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梅山地区历史文化景观适应性再现研究 | 作者 | 邹阳 |
| 定价 | 28.00元 | 出版社 | 湖南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6710321 | 出版日期 | 2015-12-01 |
| 字数 | 页码 | 188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梅山地区历史文化景观适应性再现研究》内容:从认识方法体系展示了梅山地区历史文化景观独特的自然人文语境,从价值的多重性、形态的多样性、风格的变迁性、遗产的厚重性几个方面较为全面地阐述了这一地区历史文化景观的特点,并从文化与文化景观的关联、物质与非物质的关联、保护与传承的关联、艺术与技术的关联中梳理了梅山文化脉络,找到了景观的深层特质,为适应性再现理论以及方法研究提供了相关的理论依据。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阐释 1.3 选题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 第2章 基于生成发展、现状分析的梅山地区历史文化景观适应性再现导向研究 2.1 生成发展语境 2.2 景观现状分析 2.3 生成、发展、现状分析的适应性再现导向意义 2.4 小结 第3章 梅山文化核心对梅山地区历史文化景观的影响分析 3.1 梅山文化核心 3.2 梅山地区原始宗教观对其历史文化景观的影响 3.3 梅山地区审美观对其历史文化景观的影响 3.4 梅山地区营造观对其历史文化景观的影响 3.5 梅山地区环境观对其历史文化景观的影响 3.6 梅山地区朴实民风对其历史文化景观的影响 3.7 小结 第4章 梅山地区历史文化景观适应性再现总体策略 4.1 目标与原则 4.2 总体策略一:内在关系的协调 4.3 总体策略二:基本要素的整合 4.4 总体策略三:相关政策、制度的完善 4.5 小结 第5章 梅山地区历史文化景观适应性再现技术方法 5.1 梅山地区历史文化景观适应性再现途径探索 5.2 原型优化再现 5.3 原型优化法在原生地再现中的运用——以城步桃林村项目为例 5.4 原型优化法在非原住民地再现中的运用——以中国梅山文化生态园项目为例 5.5 小结 第6章 梅山地区非物质历史文化景观适应性再现的技术方法 6.1 非物质历史文化景观适应性再现的意义 6.2 梅山地区非物质历史文化景观资源的分类与特点 6.3 梅山地区非物质历史文化景观适应性再现的技术方法 6.4 小结 第7章 历史文化景观再现适应性评价体系构建 7.1 历史文化景观评价概述 7.2 历史文化景观再现适应性评价体系构建 7.3 评价体系应用分析 7.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梅山地区历史文化景观适应性再现研究》: 在古梅山,专门分离出来进行艺术创作的人群很少,生活本身成为艺术的源泉,日常生活存在于空间、时间二维向度,广大的民众在其中耳濡目染,受到朴素的时空美学熏陶,从而认为空间与时间的统一具有深邃的美学内涵。 古梅山地区地理环境恶劣,梅山人生活艰辛,在生活中自然将功利色彩与美好事物相联系,形成了“善即美”的朴素观念。梅山人身处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中,长期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各种生物互相关联,融为一体,整体性的对象具有天然的美感。 以上审美观念映射到景观上,造就了梅山地区历史文化景观时空合一、整体合一、精神与物质合一的审美特点,这也是乡土意境的重要审美特点。 3.3.1时空合一 梅山地区历史文化景观之美固然体现为一种游人眼中的“静观”的形式美,比如:灵活变化的造型、与环境天然融合的色彩、朴素而厚重的材质等,但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一种内在的时空合一的流动美。这种美以时间为底色,表现空间,也表现时间的节奏,居者在岁月的时空里游走,能细细品读其丰富多彩的表情和内涵。梅山人的这种审美特质与其祖先原始梅山人重内在的品格一脉相承,同时也根源于中华民族的传统的审美特征。正如李泽厚先生在《建筑艺术》一文中所写的:“在造型部类,线的因素体现着中国民族的审美特征,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是以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重视的是各个建筑之间的平面整体的有机安排。 …… |
| 序言 | |
当我看到《梅山地区历史文化景观适应性再现研究》这个书名时,我的脑海里 immediately 浮现出一些关于“梅山”的既定印象:古老的传说、壮丽的山峦、以及可能存在的那些尘封已久的文化遗迹。然而,更吸引我的是“适应性再现”这个词组。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概念,更是一种充满智慧的视角。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打破我对历史研究的刻板印象,以一种更加生动、更具前瞻性的方式,来解读梅山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景观。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挖掘梅山地区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讲述那些隐藏在山川河流之间的古老故事,以及那些在历史洪流中,依然闪耀着独特光芒的文化元素。这里的“适应性”,让我对书中关于如何让古老与现代和谐共存的讨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设想,书中或许会探讨如何通过现代的建筑理念和技术,对传统的民居进行“微更新”,使其既保留了历史风貌,又满足了现代人的居住需求;又或者,如何将古老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通过现代的传播媒介,转化为吸引年轻一代的文化内容。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再现”方案,帮助那些面临着文化断裂和传承困境的梅山地区,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过去的记录,更是一本关于未来的蓝图,一本关于如何让文化生命力得以延续的指南。
