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今译新解(英汉对照)

论语今译新解(英汉对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党争胜,毛艳君 著
图书标签:
  • 论语
  • 孔子
  • 儒家
  • 经典
  • 英汉对照
  • 文化
  • 哲学
  • 中国文化
  • 译注
  • 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玖创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247853
商品编码:2983439003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论语今译新解(英汉对照)

定价:25.00元

作者:党争胜,毛艳君

出版社: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3-01

ISBN:9787561247853

字数:

页码:21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论语今译新解(英汉对照)》以《论语》全本为蓝本,择取其中关于“为学”、“修身”、“仁道”、“礼乐”、“财富”、“孝悌”、“”、“处世”、“为政”“教育”和“生死”等十三个方面的话题内容编辑成书。为帮助读者理解,同时也为了将《论语》的思想和智慧推广到世界,我们在编辑的过程中结合名家的研究对原文进行了语内和语际翻译,并对每一条语录进行了启发性的延展解读。对这些解读,我们也附上了英语翻译,希望能对有志于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化的外国读者有益。

目录


一、为学(To Leam)
二、修身(Self-Edification)
三、仁道(T11eWaytoVirtue)
四、礼乐(Ritual andMusic)
五、理想(Ideals)
六、财富(Wealth)
七、孝悌(Filial Piety and Fraternal Submission)
八、(Making Friends)
九、处世(Conducting OneselfiSociety、
十、为政(Administration)
十一、教育(Education)
十二、生死(Life and Death)
十三、孔子其人(Confucius-theMan)

作者介绍


党争胜,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博士、西安外国语大学英语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2010-2011年中关富布莱特高级研究学者。主要从事文学翻译理论和翻译批评研究,出版《文学翻译鉴赏导论》《<红楼梦>英译艺术比较研究》《翻译新究》《翻译名篇欣赏》《TEM测试语用效度研究》等著作5部;发表《论文学翻译的文学性》《许渊冲英译<西厢记>哭宴赏评》《中国古典代表小说在国外的译介与影响》等论文多篇;主持和参与省部、国家科研项目8项,校级研究项目3项。专著《文学翻译鉴赏导论》获2009年陕西省第九次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红楼梦>英译艺术比较研究》获2013年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

文摘


序言


一、为学(To Leam)
二、修身(Self-Edification)
三、仁道(T11eWaytoVirtue)
四、礼乐(Ritual andMusic)
五、理想(Ideals)
六、财富(Wealth)
七、孝悌(Filial Piety and Fraternal Submission)
八、(Making Friends)
九、处世(Conducting OneselfiSociety、
十、为政(Administration)
十一、教育(Education)
十二、生死(Life and Death)
十三、孔子其人(Confucius-theMan)


