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车载导航系统从静态自主 式转向动态协作式。原有封闭独立的体系结构被打破 ,取而代之的将是一种*加开放的体系结构。同时, 大量便携式智能终端设备的涌现使得导航系统不仅能 运行在车载终端上,也能运行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 等支持互联网接入的智能终端上。导航系统正逐渐演 变成一种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使用的服务。这些变化将 给导航系统研发带来*多的技术挑战,从系统架构设 计到一些关键技术实现以及应用模式,都将做出适当 调整以解决新的问题。祁晖、底晓强、杨华民、蒋振 刚、王佳著的《车载通信与动态导航系统》围绕动态 车载导航系统的一个架构和三个核心关键技术展开论 述。架构总领整个导航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三个核心 关键技术是架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向读者展示 了这些关键技术是如何解决系统研发过程中遇到的难 题,为从事或希望从事相关领域研发的科研人员或开 发者提供有益参考。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1.2.1 智能交通系统研究现状与趋势
1.2.2 车载导航系统研究现状与趋势
1.3 本书内容
1.4 章节安排
1.4.1 研究路线
1.4.2 章节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动态车载导航系统架构
2.1 动态车载导航系统基本功能
2.2 动态车载导航系统基本架构
2.3 动态车载导航系统建模
2.3.1 精化策略
2.4 初始模型
2.4.1 上下文(Context)
2.4.2 客户端事件
2.4.3 服务端事件
2.4.4 验证
2.5 **次精化
2.5.1 Context
2.5.2 Events
2.5.3 流程改进
2.5.4 验证
2.6 第2次精化
2.6.1 路网数据传输模型
2.6.2 地图匹配模型
2.6.3 验证
2.7 第3次精化
2.7.1 事件
2.7.2 验证
2.8 第4次精化
2.8.1 上下文
2.8.2 客户端事件
2.8.3 服务端事件
2.8.4 验证
2.9 基于模型的架构设计
2.9.1 逻辑视图
2.9.2 过程视图
2.10 本章小结
第3章 访问控制
3.1 访问控制模型
3.1.1 相关研究
3.1.2 模型框架
3.1.3 形式化定义
3.1.4 模型验证
3.2 访问控制系统
3.2.1 数据结构
3.2.2 关键算法
3.2.3 系统实现
3.3 分布式访问控制缓存策略
3.3.1 相关研究
3.3.2 系统方案
3.3.3 实验与分析
3.4 本章小节
第4章 地图缓存
4.1 引言
4.2 缓存系统总体结构
4.3 地图分块
4.3.1 地图分块设计
4.3.2 服务器端地图数据的存储策略
4.3.3 二级地图分块设计
4.4 客户端缓存
4.4.1 缓存数据结构
4.4.2 稀疏矩阵的高速缓存策略
4.4.3 缓存淘汰策略
4.4.4 实验结果分析
4.5 缓存预取策略
4.5.1 相关研究
4.5.2 启发式预取策略
4.5.3 基于路网分析的启发式预取策略
4.5.4 实验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图匹配
5.1 引言
5.2 相关研究
5.3 基于HMM的匹配算法
5.3.1 相关定义
5.3.2 算法简述
5.4 基于路口决策域模型的匹配算法
5.4.1 路口问题
5.4.2 路口决策域模型
5.4.3 基于路口决策域模型的匹配算法
5.5 实验结果分析
5.5.1 实验方法
5.5.2 实验数据
5.5.3 参数确定
5.5.4 结果分析
5.6 算法改进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车辆转向识别
6.1 引言
6.2 特征提取
6.2.1 转向特征分析
6.2.2 特征提取与降维
6.3 基于改进的K-means聚类算法的转向识别模型
6.3.1 K-means聚类
6.3.2 模型建立
6.3.3 模型评价及选择
6.3.4 改进的K-means聚类算法
6.3.5 学习系统
6.4 基于异常检测的转向识别模型
6.4.1 数据分析
6.4.2 模型建立
6.4.3 模型评价及选择
6.4.4 学习系统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阅读此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活力的学术沙龙之中,作者以一种极具亲和力且又不失权威感的口吻,与我们探讨着行业的前沿议题。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那种深入骨髓的“求真”精神。作者似乎从不满足于已有的结论,而是不断地追问“为什么”和“还可以怎样”。书中的案例分析部分尤其精彩,它们并非照本宣科的重复,而是对真实世界复杂性的高度提炼和抽象。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在案例选择上的独到眼光,每一个例子都精准地击中了理论的核心痛点。这种将理论置于真实冲突中的处理方式,极大地增强了知识的实用价值。