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战史 9787547242278 [英] 韦斯特威尔,鸿雁-RT

一战战史 9787547242278 [英] 韦斯特威尔,鸿雁-RT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韦斯特威尔,鸿雁 著
图书标签:
  • 战争史
  • 一战
  • 历史
  • 军事
  • 欧洲历史
  • 英国
  • 韦斯特威尔
  • 鸿雁出版社
  • 历史研究
  • 战争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万卷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47242278
商品编码:29792501737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一战战史

定价:49.00元

作者: 韦斯特威尔,鸿雁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547242278

字数:

页码:246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一段惊心动魄的战争往事,一卷悲壮惨烈的战争素描,全景再现20世纪初那场血泪与生死交织的空前军事浩劫!
  1914年6月28日的萨拉热窝事件引爆了欧洲的桶,随着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欧洲列强纷纷倾其全国之力,投入这场前所未见的残酷血战。绵延千里的铁丝网和壕沟阵地,成为列强厮杀的角力场。数以百万计的军人撕杀在弹片四溅、血流成河的泥泞战场,试图打出一个新的世界秩序。两个集团都疯狂扩军,许多新式武器被投入了战场,飞机、坦克、机枪和毒气的使用,改变了以往的战争形式,也大大增加了这场战争的残酷性。随着德国的投降,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在为时四年零三个月的残酷战争中,有3000多万人死伤,欧洲几乎失去了整整一代的年轻人,经济损失达千亿美元。这场战争,对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等。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但这场号称将结束一切战争的战争,造成的结果之一,竟是下一场规模更大的世界大战。
  《一战战史》不仅分析战争形势和战略战术,介绍战役经过、主要将领、武器装备,更论及历史谜团和一战趣闻等,尽量还原次世界大战的本来面目。回顾这次空前浩劫。重温那段血与火的岁月,不仅可以丰富知识。更可以吸取历史教训,更深入地反思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战争与和平等问题。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一战战史》:
  开战原因
  1914年6月28日,波斯尼亚一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了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那时,巴尔干地区的地方势力正斗得没完没了,所以大部分的欧洲人在刚刚知道这个消息时都没怎么在意,觉得这充其量也不过是又一个比以往更不同凡响的斗争新产物罢了。尽管这起并没有在其发生的当日就直接导致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但就在那个夏日的礼拜天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它就演变成了一根,把欧洲的主要势力都吸引到了瓜分世界的战火之中。
  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各国之间在经济、政治和领土等方面积累了很多的矛盾,而各种秘密条约的签署将相关势力分化为对立的轴心国和协约国两大阵营,也使得矛盾进一步被激化。1914年7月,各国首脑决心要用战场上的胜败来理清混乱的局面,因此有意无意地都放弃了遏制冲突的努力,决策者的这种态度在其他诸多因素的作用下终导致了武装冲突的爆发。但当时却几乎没有人意识到,这场战争后来将会演变成一次旷日持久、蔓延到世界各个角落的旷世浩劫。
  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在次世界大战之前,巴尔干地区就早已因为国家间的对立和局部战争而四分五裂了,而1914年6月刺杀那个寂寂无名的奥匈帝国皇储的行动,不过是这次世界大战的而已。
  在次世界大战之前的若干年里,欧洲列强就已经分化成了两大对立的政治集团,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每个国家都有理由相信其邻国可能会对自己产生威胁。当时,地处巴尔干的塞尔维亚与沙皇俄国关系十分密切,却又被奥匈帝国视为眼中钉,这使得沙皇俄国和奥匈帝国在巴尔干的冲突问题上很难达成一致,双方都因为这个隐患而充满了忧虑。由于担心法国会在局势发展到某个阶段时夺回他们在普法战争(1870~1871年)中割让给自己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德国曾试图维持与英国的友好邦交,但两国的交情在德皇威廉二世于1888年即位之后却变得糟糕起来——威廉二世开始建造大型的军舰,其举动无疑是在挑战英国一直以来所拥有的海上霸权地位,而英国对于德国的快速工业化和其对海外殖民地的搜寻也渐渐警觉起来。
  联盟竞赛
  1879年,德国与奥匈帝国结成同盟;三年之后,意大利也加人了,三国同盟形成。在这个同盟体系中,如果意大利遭受法国的袭击,德国和奥匈帝国将给予支援;而意大利则表示,自己将在俄国攻打奥匈帝国时保持中立。另一方面,法国与俄国于1894年结成联盟,英法两国则于1904年签署了《英法协约》。此外,由于俄国对德皇威廉二世在巴尔干问题上支持奥匈帝国的态度相当恼火,故决定结束与英国在中亚问题上的长期纷争,并进而与之结盟。1907年,英法俄之间的三国协约达成。
  在那个民族主义蔓延的年代,欧洲列强之间的相互猜忌很容易为军国主义所利用,这一点在德国表现得为明显。基于“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共同认知,在竞争中处于对立状态的各个国家纷纷摩拳擦掌,意图夺取战争先机。德国意识到即将面临的是两头作战的考验,所以自己必须抢在数量远胜于己的法俄大军开入战场之前率先发动进攻。在大战来临前的几年时间里,上至将军下至百姓,人人都觉得这场战争应该是无可避免的了;但没人会想到,这一切竟是由1914年6月28日那一对寂寂无名的奥匈帝国皇储夫妇被刺身亡来拉开序幕的。
  塞尔维亚和波斯尼亚
  其时正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进行官方访问的斐迪南大公是奥匈帝国的皇位继承人。1906年,这个曾经被奥斯曼土耳其控制的地区就已经被纳入了奥匈帝国的版图,但这次吞并却并没有得到居住在波斯尼亚的塞族人和本土国民的承认。这次是由加尔利诺·普林西普领导的一小队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实施的。如果这支小队是独立作案的话,那么在他们之后,事情就该落下帷幕了,但是很明显地,他们既然是在塞尔维亚境内策划这次行动的,那么塞国的秘密组织就肯定为他们提供了协助,也就是说,塞尔维亚在斐迪南大公遇害一事上扮演着共犯的角色。奥匈帝国立刻将此视为塞尔维亚与自己为敌的证据,甚至坚信这是塞尔维亚有计划地通过获得波斯尼亚来扩张其领土的表现。他们认为,扩张后的塞尔维亚将变得更加强大,而这势必进一步动摇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地区本就日渐衰退的影响力;同时,塞尔维亚还很有可能为了地缘政治的目的煽动奥匈帝部的斯拉夫人制造更大的。
  ……