《论语》是中国古代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成书于春秋末期。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经典,《论语》不仅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伦理、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更是世界哲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其蕴含的深刻智慧,跨越时空,至今仍能为人类社会提供宝贵的精神滋养与思想启迪。 《论语》全书共二十篇,每篇以“学而”、“为政”、“八佾”等篇名命名,篇中包含若干独立或相互关联的短章。这些短章以简洁、精炼的语言,记录了孔子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人物所阐发的观点和教诲。内容涵盖了仁、义、礼、智、信等核心道德范畴,深入探讨了君子之道、为人之道、治国之道、学习之道等人生和社会的重要议题。 一、 仁:仁者爱人,是《论语》思想的基石 “仁”是《论语》思想体系中的最高范畴,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者爱人”,意味着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同情、尊重作为立身处世的根本。孔子认为,仁是人内在的道德情感,是人性中最珍贵的品质。“克己复礼为仁”,强调通过约束自己的欲望,遵循礼的要求,来实现仁的境界。对“仁”的理解,可以从多个层面展开: 忠恕之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对“仁”最通俗易懂的阐释,也是一种推己及人的道德原则。理解他人所承受的,进而反思自己的行为,避免给他人带来不适。 孝悌之心: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培养仁爱之心的起点。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从对亲人的关爱出发,才能将仁爱之心推及他人。 爱人广博: “泛爱众”,孔子并非仅仅要求对亲近的人施以仁爱,而是要将这种爱推广到社会大众。这种爱是出于对生命本身的尊重和对人类共同福祉的追求。 君子之德: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君子在任何时刻都不能背离仁的原则,即使在仓促之间或颠沛流离之时,也应坚持仁德。 “仁”的思想,引导人们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为构建一个有秩序、有温度的社会奠定了基础。 二、 礼:规范行为,维系社会秩序的准则 “礼”在《论语》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更是内在道德修养的体现。“礼”的本质是“节”,即适度、恰当。“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认为,没有仁德作为基础的礼乐,终究是空洞的形式。 等级秩序与社会和谐: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礼”规定了社会各个阶层、各个角色应有的行为规范,从而维护了社会等级的秩序,确保了社会各部分的和谐运转。 情感的表达与约束: 礼仪是情感外化的方式,但同时也包含着对情感的恰当约束。例如,祭祀、丧葬等礼仪,既是对先辈的追思,也是对生命无常的感悟,更是对社会情感的集体抒发。 道德实践的途径: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遵守礼,就是按照道德规范去行动,将仁德落实到具体的行为上。 “礼”的推崇,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秩序、稳定和群体和谐的追求。它强调通过外在的规范来引导人的行为,从而培养人的道德自觉。 三、 义:道德判断与行为的准则 “义”是《论语》中与“仁”并列的重要概念,通常被理解为“宜”,即合乎道义、正当的事情。“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将“义”与“利”对立起来,强调君子应以道义为重,不为私利所动。 是非判断的标准: “见得思义”,在获得利益时,首先要考虑是否合乎道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即使拥有巨大的财富和地位,如果获取的方式不正当,君子也无法安然接受。 担当与责任: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君子肩负着重大的道义责任,需要有坚定的意志和广阔的胸怀去承担。 公正无私: “义”要求在处理事务时,要公正无私,不偏不倚,不因个人好恶而偏离正道。 “义”的思想,强调了个人在道德上的判断力和行动力,是引导人们明辨是非、担当责任的重要力量。 四、 智:求知探索与明辨是非的能力 “智”在《论语》中,既指学习知识的能力,也包括明辨是非、通达事理的智慧。“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强调了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才能真正地学习和进步。 终身学习的理念: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鼓励人们通过学习来获取知识,并通过思考来消化吸收,达到学思结合的境界。 求真务实的态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君子应保持谦逊好学的态度,不断探索真理,不因问题的浅显或向他人请教而感到羞耻。 通达事理的智慧: “知者不惑。”拥有智慧的人,能够看清事物的本质,不会被表象所迷惑,能够做出明智的判断和决策。 “智”的追求,体现了孔子对知识的尊重和对理性思考的推崇,是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动力。 五、 信:诚实守信,是人际交往的基础 “信”即诚信,是《论语》中被反复强调的重要品德。“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失去了信用,那么他在社会上将寸步难行。 言行一致: “言必信,行必果。”承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说到就要做到,这是诚信的基本要求。 内外如一: “巧言令色,鲜矣仁。”花言巧语、伪善的面孔,与真正的诚信背道而驰。 建立信任的基石: 诚信是人与人之间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也是社会稳定运行的保障。 “信”的思想,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诚信的极高评价,深刻影响了人际交往和社会契约的形成。 六、 君子之道:人格修养的典范 《论语》中大量篇章都在描绘“君子”的形象,君子是孔子理想人格的化身。君子之德,涵盖了仁、义、礼、智、信等方方面面,他们追求的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 内省与自律: “吾日三省吾身。”君子注重自我反省,不断审视自己的言行,并加以改正。 坦荡与从容: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心胸开阔,坦荡磊落,而小人则常常忧虑不安。 以身作则: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君子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来影响他人,而非强迫。 关注道义而非个人得失: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注重从自身寻找原因,而小人则习惯于抱怨他人。 君子之道,为历代中国人提供了一个追求人格完善的榜样,激励人们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 七、 为政之道:德治与礼治的融合 《论语》中的“为政”篇,集中探讨了治国理政的原则。孔子主张以“德”为核心的政治理念,认为“举直错诸枉,则民服”。 德政为先: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以道德感召民众,以德行作为施政的根本,能够赢得民心。 以身作则的政治家: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统治者自身的品德至关重要,是施政效能的保证。 礼乐教化: “导之以政令,齐之以刑罚,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认为,单纯依靠政令和刑罚只能让民众免于惩罚,却无法使其产生羞耻之心;而用道德感化,用礼仪来约束,则能使民众知耻并自觉遵循。 任人唯贤: “举贤才”,强调选拔和任用有德有才的人来治理国家。 孔子“为政”的思想,强调了统治者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以及德治、礼治在国家治理中的核心作用,为后世“德政”思想奠定了基础。 八、 学习之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中,“学”字出现的频率极高,充分体现了孔子对学习的高度重视。他将学习视为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关键。 终身学习的态度: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本人就是终身学习的典范,他鼓励人们要对知识保持永不满足的态度,并乐于将所学传授给他人。 温故知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通过不断地复习旧的知识,从中获得新的体会和感悟,是学习的有效方法。 因材施教: “不同质,不能蒙。”孔子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学生的资质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学习的乐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将所学的内容在实践中不断地运用和体会,能够从中获得巨大的乐趣。 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不仅是对个人学习方法的指导,更是对教育理念的深刻阐释,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九、 弟子们的形象:继承与发展 《论语》中,孔子的弟子们虽然各有特点,但他们都深受孔子思想的影响,并在各自的领域内有所建树。从子路、颜回、子贡等弟子的言行中,我们能够看到孔子教育的成果,也能感受到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例如,颜回的“不违仁”,子贡的善于言辩,子路的勇而有谋,都展现了不同个性的学习者在孔子教导下的成长。 结语 《论语》的价值,在于其对人性和社会普遍规律的深刻洞察,以及其所倡导的道德伦理和人生智慧。它并非陈旧的古籍,而是充满生命力的思想宝库。通过深入理解《论语》,我们不仅能够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能在个人修养、人际交往、社会治理等多个层面,获得宝贵的启示,并将其智慧融入现代生活,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理性、美好的社会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沉稳中又不失雅致的配色,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目光。拿到手里,那纸张的质感也相当考究,拿在手上分量适中,翻阅起来有一种踏实的感觉,不像有些精装书会显得过于笨重。内页的排版更是下了功夫,无论是汉文还是对照的英文部分,字体的选择和行距的控制都恰到好处,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而且,我注意到它在细节处理上非常到位,比如书脊的装订,一看就是那种可以经得起反复翻阅的扎实工艺。对于一本需要经常查阅和研读的经典译注类书籍来说,这种对物理形态的重视,无疑为阅读体验增添了不少分数。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让人在阅读内容之余,也能享受到拥有的愉悦。我个人非常看重书籍的“手感”和视觉体验,这本书显然在这方面做到了极致,让人忍不住想把它放在书架上最显眼的位置,随时都可以取出来摩挲一番。

