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概论 9787807613114

国学概论 978780761311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章炳麟 著
图书标签:
  • 国学
  • 传统文化
  • 文化史
  • 中国文化
  • 历史
  • 哲学
  • 思想
  • 入门
  • 通识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岳麓书社
ISBN:9787807613114
商品编码:2977710004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0-01-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国学概论 作者 章炳麟
定价 24.00元 出版社 岳麓书社
ISBN 9787807613114 出版日期 2010-01-01
字数 页码 252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863Kg

   内容简介
《国学概论外一种:国学讲演录》是章炳麟1922年4—6月在上海讲授国学的记录稿,由现代学者曹聚仁整理成书。书中精辟论述了国学的内涵以及研究国学的方法,系统介绍了传统经学、哲学、文学的流变,对各个时期学术发展的特点、代表人物、著作,都有精湛评价。为使读者对章炳麟先生的学问有更多了解,此次出版还收录《国学讲演录》。

   作者简介

   目录
国学概论
自序
小识
章 概论
第二章 国学的派别(一)——经学的派别
第三章 国学的派别(二)——哲学的派别
第四章 国学之派别(三)——文学之派别
第五章 结论——国学之进步
外一种:国学讲演录

章 小学略说
第二章 经学略说
第三章 史学略说
第四章 诸子略说
第五章 文学略说

后记

   编辑推荐
我在东京曾讲演过一次国学,在北京也讲演过一次,今天是第三次了。国学很不容易讲,有的也实在不能讲,必须自己用心去读去看。即如历史,本是不能讲的。古人已说“一部十七史从何处说起”,现在更有二十四史,不止十七史了。即《通鉴》等书似乎稍简要一点,但还是不能讲;如果只像说大书那般铺排些事实,或讲些事实夹些论断,也没甚意义。所以这些书都靠自己用心去看,我讲国学,只能指示些门径和矫正些近人易犯的毛病。

