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全宋笔记:第七编:七 | 作者 | 朱易安、复璇琮、周常林、戴建国 |
| 定价 | 38.00元 | 出版社 | 大象出版社 |
| ISBN | 9787534787423 | 出版日期 | 2016-02-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全宋筆記第七編七》包括:《考古質疑》《開禧德安守城録》《行營雜録》《後村雜記》《樵談》《枯崖漫録》。 《考古質疑》六卷,葉大慶撰。本書共七十八條,内容涉及歷朝史實、典章制度、文字訓詁、詩詞文章等許多方面,而以考證史書史實部分爲多。葉氏讀書認真,學問淹貫,所做考證鑿鑿有據,説服力很强。比如論《史記》記事參考互見失誤之因,論留中之始,探策書之源,辨《中説》之作,指《説苑》之誤等等,均甚中肯可觀。 《開禧德安守城録》,一卷,王致遠撰。該書詳記宋開禧二年(一二〇六)至三年通判王允初堅守德安城(今湖北安陸市)事。 《行營雜録》,一卷,趙葵撰。此書初見於明《千頃堂書目》。相傳爲趙葵於行營中所録,所記自北宋太祖至南宋孝宗時事,但少録軍政大事,而多記鬼怪瑣事。 《後村雜記》一卷,劉克莊撰。是書共二十一則,記録劉任職國史編修官兼内制侍講期間的一些朝廷軼聞,或載録廷對言辭,或載録朝廷文誥、制帖撰寫始末,對於史學研究頗有裨益。 《樵談》,一卷,舊題宋許棐撰。本次整理以《學海類編》本爲底本,校以《叢書集成》本。 《枯崖漫録》(又作《枯崖和尚漫録》)三卷,釋圓悟撰。《枯崖漫録》於理宗景定四年(一二六三)刊行,收於《續藏經》四八册。理宗景定初年,係駐錫興福寺期間,已就所見、所聞、所歷,將禪林大德和參禪學道的仕宦人物之應機接物、入道機緣之妙行格言或示衆法語,以及其他有關禪蹟等,隨其見聞而漫録之,並擇要補正《景德傳燈録》、《嘉泰普燈録》等諸傳燈録未録之古尊宿之行事等,彙集成編,但並無統一之編列次序。其中許多人物的機語行事爲各種燈録禪籍所未載,可補禪史研究史料之闕。 |
| 作者简介 | |
| 朱易安,女,1955年生,上海人。现任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古典文献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古典文献学学科带头人。兼任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文化典籍系主任;女子文化学院院长,上海师范大学女性研究中心主任。早年由上海师范大学古典文献专业研究生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历任古籍整理研究所讲师、副教授等。 曾去日本昭和女子大学、早稻田大学做过访问学者。社会学术团体的有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李白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杜甫研究会理事、中国韩愈研究会理事、中国李商隐研究会理事等。在外有关学术领域中有相当的影响。多年来给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过《中国文学史》、《中国古典文献学》、《目录学》、《版本学》、《中国诗学史料学》、《唐诗与中国文化》、《唐代文学文献学》、《唐诗学史》等课程。独立承担的《唐诗学发展史研究》课题曾获国家社科项目基金的资助;《唐诗与音乐》等数项课题曾获教育部全国高校古委会以及市教委的科研基金资助。 傅璇琮,1951年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奠定学术基础。后因全国院系调整,转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年毕业留校任助教。因在政治运动遭受错误批判,被调至中华书局接受改造,并由此走上学术道路。历任中华书局总编辑、编审,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秘书长、副组长,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央文史馆馆员。2008年3月起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古典文献研究中心主任。2016年1月23日15时14分,傅璇琮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戴建国,男,1953年生,历史学博士,现任上海师大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古籍研究所所长,宋史研究会副会长。 |
| 目录 | |
| 考古質疑 開禧德安守城録 行營雜録 後村雜記 樵談 枯崖漫録 |
| 编辑推荐 | |
| 宋人笔记是中国古籍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宋代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宝贵资料,具有较高的史料和文化价值。全书采用繁体字竖排、新式标点。这些宋人笔记中,有些笔记尽管篇幅不多,但其内容涉及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习俗等,为后人留下了颇有价值的史料,弥足珍贵。 参加该书的整理点校者大都是在中国古代史和古代文学领域,尤其是唐、宋文学和史学方面研究成绩卓著者。 本书的编纂宗旨在于为学术界提供一套收罗齐全,便于查找和使用的宋人笔记资料。故全书不作繁琐校勘,以是非校为主。笔划小误显系误刻、误抄者,俓改之,不出校。其他错讹,据版本或他书校正,并附简明校勘记。所用工作底本以常见的通行本为主,以有价值的本子参校。