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應星著潘吉星今譯康拉德·赫爾曼德譯的《天工開物(共2冊漢德對照)(精)/大中華文庫》是中國古代一部綜閤性的科學技術著作,有人也稱它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外國學者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其齣版於1637年(明崇禎十年),共三捲十八篇,全書收錄瞭農業、手工業,諸如機械、磚瓦、陶瓷、硫磺、燭、紙、**、**、紡織、染色、製鹽、采煤、榨油等生産技術。本書作者是明朝科學傢宋應星,其在書中強調人類要和自然相協調、人力要與自然力相配閤。
宋應星著潘吉星今譯康拉德·赫爾曼德譯的《天 工開物(共2冊漢德對照)(精)/大中華文庫》是中國古 代百科全書式的科技著作,記載和總結瞭中國古代在 農業、工業和手工業三大領域內的生産技術和科技成 就。全書分上中下三捲,共十八章,分彆記述瞭農作 物栽培與加工、養蠶與紡織、染料與染色、製鹽、甘 蔗種植與製糖、陶瓷製造、金屬冶煉與加工、采礦、 榨油、造紙、釀造、顔料、舟車、**、珠玉等的生 産過程、生産工藝、工具設備等,並附有生産流程和 工具設備圖。
《天工開物(漢德對照 套裝共2冊)/大中華文 庫》的德譯本由德國漢學傢康拉德·赫爾曼(Konrad Herrmann)完成,是迄今為止的德文全譯本。
捲上
乃粒**
粹精第二
作鹹第三
甘嗜第四
膏液第五
乃服第六
彰施第七
捲中
五金第八
冶鑄第九
錘鍛第十
陶埏第十一
燔石第十二
捲下
殺青第十三
丹青第十四
舟車第十五
佳兵第十六
麯蘖第十七
珠玉第十八
作為一位對曆史演變有著濃厚興趣的業餘研究者,我發現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其提供的“現場感”。它沒有後世史學傢的過度解讀和主觀評判,而是以一種近乎純粹的、白描的手法記錄瞭那個時代的生産和社會結構。這種未經修飾的原始資料,對於重建曆史場景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我常常想象,在沒有現代工業化體係的背景下,匠人們是如何依靠口傳心授和對自然規律的深刻體悟,完成這些復雜項目的。書中對季節變化、氣候影響的提及,也充分體現瞭古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哲學思想。閱讀它,仿佛能聽到古代工匠的鑿擊聲,聞到作坊裏煙火和泥土混閤的氣息,這種沉浸式的體驗,是任何現代學術著作都難以給予的。
評分初次翻閱時,我就被其中對工藝流程的細緻描述所深深吸引。那些關於冶金、農業、紡織等領域的闡述,絕非空泛的理論堆砌,而是充滿瞭實際操作的經驗和智慧的結晶。作者的觀察力簡直是驚人的,他似乎走遍瞭當時的每一個作坊和田間,將那些世代相傳卻不曾被文字記錄下來的“絕活兒”,以一種近乎工程圖紙般的精確度記錄瞭下來。比如,描述某類紡織品的染色過程,從原料的采集、預處理,到染料的配製比例,再到浸泡的時間控製,每一個環節都交代得清清楚楚,讀來令人拍案叫絕。這哪裏是一本古代的百科全書,分明是一部活態的、可操作的古代技術手冊啊!它讓我們得以一窺古人是如何運用有限的資源,創造齣令人嘆為觀止的物質文明的,那種敬佩之情,很難用語言完全錶達。
評分坦白說,最初接觸這類古籍翻譯本時,我總擔心晦澀難懂,生怕自己被繁復的文言文和生僻的專業詞匯睏住,最終隻能望而卻步。但這一次的閱讀體驗徹底顛覆瞭我的這種顧慮。編纂者在確保學術嚴謹性的前提下,對古文的白話疏解做得非常到位,既沒有為瞭追求流暢而丟失原文的精髓,也沒有過於呆闆地直譯導緻閱讀障礙。特彆是在處理那些特定的、在現代已經消失的物件名稱時,注釋詳盡且富有啓發性,讓人即便麵對陌生的概念,也能迅速建立起一個清晰的認知框架。這種恰到好處的引導,極大地降低瞭普通讀者接觸傳統科技經典的門檻,使得知識的傳播不再是少數專傢的特權,而是麵嚮更廣大愛好者的開放盛宴。
評分這本書的體量本身就令人望而生畏,但它帶來的知識密度和廣度,絕對值迴票價。我個人最欣賞的,是它所展現齣的那種係統性和整體觀。它不是零散的技術筆記集閤,而是將農業、手工業、商業活動構成瞭一個相互依存的生態係統。例如,對水利工程的描述,會自然地引申到周邊農作物的灌溉需求,進而影響到當地的物産分布和人口聚集。這種將技術放置在宏大社會背景下去考察的方法,極大地拓寬瞭我的思維邊界。它教會我,任何一項技術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深深根植於特定的環境、文化和經濟需求之中。讀完後,我對“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理解,從幾個孤立的發明點,變成瞭一個相互關聯、生機勃勃的復雜網絡。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典雅中透著厚重的質感,拿在手裏便能感受到製作者的用心。紙張的選取頗為考究,不僅觸感溫潤,而且在光綫下閱讀時,那種古樸的色調也大大減輕瞭視覺疲勞。尤其是扉頁和內文的排版,那種疏密有緻的布局,既保留瞭古籍的韻味,又兼顧瞭現代讀者的閱讀習慣,著實是一種高明的平衡術。我特地拿瞭傢裏的幾本不同年代的舊書與之對比,能看齣這套書在細節處理上是下瞭大功夫的,綫裝的工藝也相當精湛,即便是頻繁翻閱,也未見鬆脫的跡象。對於我這樣一個偏愛實體書,並且對書籍的“物性”有較高要求的人來說,光是欣賞這本書本身,就已經是一種享受。它不僅僅是知識的載體,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藝品,那種沉甸甸的感覺,讓人對其中蘊含的文化價值油然而生敬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