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雷达与探测 信息化战争的火眼金睛(第2版)
定价:78.00元
作者:王小谟,张光义,王德纯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2-01
ISBN:9787118057317
字数:786000
页码:480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8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雷达与探测 信息化战争的火眼金睛(第2版)》在整体框架及具体内容上均对版进行了大幅度修改和增新。主要内容有:雷达概论;监视雷达;跟踪雷达;机载雷达;超视距雷达;合成孔径雷达;弹道导弹防御雷达;民用雷达;无源雷达;雷达结构、工艺和微电子技术;雷达发射、接收与信号处理技术;雷达新技术及其发展。《雷达与探测 信息化战争的火眼金睛(第2版)》读者对象:具有以上文化程度,从事雷达、军事电子系统工程的科研人员及管理干部;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阅读体验极其畅快淋漓,仿佛作者就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兵,坐在你面前,用最直接、最坦诚的语言,分享他对于现代战场环境的深刻理解。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其强烈的现实关怀和前瞻性。它不仅仅是对现有技术的梳理,更是对未来技术可能带来的伦理和战略困境的深刻反思。书中对“信息透明化”的双刃剑效应的剖析尤其到位,它揭示了在追求全知全能的过程中,可能付出的代价。文字节奏把握得极好,叙述时快时慢,时而如同高速飞驰的电子束,时而又沉静如深海潜航的探测器。这种叙事上的张弛有度,让枯燥的理论获得了生命力,使得阅读过程成为一种享受而非负担。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更像是一次深入到现代军事工业灵魂深处的田野调查。它没有过分渲染火光和硝烟,而是将焦点放在了那些默默无闻、却能决定胜负的幕后英雄——那些无处不在的“眼睛”和“耳朵”上。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跨域融合的章节,作者对不同传感器数据如何被整合、清洗、最终转化为决策支持的描述,细致入微,堪称教科书级别。那些关于算法优化和抗干扰能力的讨论,虽然技术性较强,但被处理得恰到好处,既能满足资深读者的求知欲,又不会让初学者感到完全迷失。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完整、自洽的分析体系,让人明白在信息优势面前,传统的军事力量对比正在发生怎样的结构性变化。这是一部需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其深意的力作。
评分这部作品的结构设计堪称精妙,它采取了一种螺旋上升的讲解方式,从基础概念出发,层层递进,最终汇聚到对未来作战哲学的探讨。我所关注的重点在于其对“非对称性优势”的解读。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各国技术水平的差异,而是深入剖析了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的独特性,去放大自身的优势,同时有效削弱对手的已知能力。书中对特定技术细节的描述,虽然保持了专业水准,但其最终落脚点始终是服务于战略意图的实现。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连接实验室理论与实战需求的桥梁,让读者清晰地看到每一项技术进步如何在战场上转化为具体的作战效能。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信息时代的博弈,拥有了更为清晰、也更为审慎的认识。
评分老实说,我拿起这本书时,内心是有些忐忑的,毕竟这类主题往往充斥着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让人望而却步。然而,作者的行文风格却出乎意料地平易近人,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复杂的电磁频谱知识,巧妙地融入到引人入胜的案例分析之中。我最欣赏的是他对“软杀伤”与“硬杀伤”之间辩证关系的探讨。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构建起一个相对完整的认知框架。它不像某些同类书籍那样,只是堆砌图表和公式,而是注重阐释原理背后的逻辑和应用场景。每当读到一个关键转折点,我都会忍不住停下来,反复琢磨作者是如何将看似不相关的技术点串联起来,形成一张无形的、强大的作战网络。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现代冲突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
评分这部作品的叙事张力着实令人难忘,它并非那种平铺直叙的技术手册,而更像是一部宏大的战争史诗。作者以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勾勒出了信息时代战场变迁的宏伟图景。我尤其欣赏他对战略层次的洞察力,书中对“态势感知”这一核心概念的阐述,简直是点石成金。它不仅仅是关于设备和信号,更是关于人类心智在信息洪流中的博弈。每次翻阅,我都能感受到那种从历史脉络中提炼出的深刻哲理,仿佛置身于一场跨越数十年的技术革命前沿,亲眼见证决策者们如何在数据迷雾中寻找真相。那种对全局的把握,那种对未来战争形态的预判,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深感震撼。它成功地将冰冷的技术语言,转化为了充满人性挣扎与智慧光芒的故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