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国故论衡/清末民初文献丛刊
定价:55.00元
售价:35.8元,便宜19.2元,折扣65
作者:章炳麟
出版社:朝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12-01
ISBN:9787505441026
字数:
页码:224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国故论衡/清末民初文献丛刊》系《清末民初文献丛刊》中的一册,是章炳麟重要的国学著作,分小学、文学、诸子学三卷,系统论述文字音韵学、文学、文献学、周秦诸子学、经学及佛道之学等,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是研究章炳麟学术思想的重要著作,具有的出版意义及历史研究价值。
目录
原刊本(一九二二年四月上海大共和日報館刊本)扉页
國故論衡贊
國故論衡目錄
上卷小學十篇
中卷文學七篇
下卷諸子學九篇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第二段评价 说实在的,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有些挑战性的,但正是这种“挑战”构成了它独特的魅力。里面的论述,逻辑链条相当复杂,很多概念和典故,要求读者对当时的学术背景和政治气候有一定的预备知识。我好几次不得不停下来,去查阅一些补充材料,才能真正跟上作者的思路。这不像是那种一气呵成的叙事,更像是一场思想的辩论赛,充满了激昂的辩驳和对现有学说的颠覆性观点。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不妥协的精神,那种面对强大既有体系时,敢于亮剑的勇气。虽然有些地方的文风略显晦涩,需要反复推敲,但一旦领悟到其核心思想,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其他任何书籍都无法替代的。它强迫你走出舒适区,进行真正的智力搏击。
评分第五段评价 拿到这本书时,我其实是抱着一种“瞻仰”的心态去翻阅的,期待能从中窥见一些现代研究中已经失传的独特视角。阅读过程中,我感受最深的是那种磅礴的“时代气息”。文字的每一个跳动,似乎都带着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特有的焦虑与希望。它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是一种行动的宣言,字里行间弥漫着一股改造旧世界的决心。尽管有些表达方式在今天看来已经显得过时或不合时宜,但这恰恰是它最宝贵的地方——它忠实地记录了一代人是如何思考和行动的。它不是提供标准答案,而是展示了提问的方式和探索的过程。对于历史爱好者而言,这本书提供了理解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侧面证据,读完后,对那个历史阶段的理解又深了一层。
评分第四段评价 这本书的结构布局极其严谨,看得出作者在下笔之前,已经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梳理和谋篇。它不是那种东拉西扯的随笔集,而是有着清晰的主线和层层递进的论证层次。尤其是在处理那些复杂的历史事件和哲学命题时,作者总能抽丝剥茧,将繁杂的现象归纳到几个核心的原则之下。虽然有些章节的篇幅很长,论证过程也相当繁复,但只要你耐心跟下来,会发现每一个看似冗余的段落,都是为最终的结论添砖加瓦。我特别喜欢它引用的那些古典文献的精准度,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学养。对于那些追求文本内在逻辑自洽性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场盛宴,因为它展示了一种近乎完美的学术构建方式。
评分第一段评价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说实话,挺有年代感的,那种泛黄的书页和老旧的字体,一下子就把人拉回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我拿到手的时候,就感觉沉甸甸的,不仅仅是纸张的重量,更是里面蕴含的历史厚度。随便翻开一页,映入眼帘的都是那个时期知识分子们激烈的思想碰撞和对国家命运深沉的思考。那种文字的密度和逻辑的严谨,放在今天来看,都让人不禁要放慢速度,仔细揣摩作者的每一句话。它不是那种轻松的读物,更像是一次深度的田野考察,让你去触摸历史的肌理。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想象着作者伏案疾书时的情景,那种在旧时代夹缝中寻求真理的艰难与执着,非常动人。整体而言,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一本值得反复咀嚼、需要投入大量精力的“硬通货”,对于想深入了解特定历史阶段的读者来说,绝对是宝藏。
评分第三段评价 我是在一个周末的下午,泡着浓茶,独自一人,才真正沉浸进去的。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缓慢,它不是在“讲故事”,而是在“构建体系”。作者似乎对每一个细节都锱铢必较,力图构建一个无懈可击的思想堡垒。你读起来会发现,它的语言风格非常古典,处处可见传统的学术规范,但其内核却充满了对未来的前瞻性和对旧制度的批判性。这种传统与革新的交织,使得文本充满了张力。我个人觉得,如果把它当作历史文献来读,或许会比较枯燥;但如果将其视为一场跨越时代的思想对话,它就变得鲜活起来了。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知识精英群体在传统束缚与现代思潮之间的挣扎与抉择,让人感慨良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