   文摘
在他们以前,周时有苏绰,曾拟《大诰》,也可说是他们底滥觞。韩、柳底文,虽是别开生面,却也从燕、许出来,这是桐城派不肯说的。中唐萧颖士、李华底文,已渐趋于奇;德宗以后,独孤及底行文,和韩文公更相近了。后此韩文公、柳宗元、刘禹锡、吕温,都以文名。四人中以韩、柳二人喜造词,他们是主张词必己出的。刘、吕也爱造词,不过不如韩、柳之甚。韩才气大,我们没见他底雕琢气,柳才小,就不能掩饰。韩之学生皇甫浞、张籍,也很欢喜造词。晚唐李翱别具气度,孙樵诘屈聱牙,和韩也有不同。骈体文,唐代推李义山,渐变为后代底《四六体》,我们把他和陆机一比,真有天壤之分。唐人常称孟子、荀卿,也推尊贾谊、太史公,把晋人柔曼气度扫除净尽,返于汉代底“刚”了。
  宋苏轼称韩文公“文起八代之衰”,人们很不佩服。他所说八代,也费端详。有的自隋上推合南朝四代及晋、汉为八代。这当然不合的;有的自隋上推合北朝三代及晋、汉、秦为八代,那是更不合了。因为司马迁、贾谊是唐人所极尊的,东坡何至如此胡涂?有的自隋上推合南朝四代、北朝三代为八代,这恰是情理上所有的。
  宋初承五代之乱,已无文可称;当时大都推重李义山,《四六体》渐盛,我们正可以说李义山是承前启后的人,以前是《骈体》,以后变成《四六》了。北宋初年,柳开得韩昌黎集读之,行文自以为学韩,考、之实际,和韩全无关系;但宋代文学,他实开其源。以后穆修、尹洙辈也和《四六》离异,习当时底平文——古文一名,当时所无——尹洙比较前人高一着。北宋文人以欧阳修、三苏、曾、王为着。欧阳本习四六,后来才走入此途;同时和他敌对,首推宋祁。祁习韩文,着有、《新唐书》,但才气不如韩。他和欧阳交情深,而论文极不合。他底长兄宋郊,习燕、许之文,和他也不同。
  明人称唐宋八大家,因此使一般人以为唐宋文体相同。实在唐文主刚,宋文主柔,极不相同;欧阳和韩,更格格不相入。韩喜造词,所以对于李观、樊宗师的文很同情;欧阳极反对造词,所以“天地豁,万物轧,圣人茁”等句,要受他底“红拉帛”。并且“<黄主>纩塞耳,前旒蔽明”二语,见于《大戴礼》;欧阳未曾读过,就不以为然,他无论矣。三苏以东坡为博,洵、辙不过尔尔。王介甫才高,读书多,造就也较多。曾子固读书亦多,但所作《乐记》,只以大话笼罩,比原道还要空泛:有人把他比刘原甫,一浮一实,拟于无伦了。宋人更称曾有经术气,更堪一笑!
  南宋文调甚俗,开科举文之端,这项文东坡已有雏形,只未十分显露,后来相沿而下,为明初宋濂辈底《台阁体》;中间在元代虽有姚燧、虞集辈尚有可观,但较诸北宋已是一落千丈。
  宋代不以文名而文佳者,如刘敞、司马光辈谨严厚重,比欧阳高一等,但时人终未加以青目,这也是可惜的。
  明有前七子、后七子之分,前七子(李梦阳等)恨《台阁体》;后七子(王世贞等)自谓学秦、汉,也很庸俗。他们学问都差于韩、苏,摹拟不像,后人因此讥他们为伪体。归有光出,和后七子中王世贞相抗敌,王到底不能不拜他底下风。归所学的是欧、曾二家,确能人其门庭,因此居伪体之上;正如孟子所说:“五谷不熟,不如荑稗’’的了!
  桐城派,是以归有光为鼻祖,归本为昆山人,后来因为方、姚兴自桐城,乃自为一派,称文章正宗。归讲格律气度甚精工,传到顾亭林有《救文》一篇,讲公式禁忌甚确,规模已定。清初汪琬学归氏甚精,可算是归氏底嫡传;但桐城派不引而人之,是纯为地域上的关系了。
  方苞出,步趋归有光,声势甚大,桐城之名以出。方行文甚谨严,姚姬传承他底后,才气甚高,也可与方并驾。但桐城派所称刘大櫆,殊无足取;他们竞以他是姚的先生,并且是桐城人,就凭意气收容了,因此引起阳湖和他对抗。阳湖派以恽敬、张惠言为巨子;惠言本师事王灼,也是桐城派的弟子,他们嫉恶桐城派独建旗帜,所以分裂的:可惜这派传流不能如桐城派的远而多。