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价值,在我看来,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它对一些“隐性知识”的挖掘上。我们过去读正史,总觉得少了点“人味儿”,而这本书恰恰补足了这一点。它收录的许多内容,是那种藏在民间、流传于小圈子里的轶闻秘事,甚至是某些大家都心照不宣但绝口不提的社会潜规则。这使得我们对那个时代的认知更加立体和丰满。比如,书中对于某一特定地域的物产风俗的描绘,细致入微,让我这个久居都市的人,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的烟雨朦胧之中。再比如,对于某些著名人物的私人交往记录,那种未经修饰的、带着强烈主观色彩的描述,反而比官方记载更加真实可信。它提供了一个“去神圣化”的视角,让我们看到那些光芒万丈的先贤们,也有着普通人的七情六欲和局限性。这种深入骨髓的真实感,是任何官方史书都无法比拟的,它让历史真正“活”了起来。
评分天哪,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历史迷量身定做的!我最近沉迷于宋朝的点点滴滴,那种文人雅士的悠然自得和时代变革前的暗流涌动,总让我魂牵梦萦。我刚刚读完这本(请注意,我不会提到书名,但它确实是我期待已久的一部作品),它完完全全抓住了那种“宋韵”的精髓。作者的笔触细腻得像是在描摹一幅宋代水墨画,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士大夫日常生活的描写,比如他们如何品茗、如何赏石、甚至是如何在庭院中度过一个慵懒的下午。这些零碎的记录,不是那种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淡淡的墨香和雨后泥土的芬芳。读着读着,我就不禁开始想象自己也身处那个朝代,与那些伟大的灵魂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它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更强烈的共鸣。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雅致”,真正的宋代雅致。
评分我必须承认,一开始被这本书厚重的分量和密集的文字量吓退了一小下。它的阅读门槛确实不低,需要一定的古文基础和对宋代背景知识的初步了解。但一旦沉浸进去,那种发现宝藏的兴奋感是无与伦比的。这本书的校勘和注释工作做得非常扎实,对于那些晦涩难懂的词汇和典故,总能给出恰当的解释,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难度。我发现自己时不时地会停下来,去查阅一下书中提到的某个地名或某个官职的变迁,这种主动求知的过程,正是阅读的乐趣所在。它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宋代世界的一扇扇侧门。尤其是对于那些研究宋代社会结构和法律体系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大量一手旁证资料,简直是如获至宝。它不是一本让你读完就束之高阁的畅销书,而是一部值得反复翻阅、常读常新的参考工具书,它的价值会随着你的学识增长而不断显现。
评分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它所蕴含的那种对“秩序”和“美感”的不懈追求。宋朝的文人,似乎在动荡的外部环境下,将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在了对内心世界的构建和对生活细节的雕琢上。书中记录的很多篇章,都在展示这种极端的精致主义。我关注到一个关于园林营建的片段,仅仅是论述一块太湖石的摆放角度,就用了整整一篇的篇幅,那种近乎偏执的考究精神,让人叹服。它提醒我们,生活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而真正的学问,从来不应脱离对美好事物的感知与记录。每一次翻阅,都像进行了一次精神上的“净心”仪式,将那些现代生活的嘈杂都暂时屏蔽在外。它让我思考,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是不是正在失去对事物本质的深度关注?这本书就是一剂良药,引导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轻易忽略掉的、却构成了一个时代精神内核的细微之处。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审美情趣都被悄然提升了一个档次。
评分说实话,我对这类偏向“笔记体”的书籍一向抱持着审慎的态度,因为很多时候它们很容易流于零散和无序。然而,这本书却展现出一种难得的大气和条理。虽然内容庞杂,涉及天文、地理、人物轶事、到官场潜规则的方方面面,但整体的编排逻辑却十分清晰,仿佛有一条若隐若现的主线牵引着读者前行。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主题间的过渡时所展现出的高超技巧,毫无生硬的割裂感。特别是其中关于某一时期几次重大科举考试的细节记录,非常详实,那些当年意气风发、最终却抱憾终生的学子的故事,读来让人唏嘘不已。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微观的个体命运巧妙地编织在一起,让我不仅看到了时代的风貌,更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内心的挣扎与光芒。这绝不是一本随便翻阅就能了解全貌的书,它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到作者用心良苦的结构布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