评分《梅山地区历史文化景观适应性再现研究》这个书名,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我猜想,这本书定是对梅山这片土地上,那些承载着厚重历史与独特文化魅力的景观,进行了一次深入而富有创意的“再现”。这里的“适应性”三个字,让我充满了好奇与期待。它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溯,更是一种对当下和未来的审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跳脱出传统的历史陈述模式,以一种更加灵活、更具生命力的方式,展现梅山地区文化景观的独特价值。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一些令人眼前一亮的“再现”方式,比如,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复原那些已经消失的古代建筑的模样;又或者,将古老的传说与现代的艺术形式相结合,创作出引人入胜的故事。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探讨,如何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完整性的同时,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力,让它们能够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为当地居民和游客提供丰富的文化体验。比如,某个被改造过的古建筑,是如何在保留其历史韵味的同时,成为一个集展览、休闲、教育于一体的文化空间;又或者,某个传统的民俗活动,是如何通过创新性的组织和推广,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参与。这种“适应性”的思路,我认为是对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一次重要升级,它强调的是一种动态的、生长的保护,而非静态的、封闭的保存。这本书,无疑将为我们理解和实践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启示。
评分在浩瀚的书海中,《梅山地区历史文化景观适应性再现研究》这个名字,首先勾起了我对于那片古老土地的无限遐想。梅山,一个带着几分神秘,又饱含历史厚重感的名字,仿佛自带了一种磁场,吸引着我想要去探寻它的过往。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如果带着一些写意的山水画风格,或是用一种古朴的字体来呈现书名,那就更符合我的期待了。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枯燥的学术论述,更能通过文字和可能的插图,将梅山地区那些曾经辉煌,抑或如今依然散发着独特魅力的历史文化景观,以一种“适应性再现”的方式,生动地展现在我的眼前。这里的“适应性再现”,在我看来,一定蕴含着作者对如何在现代语境下,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传承,甚至焕发新生的深刻思考。它应该是一种智慧的解读,一种有温度的呈现,而非简单的复刻。我期待书中能讲述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古建筑、古村落,或是那些与当地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民俗活动,以及它们在时代变迁中,如何巧妙地与现代社会进行对话,找到新的生存空间和价值。也许,书中还会探讨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某个古村落如何通过发展特色旅游,重新找回了昔日的生机;又或者,某处古建筑如何被赋予了新的功能,既保护了其历史风貌,又满足了现代人的需求。这种“适应性”的策略,正是对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创新尝试,我迫不及待地想从这本书中汲取这份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评分《梅山地区历史文化景观适应性再现研究》这个书名,在我看来,蕴含着一种对过往的尊重,对当下的审视,以及对未来的期许。梅山,本身就带有一种诗意的色彩,而“历史文化景观”更是点明了这本书的核心关注点。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一个鲜活的梅山,一个不仅仅存在于历史书本中的梅山,而是一个可以通过“适应性再现”而变得触手可及、充满活力的梅山。我理解,“适应性再现”可能意味着一种超越简单的复制和模仿的智慧。它要求作者能够深入理解梅山地区历史文化景观的精髓,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如何以一种符合时代特征、又能被当代人所接受的方式,将其重新呈现出来。我希望书中能够有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案例,比如,某个濒临消失的古老技艺,是如何通过与现代设计相结合,重新焕发了市场生命力;又或者,某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古建筑,是如何被巧妙地改造,成为一个集文化展示、创意体验、社区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场所。这种“适应性”的思路,我认为是对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更为积极和包容的态度,它不排斥变革,而是拥抱变化,并从中寻找文化的生长点。这本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份精心绘制的地图,指引着我们如何在古老与现代的交织中,找到梅山地区历史文化景观的独特价值,并让这份价值得以永续。
评分初次翻阅《梅山地区历史文化景观适应性再现研究》,我便被一种温婉而坚韧的气息所打动。书名中的“适应性再现”,仿佛是一首古老的歌谣,在现代的节奏中悄然回响。我脑海中浮现的,是梅山地区那连绵起伏的山峦,是山间静谧的村落,是那些古老的石板路,是那些在岁月中沉淀下来的故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走入梅山深处,去触摸那些斑驳的城墙,去倾听那些古老的传说,去感受那些流淌在血液里的文化基因。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理解并实践“适应性再现”的。它不仅仅是对历史景观的简单描绘,更是一种对过往的深度对话,一种对未来的积极探索。我期待书中能够有详细的案例分析,深入挖掘梅山地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类型的文化景观,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风雨,又顽强地适应环境,得以延续至今的。例如,某个古老的祭祀仪式,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了新的表达方式;又或者,某处被遗忘的古建筑,是如何通过巧妙的设计,重新焕发了生命力,成为当地居民生活的一部分。我渴望从书中读到关于如何平衡保护与发展的智慧,如何让历史文化遗产在不失其本真的前提下,融入现代生活,甚至成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这本书,在我看来,更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用他深邃的智慧,为我们讲述着梅山地区关于生命、关于传承的深刻道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