   序言




国学概论:华夏文明的源流与精神 《国学概论》并非一部简单的教科书,它更像是一扇推开中华文明厚重殿堂的窗户,引领我们穿越历史的长河,探寻那流淌在血脉中的智慧与精神。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清晰、系统而又不失生动的国学知识框架,使其能够初步认识、理解并初步领略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思想精髓、文化风貌与价值追求。 第一章:国学的疆域与视野 在本章中,《国学概论》将首先为读者界定“国学”的范畴。它不是一个静态的、封闭的概念,而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演进的活态传承。我们探讨国学的核心构成,包括但不限于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宗教、思想等多个维度,勾勒出其博大精深的整体面貌。同时,本书将强调从宏观视角把握国学,将其置于人类文明的大背景下进行比较和审视,从而更好地理解其独特性与世界意义。我们将简要回顾国学研究的历程,介绍历代重要的国学大家及其贡献,为读者搭建一个认识国学发展的历史脉络。 第二章:思想的基石——诸子百家 中华文明的辉煌,离不开春秋战国时期那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即“诸子百家”的涌现。本章将深入浅出地介绍诸子百家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如儒家的仁爱与礼制、道家的自然与无为、墨家的兼爱与非攻、法家的严刑峻法、名家的逻辑辩证、阴阳家的宇宙观等等。我们不会仅仅停留在概念的罗列,而是会选取各家思想中最具代表性的核心观点,结合生动的事例和经典的语录,让读者直观感受其思想的魅力与现实意义。例如,在解读儒家时,我们将探讨“仁者爱人”如何成为千古传颂的道德准则,“克己复礼为仁”又如何指导着个人的修养与社会秩序的构建。在阐释道家时,“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又将如何启迪我们看待人生与宇宙的根本态度。 第三章:历史的回响——中华史学与民族精神 历史是民族的记忆,也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国学概论》将引导读者认识中华史学的独特传统与价值。我们将考察从《尚书》、《春秋》到《史记》、《汉书》,再到《资治通鉴》等史学巨著的演变过程,探讨史书编纂的体例、史学观点的变迁以及史家精神的传承。本章将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梳理,更侧重于从历史中提炼出中华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展现出的精神特质,如坚韧不拔的民族意志、包容开放的文化气度、追求大同的理想等等。我们将通过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解读,如民族融合、社会变革、文化交流等,来揭示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第四章:文学的璀璨——诗词歌赋与散文经典 中华文学是中华文明最耀眼的瑰宝之一。本章将带领读者走进中国文学的殿堂,从先秦的《诗经》起步,感受其质朴的情感;穿越汉魏六朝的文学变革,领略其慷慨激昂与婉约缠绵;步入唐诗的黄金时代,品味李白、杜甫、白居易笔下千古绝唱;漫步宋词的江南烟雨,体会苏轼、李清照词中的婉约与豪放;直至明清小说的世俗百态,展现人情冷暖。我们还将涉猎中国散文的经典篇章,如诸子散文的哲思、史家散文的雄浑、唐宋八大家的文章风采。在本章中,我们将注重引导读者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其背后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情感,从而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第五章:艺术的灵韵——书画、音乐与建筑 艺术是情感与精神的升华。《国学概论》将带领读者一同领略中华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我们将从中国书法的线条之美、笔墨之韵出发,介绍历代著名书法家的风格特点;在绘画方面,我们将深入探究中国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的意境与表现手法,领略水墨丹青的无穷魅力;音乐方面,我们将简要介绍中国古代音乐的特点,如宫廷雅乐、民间小调以及传统乐器的演奏艺术;在建筑方面,我们将从宫殿、园林、寺庙等角度,展现中国传统建筑的恢弘大气、精巧雅致与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本章旨在让读者感受到中华传统艺术所蕴含的独特审美情趣与哲学思考。 第六章:信仰的脉络——宗教、哲学与民间信仰 信仰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支撑。《国学概论》将审视中华民族多元而独特的信仰体系。我们将在本章中考察佛教传入中国后的中国化历程,理解其如何与本土思想融合,并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哲学、艺术与社会生活。同时,也将深入探讨道教的起源、发展及其核心思想,如“天人合一”、“返璞归真”等。此外,本书还将触及中国民间信仰的丰富多彩,如对自然神灵的崇拜、祖先崇拜以及各种节日习俗中所蕴含的信仰力量。我们将探讨这些信仰如何共同塑造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七章:智慧的传承——传统伦理与价值观念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绵延至今,与其深厚的伦理道德体系密不可分。《国学概论》将重点解析中国传统伦理的核心概念,如“仁、义、礼、智、信”等儒家五常,以及“孝、悌、忠、恕”等重要的道德规范。本章将阐释这些伦理观念在家庭、社会和政治领域的具体体现,并探讨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局限。我们将分析这些价值观念如何塑造了中国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模式以及人际关系,并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第八章:民族的智慧——国学与现代社会 最后,《国学概论》将探讨国学在当代的价值与意义。在全球化浪潮席卷的今天,我们该如何看待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章将结合现实,分析国学在提升个人修养、涵养民族精神、促进文化交流、解决当代社会问题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我们将探讨如何将国学的智慧应用于现代教育、企业管理、人际交往等各个领域,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本书将以开放的姿态,鼓励读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让国学的智慧在新的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国学概论》以系统性的梳理、深入的解读和生动的论述,旨在让每一位读者都能跨越时空的界限,与华夏先贤对话,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汲取源远流长的智慧养分,最终实现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知与精神上的滋养。它是一次关于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里去的思想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实用主义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定价,因为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文化桥梁”。我过去一直觉得,学习国学似乎需要先掌握一套艰深的古汉语和复杂的历史背景,这让人望而却步。但《国学概论》仿佛深谙此道,它巧妙地避开了这些先决条件,而是直接从最核心的思想体系入手,将“道”和“术”结合起来进行介绍。比如,它在讲授“中国古代的礼乐制度”时,不仅仅是描述制度本身,还深入探讨了这些制度如何影响了中国人的社会行为模式和审美取向,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讲解方式,让我开始真正理解为何我们的传统文化会发展出特定的思维惯性。它让我认识到,国学不是束之高阁的古董,而是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思维逻辑中的活水源头。读完此书,我感觉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都变得更加立体和深邃了许多,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评分