评分

我对这类经典文本的译注类书籍,最看重的就是其思想的深度和解读的独到性。市面上同类书籍汗牛充栋,大多囿于传统释义的框架,缺乏与当代语境的有效对话。而我在这本书中感受到的,是一种难得的新鲜感和穿透力。作者似乎没有被既有的学术藩篱所束缚,而是以一种近乎“去魅”的姿态去重新审视那些耳熟能详的篇章。他们并没有简单地对古文进行直译,而是深入挖掘了字句背后蕴含的文化心理和历史背景,并尝试用现代人更容易理解的逻辑和语言去重新构建其意义体系。这种对文本的“再创造”能力,使得那些原本看似高深莫测的哲思变得鲜活而具有即时的指导意义。我尤其欣赏其中几处对关键概念的辨析,它们不仅清晰地阐明了原文的含义,更进一步探讨了这种含义在不同时代间的演变,体现出极强的思辨能力和广博的学识基础。

评分

阅读体验的流畅性,往往决定了一本书能否被持续阅读下去,而这本书在学术性与可读性之间找到了一个极佳的黄金分割点。它的结构设计非常清晰,章节的划分逻辑严密,注释和译文的排布处理得当,让人在进行深入研究和碎片化阅读之间可以自由切换。举个例子,当你只是想快速回顾某一句子的核心大意时,可以一目了然;但当你想要深入探究其多重含义时,那些穿插其中的背景补充材料和引申思考,又能迅速将你带入更深的层次。这种“进可攻,退可守”的设计,避免了将一本经典读物变成晦涩难懂的“学究之作”。它像一位耐心的导师,知道何时应该放慢脚步解释细节,何时可以稍微加速推进整体框架的构建。这种对读者阅读节奏的体贴,使得学习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而非负担,让人愿意一次又一次地拿起它来品味。

评分

我注意到这本书在引入新见解和平衡传统观点方面所做的努力,这一点非常不易。很多对经典的解读容易走向两个极端:要么是过于守旧,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和生命力;要么是过于激进,为了“新”而“新”,割裂了与历史传承的联系。这本书则明显采取了一种审慎的、兼容并包的态度。它在提出新的诠释角度时,会非常清晰地标注出这些观点与传统主流观点的差异和联系。这种开放而又不失批判性的姿态,让读者在接受新知的同时,也能够建立起对传统解释体系的敬畏和认知。它鼓励读者进行独立的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单一的答案。通过这种方式,它成功地让《论语》这部古老的文本,在当代社会中重新焕发出一种与时俱进的智慧光芒,对于希望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生活中寻找稳定精神坐标的读者来说,具有非凡的价值和吸引力。

评分

作为一位对语言学习抱有热忱的读者,这本书在英汉对照的处理上,展现出的专业性和精细度,绝对值得大书特书。很多双语对照的材料,要么是中文翻译过于死板,生硬地贴合英文结构,导致中文语感不佳;要么就是英文翻译为了追求“地道”而过度发挥,偏离了原文的本意。然而,这本书的译者显然是双语文化背景的深刻理解者。他们似乎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中文部分保持了原文的古朴韵味和严谨结构,同时辅以现代化的流畅表达;而英文翻译则精准地捕捉了孔子思想的精髓,同时使用的词汇和句式非常地道且符合学术交流的规范。特别是那些涉及哲学思辨的复杂长句,被拆解和重构得井井有条,使得非母语者也能相对轻松地把握其逻辑链条。这种高水准的互译,极大地提升了跨文化理解的效率,是任何严肃学习者都无法忽视的优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