象着书写者当时的心境和运笔的力度。这种与古人对话的感觉,是其他许多书法学习资料所无法给予的。而且,这本书的排版布局也十分讲究,留白得当,既保证了原作的可读性,又营造出一种呼吸感,不会让人感到压迫。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沟通古典与现代的桥梁,让原本显得遥远的篆书艺术,变得亲切而富有生命力。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对传统文化中“韵味”的追寻,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种渴求。它给我的感受是沉静而富有力量的,就像一块未经雕琢却自有天成的美玉。不同于市面上一些追求速度和技巧的速成书籍,这本书更侧重于对篆书精神内核的挖掘和表达。作者们显然下了极大的功夫去梳理和呈现这些文字的生命轨迹,让读者在欣赏其表象美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传承。每一次翻开,都像是在进行一次精神的洗礼,那厚重的墨香和纸张的触感,构成了独特的仪式感。我发现,当我对某个字形产生疑惑时,书中的注释和对比分析总能及时地给出清晰的指引,这种贴心的设计,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效率和乐趣。它不是简单地展示作品,而是在引导你去“读懂”这些线条背后的故事。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让人不禁对那些沉淀了无数岁月、镌刻在时光之中的文字产生了无限的遐想。我记得第一次翻开它的时候,就被那种古朴典雅的气息所吸引,仿佛能触摸到千百年前的笔触和心境。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通往古代艺术殿堂的门,引领着我们去探寻那些被时间磨砺得愈发璀璨的文化瑰宝。每一次的翻阅,都有新的领悟,那些线条的起承转合,那些结构的疏密有致,无不展现出书写者高超的技艺和深厚的学养。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相当考究,纸张的质感、油墨的色泽,都恰到好处地烘托出作品本身的韵味,让人在阅读和欣赏的过程中,得到一种全方位的审美享受。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一些经典篇章的解读,那种深入浅出的分析,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古韵,又融入了现代的视角,使得即便是初涉书法领域的读者,也能窥见其中精妙。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体验是,它成功地将严肃的书法研究,变得可亲近、可品味。我曾经觉得篆书是高不可攀的“象形文字游戏”,但这本书的引入,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用一种近乎诗意的方式,解构了那些复杂的结构,让每一个笔画都活了起来,仿佛能看到它们在纸面上跳跃、呼吸。特别是对于不同风格的比较呈现,做得非常到位,让人能清晰地分辨出其中的细微差别,这对于培养自己的审美判断力非常有帮助。我个人非常看重书籍的“质感”,而这本书的印刷质量,可以说是无可挑剔,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出版方的专业和敬畏之心。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能拥有一本如此专注、如此精良的艺术书籍,本身就是一种幸运,它让我慢了下来,去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日常忽略的美好。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给我的感受,那便是“沉浸”。它不是那种你一口气读完就束之高阁的工具书,而是那种你会时不时地拿出来,随便翻开一页,然后就陷进去,忘记了时间的书。我特别喜欢它那种不急不躁的叙事节奏,仿佛作者知道你对篆书的好奇心有多深,所以他们愿意耐心地引导你一步步深入。书中的选例广度与深度都让人印象深刻,它不局限于某一朝代的某一派系,而是展现了一种更为宏观的艺术图景。这种包容性和全面性,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一般的入门或进阶教材,更像是一部系统的篆书艺术史的精选缩影。它成功地做到了艺术教育与审美愉悦的完美结合,让阅读过程本身就变成了一种享受,一种对传统文脉的深刻致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