我最欣赏这本书的地方在于它对传统文化脉络的梳理,那种宏大叙事下的精妙切割,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它并没有试图将浩如烟海的国学内容一股脑塞给你,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向导,带着你沿着一条清晰的时间轴和知识树逐步深入。比如,它在阐述“儒家思想的演变”时,不是简单地罗列孔孟老庄的语录,而是巧妙地穿插了历代注疏的观点差异,并辅以清晰的图表来展示不同学派在核心概念上的微妙分歧。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帮助我这种初学者避免了概念混淆的陷阱。尤其是对“理学”和“心学”的辨析部分,作者用极为精炼的语言,抓住了二者在“格物”和“致知”上的核心差异,让我茅塞顿开,仿佛那堵在心头多年的墙轰然倒塌。这种结构化的引导,使得原本枯燥的哲学思辨变得层层递进,引人入胜,让人忍不住想一口气读完,去探究下一个知识的交叉点。

评分

这本书的注释和索引系统,体现了编者的严谨和对读者体验的极致关注。老实说,很多学术类书籍虽然内容扎实,但常常因为注释散落在页脚或书末,查找起来非常费劲。但《国学概论》在这方面做得堪称典范。每当遇到一个生僻的术语、一个典故的出处,作者都会在正文旁用清晰的小字进行简要说明,或者直接标注出处,非常方便对照查阅。更绝的是,书末的索引部分,简直是一部小型工具书。它不仅仅是简单的页码罗列,而是将关键概念进行了主题分类,比如“古代天文历法”、“古代官制体系”、“先秦诸子核心观点”等,分类清晰到令人赞叹。我曾尝试查找一个关于“墨家非攻”的论述,通过索引,我不仅找到了正文的讨论页码,还找到了所有相关概念的交叉引用页,这种细致入微的设计,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作为工具书的使用价值。

评分

这本《国学概论》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装帧的材质带着一种温润的、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质感。封面采用的留白处理,简洁却不失庄重,那几笔遒劲的书法题字,乍一看仿佛是出自哪位清代老先生的手笔,每一个笔画都蕴含着沉淀千年的气韵。我拿到书时,就忍不住细细摩挲了好几遍,那种对传统的敬意和现代设计的巧妙融合,让人在翻开之前就已经沉浸在一种期待之中。内页的纸张选择也极其考究,不是那种泛着工业冷光的纸张,而是略带米黄的暖调,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更值得称赞的是,版式设计极为疏朗有致,字体大小适中,段落之间的间距处理得当,让人在面对那些深奥的古代典籍引用时,也能保持清晰的思路,不会被密密麻麻的文字所压倒。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艺品,体现了出版方对“国学”这一主题的尊重和严肃态度,让人感到物有所值,非常适合放在书房里细细品味,时不时取出来把玩一番,光是看着它,心情都能平静许多。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一种我非常喜欢的“雅而不晦”的范式。很多国学入门读物,要么是过于白话,失去了古文的韵味,要么就是辞藻堆砌,让读者望而却步。然而,作者在这里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它在引用原典时,会给予精准的、现代人能理解的白话解释,但绝不是那种生硬的直译。你看那些对《周易》爻辞的阐释,既保留了古语的凝练和意境,又通过现代的语言逻辑将其深层含义剖析得淋漓尽致,充满了洞见。阅读起来,感觉就像是坐在一间茶室里,听一位博学多识的长者娓娓道来,他既能引用古人的典故信手拈来,又能用你我都能理解的方式来解释那些跨越时空的智慧。这种亲切感和权威性并存的叙事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心理门槛,让“高高在上”的国学真正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