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电子技术工艺基础
定价:42.00元
售价:29.0元,便宜13.0元,折扣69
作者:编者:王天曦,李鸿儒,王豫明
出版社:清华大学
出版日期:2009-08-01
ISBN:9787302206620
字数:476千字
页码:334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王天曦、李鸿儒、王豫明编著的《电子技术工艺
基础(第2版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系列教材普通高等
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以基本工艺知识和电
子装联技术为基础,以EDA实践和现代先进组装技术
为支柱,对电子产品工艺设计制造过程作了全面介绍
,包括电子工艺概论、安全用电、EDA与DFM简介、电
子元器件、印制电路板、焊接技术、装联与检测技术
、表面贴装技术等内容,是电子实践教学领域中典型
的参考书。
作者有二十余年电子技术工作经验,经历了二十
多年电子工艺实习教学实践,与电子制造企业界、学
术界和媒体紧密联系,使本书视野开阔、内容充实、
详略得当、可读性强、信息量大,兼有实用性、资料
性和先进性。
本书既可作为电子实践类课程的参考教材,亦可
作为电子科技创新实践、课程设计、毕业实践等活动
的实用指导书,同时也可供职业教育、技术培训及其
他有关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1 电子工艺概论
1.1 电子制造与电子工艺
1.1.1 制造与电子制造
1.1.2 工艺与电子工艺
1.1.3 电子制造工艺
1.2 电子工艺技术及其发展
1.2.1 电子工艺技术发展概述
1.2.2 电子工艺的发展历程
1.3 电子工艺技术的发展趋势
1.3.1 技术的融合与交汇
1.3.2 绿色化的潮流
1.3.3 微组装技术的发展
1.4 生态设计与绿色制造
1.4.1 电子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
1.4.2 绿色电子设计制造
1.4.3 电子产品生态设计
1.5 电子工艺标准化与**化
1.5.1 标准化与工艺标准
1.5.2 电子工艺标准及**化趋势
2 安全用电
2.1 概述
2.2 电气事故与防护
2.2.1 人身安全
2.2.2 设备安全
2.2.3 电气火灾
2.3 电子产品安全与电磁污染
2.3.1 电子产品安全
2.3.2 电子产品的安全标准及认证
2.3.3 电磁污染与防护
2.4 用电安全技术简介
2.4.1 接地和接零保护
2.4.2 漏电保护开关
2.4.3 过限保护
2.4.4 智能保护
2.5 触电急救与电气消防
2.5.1 触电急救
2.5.2 电气消防
3 EDA与DFM简介
3.1 现代电子设计
3.2 EDA技术
3.2.1 EDA概述
3.2.2 芯片级设计基础——ASIC/PLD/SoPC/SoC
3.2.3 硬件描述语言
3.2.4 EDA工具
3.2.5 设计流程
3.2.6 EDA实验开发系统
3.3 DFM
3.3.1 DFM及其发展
3.3.2 DFM与DFX
3.3.3 DFX简介
3.3.4 DFM简介与技术规范举例
3.3.5 DFM软件
4 电子元器件
4.1 电子元器件的分类及特点
……
5 印制电路板
6 焊接技术
7 装联与检测技术
8 表面贴装技术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作为一名工程背景的从业者,我更加关注教材对前沿技术动态的反映程度。令人欣慰的是,《电子技术工艺基础》虽然立足于基础,但其所涵盖的案例和技术探讨,明显体现了对当前行业发展趋势的关注。例如,在探讨封装技术时,书中对2.5D/3D集成、扇出型晶圆级封装(Fan-Out WLP)的工艺挑战和优势进行了相当详尽的分析,这些都是当前推动芯片性能提升的关键技术点。作者们似乎非常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他们对新材料(如低介电常数材料)在集成电路制造中的应用前景和工艺适配性分析,都非常到位。阅读这些内容时,我能感受到这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份经过精心筛选和提炼的行业白皮书,它确保读者在掌握经典理论的同时,不会与飞速发展的电子制造业脱节,这种前瞻性是很多老牌教材所缺乏的。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展现了编者极高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智慧。它不是按照传统的学科分类来堆砌知识点,而是遵循了一条清晰的“从原料到成品”的逻辑主线。从最基础的材料准备(如高纯度化学品的提纯技术),到核心的成型与集成(如薄膜沉积、刻蚀的等离子体原理),再到最后的封装与测试,每部分之间的过渡都非常自然、衔接紧密。这种系统化的梳理,使得读者在学习新知识时,能够清晰地将其置于整个电子产品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特别是关于“良率”的章节,它不是简单地给出良率公式,而是从工艺波动性、设备能力指数(Cp/Cpk)等统计控制的角度,去量化工艺的稳定性,这一点对于培养系统性思维至关重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的不仅仅是“怎么做”,更是“如何思考一个制造系统是如何协同运作的”。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书时,我的期望其实并不算太高,毕竟“基础”二字有时意味着内容的陈旧或过于简单化。然而,王天曦、李鸿儒和王豫明三位编者给我的惊喜是巨大的。他们巧妙地平衡了理论的严谨性与实际应用的直观性。书中对焊接工艺的阐述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点锡”描述上,而是引入了润湿角、表面张力模型等物理化学概念,解释了焊点成型的内在机理。我特别喜欢书中提供的那些精妙的对比案例:比如,不同助焊剂体系对焊点可靠性的长期影响,以及如何在高温回流焊中精确控制温度曲线以避免空洞的产生。这些内容在其他入门级书籍中是鲜有提及的,它们揭示了工艺优化的本质——在于对材料科学和热力学的精准把握。这种将基础知识与尖端制造挑战紧密结合的叙事风格,让原本枯燥的工艺流程变得生动起来,极大地激发了我探索更深层次工艺细节的兴趣。
评分这本《电子技术工艺基础》的作者团队,从书名上就能感受到他们对这个领域深刻的理解和扎实的积累。我个人在阅读过程中,尤其被其中对基础原理的剖析所吸引。它不像某些教科书那样只是罗列公式和概念,而是真正深入到“为什么”和“如何做”的层面。比如,在讲解半导体材料的制备过程中,作者们详尽地描述了从晶体生长到晶圆加工的每一个关键步骤,每一个环节的微观变化如何影响最终器件的性能,这种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我的理解深度。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光刻技术,书中不仅介绍了不同类型的光刻机,还细致对比了i线、KrF、ArF等光源在分辨率和套刻精度上的差异,甚至提到了掩模版的制作工艺,这种全景式的介绍,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现代化的无尘车间,对电子制造的复杂性有了切身体会。更难得的是,书中对工艺流程中的常见缺陷和控制手段也进行了深入探讨,这对于未来想从事生产管理或质量控制的人来说,是极其宝贵的实战经验,绝非停留在理论层面可以达到的深度。
评分坦率地说,我过去在学习电子制造相关课程时,常常感到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很多书上说“通过热处理可以改善晶格结构”,但具体温度、时间、气氛控制的经验数据却无从下手。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它似乎预设了读者会面临实际操作中的困惑,并提前给出了“经验法则”和“工程限制”。比如,在讨论化学机械抛光(CMP)工艺时,书中详细列举了不同抛光液的组分及其对不同材料表面的选择性去除率,并配有相应的磨耗速率曲线图,这种数据支撑让抽象的工艺控制变得具体可操作。读完全书后,我最大的感受是,编者们倾注了大量心血去弥合理论的“宏观世界”与制造的“微观世界”之间的裂隙。它提供了一种看待电子制造问题的成熟视角,这种视角是需要多年实践积累才能获得的,而通过阅读此书,我们得以高效地吸收这种智慧结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