读到后半部分,我甚至开始尝试用作者提供的分析框架去审视我正在接触的其他技术问题,这种知识的迁移能力,才是衡量一本技术书籍含金量的黄金标准。它不仅教会了我们“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们“如何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布局堪称艺术品级别的设计,行文流畅自然,节奏的把控炉火纯青。它没有采用那种生硬的章节堆砌,而是通过精心设计的逻辑递进,自然而然地将读者引向更深层次的理解。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探险,每一页都充满了“原来如此”的惊喜。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入新技术概念时所表现出的克制与审慎,他总是先夯实基础理论,然后再小心翼翼地引入创新,避免了浮躁和炒作的倾向。这种严谨的态度,让读者能够真正建立起对技术发展的理性认知。书中对于实验验证和理论模型的匹配分析,做得尤其到位,数据图表的运用恰到好处,有力地支撑了文字论述的说服力。对于希望系统性掌握该领域精髓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指南针,它指引的方向清晰、可靠,避开了行业内常见的弯路和误区。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简直就像是顶级工匠在打磨一块璞玉,每一句话都经过了千锤百炼,绝无半点冗余。它的魅力在于其无与伦比的细节呈现和逻辑上的无懈可击。作者似乎对这个领域有着一种近乎偏执的追求,每一个技术细节都被拆解得无比清晰,就像一台精密仪器的内部构造图,清晰可见。我常常被书中那些精妙的比喻所折服,它们有效地架起了抽象理论与具象感受之间的桥梁,使得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例如,在讨论数据编码效率的那一节,作者用了一个极其生动的比方,让我立刻明白了信息熵的实际意义。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教科书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部结合了历史回顾、前沿探索与未来展望的综合性论著。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发现新的理解维度,这正是优秀学术著作的永恒魅力所在。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思维方式的塑造者。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深度远远超出了我的初期预期。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部关于信息时代底层逻辑的哲学思考录。作者对系统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探讨,充满了深刻的洞察力,将原本冰冷的技术问题赋予了人文关怀的温度。书中对未来技术演进路径的预测,既有大胆的构想,又有基于当前技术瓶颈的审慎评估,这种平衡感把握得极为出色。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跨学科知识交叉时的游刃有余,他巧妙地引入了其他领域的概念,丰富了我们对当前主题的理解深度。全书的排版和用词都体现出极高的专业水准,没有丝毫故作高深的倾向,反而让人感到一种被尊重和被引导的愉悦阅读体验。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智者,引领着读者从基础知识的迷雾中走出,直达行业思维的制高点,是值得反复研读的珍藏之作。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一场思维的盛宴,它以一种极其精妙的方式将复杂的理论与日常实践紧密地编织在一起。作者在开篇就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叙事框架,引导我们深入思考信息传输的本质和未来走向。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他对现有技术的批判性审视,并非简单的否定,而是基于扎实的原理分析,指出了许多被业界惯性思维所忽略的盲点。读完前几章,我感觉自己的知识结构被彻底重塑了,许多过去似是而非的概念豁然开朗。书中对不同技术路线的比较分析深入浅出,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借助清晰的逻辑推演抓住核心要义。那几段关于信号衰减和多径效应的论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准,每一个公式的推导都饱含着作者对物理规律的深刻洞察力。我尤其喜欢作者在阐述高阶概念时所采用的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既保持了学术的严谨性,又兼顾了阅读的流畅度,让人爱不释手,忍不住一口气读完好几个章节。这本书无疑为相关领域的深度研究提供了一个坚实而富有启发性的基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