序言



帝国黄昏:1914-1918,一场塑造现代世界的战争 (一本全面、深入剖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进程与深远影响的权威著作) 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场被称为“屠宰场”的宏大冲突,不仅是人类历史上最血腥的军事对抗之一,更是旧世界秩序的终结与现代世界的开端。本书旨在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迷雾,细致入微地考察这场横跨欧亚非大陆的战争如何点燃、如何演变,以及它在政治、社会、技术和文化层面上留下的不可磨灭的印记。我们拒绝肤浅的战役罗列,力求从宏观的战略格局、错综复杂的政治博弈到微观的士兵日常,构建一幅立体、多维的战争全景图。 第一部分:火药桶的引爆——导火索与战争的必然性 历史的钟声并非突然敲响。在1914年夏天之前,欧洲大陆已是积重难返、危机四伏的“火药桶”。本部分将深入剖析孕育这场灾难的土壤: 一、俾斯麦体系的瓦解与新帝国主义的冲动: 我们将追溯1871年德意志统一后欧洲力量平衡的微妙变化。威廉二世的“世界政策”如何挑战既有的英法俄协约,以及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地区的垂死挣扎,如何使其对塞尔维亚抱有根深蒂固的敌意。重点分析了沙皇俄国对斯拉夫民族的保护欲与德意志帝国争夺“阳光下的地盘”的野心之间的不可调和性。 二、军国主义与战争计划的僵化: 探讨各主要大国详尽而又缺乏弹性的动员计划,特别是德国《施里芬计划》的内在缺陷。这些计划如何将局部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使得外交斡旋在军事时间表的压力下几近失效。我们考察了军事技术进步(如新式火炮、机枪)如何反向推动了对“速战速决”的渴望,却又为后来的堑壕战埋下了伏笔。 三、萨拉热窝的枪声与“七月危机”的连锁反应: 详细还原刺杀事件的始末,但更重要的是分析各国在危机中的决策失误、误判和责任推诿。通过解读密集的电报往来,揭示各国君主、外交官和将军们如何在恐慌、傲慢和对国内政治压力的权衡中,一步步滑向战争的深渊。 第二部分:绞肉机中的拉锯——战争的形态与技术革命 1914年秋季,交战双方原以为可以在圣诞节前结束战斗的希望迅速破灭。西线从马恩河战役后便陷入了泥泞与铁丝网构筑的恐怖循环。 一、堑壕战的生态与心理: 细致描述了西线数千英里战壕的生活——从潮湿、疾病、鼠患到永恒的炮火轰鸣。我们不仅仅描述了“前线”,更考察了战壕后方士气、军官与士兵的关系,以及对参战一代人心理的永久创伤。 二、新兴技术的双刃剑: 首次全面考察了工业化战争的特征。坦克、毒气(氯气与芥子气)的投入如何试图打破僵局,却又带来更残酷的人道主义灾难。飞机从侦察工具演变为空中格斗的主角,潜艇战(U型艇)如何成为战略资源战的关键武器。 三、多线战场的复杂性: 战争远非仅限于西欧。本部分将篇幅分配给东线惊心动魄的机动战(如坦能堡),巴尔干半岛的复杂民族冲突,以及奥斯曼帝国的介入(加里波利战役及其对土耳其民族国家的塑造)。中东战场的阿拉伯起义与英法之间的“秘密协定”,揭示了战时权谋的黑暗面。 第三部分:总动员与全球影响——战争的社会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总体战”(Total War)的首次大规模实践,它吞噬了国家的所有资源,模糊了前线与后方的界限。 一、经济与工业的重塑: 探讨了战时经济的极端干预,从配给制度到国家对关键行业的接管。各国如何动员数以百万计的劳动力,并处理对战争物资永无止境的需求。重点分析了美国参战后对同盟国乃至全球经济格局的决定性影响。 二、后方的革命与镇压: 考察了女性大规模进入工厂、农田和辅助岗位对社会结构造成的永久性变革。同时,我们也审视了战争对公民自由的压制,从反间谍法的实施到对异见分子的严厉镇压,揭示了为“国家利益”所付出的自由代价。 三、帝国主义的崩溃与新思潮的涌现: 战争极大地削弱了老牌帝国(奥匈、奥斯曼、沙皇俄国)的合法性。我们分析了俄罗斯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的爆发,探讨了列宁主义的兴起如何将战争的失败转化为一场彻底的社会实验。 第四部分:终结与遗嘱——巴黎和会与战后新秩序 1918年11月的停火并非和平的开始,而是另一场斗争的序幕。 