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文化研究第31輯(2017年 鼕)
定價:79.00元
作者:周憲(執行)陶東風
齣版社: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520124287
字數:400000
頁碼:39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輯重點推齣瞭與當代中國社會密切相關的四個議題,即:專題一“生態美學與生態批評”,從中西生態美學的異同,生態女性主義的性彆政治和生態倫理,城市有機共同體的人文生態與自然生態、寵物文學中的不可靠敘事與人類中心主義批判,黑人文學的生態重讀與環境種族主義的社會根源等視角,迴應瞭在“逆全球化”語境中愈演愈烈的生態危機。專題二“景觀政治”,反思瞭景觀“再造”的“異托邦的觀念”,批判瞭景觀政治編碼的資本化邏輯。專題三“醫療社會文化史視野下的身體”,從醫學、疾病、健康等層麵對身體的社會與文化屬性給予多維度地整體性考察與展示,以期更為全麵地認知、理解、對待與管理身體。專題四“城市空間的再生産——文化的重塑”,以個案研究的方式,聚焦瞭城市工業遺産改造與文化空間再生之間的文化邏輯關係,從不同視角探討瞭工業遺産改造中的種種局限及其空間治理的對策。
目錄
作者介紹
周憲,南京大學中文係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曾赴韓國、新加坡等國講學,赴意大利作閤作研究。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理事,教育部文科研究基地“文藝學研究中心” (北京師範大學)學術委員。主要學術興趣集中在文化研究,美學和文藝學研究等方麵。
文摘
序言
說實話,我最近正為一篇論文搜集資料,對一些邊緣化的文化現象特彆感興趣,而這類刊物往往是挖掘這類深度內容的不二之選。雖然具體內容還在探索中,但我總能從這樣的學術輯刊中找到靈感。它們不像大眾讀物那樣浮光掠影,而是紮根於細緻的研究和嚴謹的論證。我尤其關注那些能夠突破既有理論框架,提齣新穎觀點的文章。對我而言,閱讀一篇好的學術文章,就像解開一個復雜的謎題,需要耐心和細緻,但最終的收獲卻是巨大的。它能幫助我看到事物的不同側麵,理解那些隱藏在錶象之下的復雜關係。我期待這次的輯刊中,能有幾篇能夠觸及我研究的痛點,提供一些意想不到的綫索,或者激發我從全新的角度去審視我所關注的文化議題。畢竟,學術的魅力就在於其不斷求索和突破的精神,而這些輯刊正是這種精神的集中體現。
評分這本《文化研究》的封麵設計就透露齣一種沉靜而有力量的氣息,讓我對其中的內容充滿瞭好奇。雖然我還在忙於工作,無法立刻投入其中,但我知道,一旦開始閱讀,我就會被深深吸引。這類學術輯刊,就像一個寶藏,裏麵藏著無數等待被發掘的思想火花。我尤其喜歡那些探討文化如何影響個體經驗、社會結構以及全球化進程的文章。我期待能夠看到一些對當前社會熱點問題進行深入剖析的案例研究,或是對經典文化理論進行創新性解讀的論文。對我來說,閱讀的過程,也是一種自我梳理和思考的過程。通過與作者的“對話”,我能夠更好地理解我所處的世界,也能更清晰地認識自己的思想定位。這種精神上的滋養,是無可替代的。
評分我是一名長期關注文化理論發展趨勢的普通讀者,對《文化研究》這類刊物一直抱有很高的期待。雖然還沒有來得及深入閱讀,但我相信它一如既往地會帶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成果。我喜歡在這樣的刊物中,看到那些能夠連接理論與現實的討論,那些能夠解釋當下社會文化現象的深刻分析。有時,一本刊物中的某一篇短文,就能點亮我對某個問題的全新認識,這種“頓悟”的感覺,是閱讀其他類型讀物難以比擬的。我希望能從中找到關於性彆、身份、媒體、流行文化等方麵的最新研究,並期待作者們能夠運用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呈現齣豐富多樣的學術視角。對我來說,閱讀這樣的刊物,不僅僅是為瞭獲取知識,更是為瞭拓寬思維的邊界,保持對文化變遷的敏感度和批判性。
評分一本精心編排的學術刊物,總能讓人在閱讀中獲得思想的碰撞和視野的拓展。這次的新輯,盡管我還沒來得及細細研讀,但單是翻閱目錄和作者陣容,就足以勾起我對當下文化議題的強烈興趣。熟悉的學者名字在列,無疑是品質的保證,而新興作者的齣現,則預示著新鮮視角和創新研究的注入。我尤其期待看到那些能夠捕捉時代脈搏、洞察社會變遷的深度文章,它們往往能夠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揭示我們習以為常的文化現象背後的復雜肌理。作為一名熱衷於文化理論的讀者,我深知一本優秀的文集,不應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應是一種思想的引領,一種對現實批判性反思的啓迪。每一次的閱讀體驗,都像是在與一群最活躍的思想傢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從中汲取養分,也激發齣新的思考。我迫不及待地想沉浸其中,讓那些精闢的論述和獨到的見解,為我打開更多理解世界的窗口。
評分一直以來,《文化研究》係列都以其前沿性和深度性而聞名,每次的新輯我都不會錯過。這次的鼕輯,我期待著它能帶來一些關於數字文化、身份認同、後殖民議題等方麵的新穎論述。我深知,文化研究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領域,而這類刊物正是推動其發展的關鍵力量。我希望看到的,不僅僅是理論的探討,更是能夠與當下的社會現實緊密結閤的研究。例如,關於社交媒體如何重塑人際關係,或者全球化背景下本土文化如何自我定位的分析,都將是我非常感興趣的議題。閱讀這樣的刊物,對我而言,是一種持續學習和提升的過程,它讓我能夠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並對復雜多變的文化現象形成自己的獨立判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