一、停战的达成与幻灭: 细致描述了德意志帝国的崩溃,海军哗变,以及最后时刻的政治动荡。分析了威尔逊“十四点原则”的理想主义如何在巴黎和会上与英法的现实政治和复仇情绪发生剧烈碰撞。 二、凡尔赛体系的结构性缺陷: 深入剖析《凡尔赛和约》的条款及其对德国的苛刻性。我们论证了巨额战争赔款、领土割让和“战争罪责条款”如何从根本上埋下了未来冲突的种子,为极端民族主义的滋长提供了温床。 三、国际联盟的脆弱性与新地图的绘制: 评估了国际联盟作为旨在维护集体安全的机构,其内在的权力缺陷和美国未能加入的致命弱点。同时,考察了中欧和东欧新独立国家(如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的诞生,以及这些新边境在民族与资源分配上的先天不足,预示了二十年后欧洲的再次动荡。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聚焦于这场“为结束一切战争而发动的战争”留下的遗产:现代心理学的觉醒(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早期认知)、艺术与文学对战争恐怖的反映,以及最重要的——它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路径的不可避免的决定性影响。通过对细节的坚持和对宏观趋势的把握,本书力求提供一个全面、批判性且富有洞察力的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叙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向来对那些试图用单一视角或过于简化的逻辑来解释复杂历史事件的著作持保留态度,但这本书在呈现复杂性上做得非常到位。它并没有急于给出“谁对谁错”的简单结论,而是耐心地铺陈了当时各主要参与国从决策层到民间社会层面的深层动机和误判。阅读过程中,我几次停下来,不是因为不理解,而是因为被那种历史的必然性和多重偶然性交织在一起的宿命感所震撼。作者似乎有一种洞察力,能穿透表面的政治宣言,直抵权力运作的核心。对于那些热衷于探究历史深层逻辑的朋友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其丰富和多维度的分析框架,它鼓励读者去思考,去质疑既有的认知,而不是被动接受既定答案。这种启发性远比单纯的事实罗列要珍贵得多。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炉火纯青,初读时,我几乎是像追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电影一样被牢牢吸引住的。作者似乎非常擅长在宏观的战略布局与微观的个体经历之间自由切换,高明之处在于,他从不让任何一个场景的切换显得突兀或生硬。前一页可能还在描绘同盟国高层会议桌上剑拔弩张的政治角力,下一页笔锋一转,便沉入了某条泥泞战壕中,一个普通士兵对于下一轮冲锋的恐惧和麻木。这种“景深”的运用,使得原本枯燥的军事史料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人性的张力。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在亲身参与那段历史的呼吸。特别是他对战场氛围的渲染,那种湿冷、硝烟弥漫、充斥着金属和血腥味的感觉,仿佛能透过纸页飘散出来,极具代入感。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历史的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的资料引述和考证工作做得极为扎实,这从侧面反映了作者团队的专业素养。它不是那种基于二手资料拼凑起来的“通俗读物”,而是真正深入到了档案和一手回忆录的泥潭中进行挖掘的成果。书中引用的许多细节,比如某个军事行动前夕的电报内容、某个关键人物私下的通信往来,都让整个历史叙事增添了无可辩驳的真实感和厚重感。更难得的是,作者在处理这些大量信息时,并没有让它们成为阻碍阅读的障碍物,而是巧妙地将它们融入到流畅的叙述之中,犹如精密的机械零件被完美地嵌入到宏伟的建筑结构里,互相支撑,缺一不可。这确保了即便是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领略其深度。

评分

这本书的独特魅力在于它对“人性”的深刻挖掘,它超越了传统军事历史的范畴,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在极端压力下如何反应的社会学观察报告。它细致地描摹了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人们是如何面对前所未有的技术性毁灭的。从前线士兵的心理创伤,到后方工厂里女工为战争机器输送动力的默默奉献,再到那些被卷入政治旋涡的知识分子,每个人都被置于历史的巨大熔炉中进行淬炼。阅读这些片段时,我常常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共情,这种共情并非廉价的伤感,而是对生命韧性与脆弱性的复杂体悟。这本书真正做到的,是用历史的温度去触碰我们当下的心跳,提醒我们,每一次宏大的历史转折背后,都是无数个鲜活的个体在艰难地活着。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一绝,初拿到手时,那种沉甸甸的质感和封面那略带磨砂的触感,就让人对里面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尤其是那枚象征性的徽章图案,做得精致而内敛,丝毫没有落入俗套的浮夸感。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讲究,字体排版清晰工整,行距适中,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显然不是那种急就章式的出版物,看得出出版方在制作环节上是下了真功夫的,体现了对“历史”这一严肃主题的尊重。我特别欣赏那种低调的奢华感,它不像有些历史书堆砌着花哨的彩插来充数,而是将重点放在了文字的呈现上,让读者能更纯粹地沉浸在那个宏大叙事的氛围之中。光是翻阅和抚摸这本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让“阅读”这件事回归到了它最本真的仪式感。这种对细节的把控,已经超越了一本普通书籍的范畴,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艺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