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古籍稿钞本经眼录 来燕榭书跋题记
定价:32.00元
作者:黄裳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3-12-01
ISBN:978710109545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黄裳先生是当代藏书家,学问渊博,文笔雅健,所撰藏书题跋尤见功力,为文献研究者和收藏爱好者所重视。黄氏来燕榭藏书中偶有宋元旧刻,足以傲人,但其藏书重要的特色是稿钞本和明清稀少见刊本,其中稿钞本更是以拥有明末清初祁氏澹生堂数代著述,以及如张岱稿本等重要文献,而为世人所知。黄裳也极为重视其所藏稿钞本,大多数都撰有题跋,甚至写有专文,详述得书经过,并考证作者生平及版本源流,介绍稿钞本的基本情况。稿钞本因其文本上的性,文献及史料价值极高。来燕榭所藏稿钞本绝大多数仍秘藏家中,外人无以得见,因此黄裳所撰稿钞本题记成为藏书界和学界了解其基本情况的主要来源。但这些稿钞本题记和专文分散在黄氏各种著作中,检阅不便。因此,今拟将黄裳所撰稿钞本的的题跋和专文辑录编为《古籍稿钞本经眼录:来燕榭书跋题记》,如此庶可一窥来燕榭所藏稿钞本之全貌,有利于读者作进一步之研讨。
目录
书集传纂疏
史记摘丽
南史
通典
续皇王大纪
经济类编
琴史
洞山九潭志
江夏黄氏家谱
北户录
剧谈录
五国故事三楚新录
江南别录
江表志
钓矶立谈
南部新书
文正王公遗事
能改斋漫录
梦粱录
武林旧事
自警编
吹剑录
宋唐义士传辨义录附唐氏原谱
姜氏秘史
天顺日录辨诬
社事始末
复社纪略
甲申三月纪事
哂园杂录
幸存录
所知录
民钞董宦纪略
懿蓄
史祸纪事本末
三冈识略
三冈识略又
谈往
七颂堂识小录
馀冬琐录
甫里高阳家乘
类说
研堂见闻杂记
郑桐庵笔记
太平御览
汲古阁书目两种
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
裘杼楼书目
绛云楼书目
振绮堂书目
佳趣堂书目
清仪阁藏书总目
读有用书斋藏书提要
知圣道斋读书跋尾
海日楼书目
松江韩氏书目提要
葛氏书目
九峰旧庐藏书目
江村消夏录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
弘明集
道藏六种
养真机要
离骚草木疏
嵇康集
杜工部集
樊川集注
韩笔酌蠡
钓矶文集
文泉子集
演山先生文集
柳塘外集
缙云先生文集
忠愍公诗集
兰雪集
瓜庐诗
二妙集
九灵山房集
竹斋诗集
元人才调集
盛明五家诗
赤雅
塔影园集
失题
柳潭遗集未刻逸文
河东君尺牍钞
湖上草尺牍
读书堂诗集
白下集
梅檀阁风人稿
琴楼合稿偶钞
春堂行笈编庚寅
薛生白所著书
衍斋存稿
东山词
沽上醉里谣
情田词
续词苑丛谈
赚文娟红拂传
菊部群芳
澹生堂的藏书
山阴祁氏世守遗书
祁宗规奏疏
易测
全钞
里居越言
禅悦内外合集
两浙古今著作考
祁承燥会试朱卷
祁承燥家书
远山堂曲品剧品
远山堂明剧品残叶
澹生堂全集
澹生堂外集
澹生堂诗文钞
守城全书
祁彪佳乡试朱卷
祁忠敏公手订疏稿
还朝疏稿
远山堂文稚
起元社本远山堂文稚
唐宋八大家文钞
餐玉堂诗稿
阆桴
张岱《琅嬛文集》跋
关于《琅嫘文集》
史阙
张岱的《史阙》
毛诗指说
跋 李一氓藏《宋元词三十一家》
滇南书录
初知稿六卷残存卷四之六
胜国遗臣臧否传二卷
何蔚文年谱诗话
孙髯翁先生诗集
苍雪和尚南来堂诗集存卷三
碧玉泉志稿
著雍六论
作者介绍
黄裳(1919—2012),原名容鼎昌,祖籍山东益都(今青州)人。汉族。笔名黄裳、勉仲、赵会仪,当代散文家、高级记者。黄裳是一位学识渊博又很富有情趣的人,在戏剧、新闻、出版领域均有建树,与梅兰芳、盖叫天、巴金、吴晗等文化名人相交甚笃。
文摘
序言
从一个纯粹的阅读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进入古籍研究的“隐秘的入口”。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经典文本,经过作者的“经眼”之后,才发现其流传之路是多么坎坷和曲折。比如,某个被认为是权威定本的篇章,可能仅仅是因为某个流传较广的版本被偶然保存下来,而真正的早期形态早已散佚。作者没有回避这些遗憾,反而将这些“断裂点”清晰地标示出来,这为我们理解传统文献的“不完美性”提供了极佳的样本。它让我们明白,我们今天所阅读的“经典”,往往是无数次偶然和必然交织的产物,而非一蹴而就的完美定稿。这种对知识生成过程的深度挖掘,极大地拓宽了我的阅读视野,让我对任何声称“权威”的版本都保持一份理性的审视和好奇。
评分这部书光是名字就透着一股子沉甸甸的历史感,翻开扉页,那种老旧纸张特有的、混合着墨香和时间沉淀的味道扑面而来,简直让人有种穿越回过去的错觉。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近乎苛刻的考据态度,从对不同抄本细微的字迹差异的辨析,到对特定历史背景下文风演变的洞察,都体现出极高的专业素养。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在他那间堆满线装古籍的轩斋里,耐心地听他娓娓道来每一页手稿背后的故事。那些看似枯燥的文字记录,在他笔下立刻鲜活了起来,每一个圈点、每一处批注,都指向了千年前某位学者的心绪波动或学术争鸣。这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文献汇编,更像是一部微观的历史侧写,展示了知识是如何在漫长的岁月中被传承、被误读,最终又被拨乱反正的艰难历程。对于真正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和版本学的朋友来说,这种精细入微的审视,带来的学术愉悦是其他通俗读物无法比拟的。
评分这部作品的装帧和排版,也透露出一种对古籍精神的尊重。虽然是现代印刷,但那种版式的疏密得当,注释与正文的巧妙分离,都使得长时间阅读也不会产生强烈的视觉疲劳。更令人称奇的是,作者在梳理那些跨越数个朝代的抄本传承脉络时,竟然能够做到条理清晰,绝无混淆。这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需要对宋、元、明、清各代的手写习惯和官方用语了如指掌。阅读时,我常常会停下来,想象那位“来燕榭”的主人,是如何在一个宁静的午后,面对着同一部典籍的不同版本,默默地比较着纸张的纤维、油墨的浓淡,甚至是装订的钉眼位置。这份对“物”的执着,这份对“真”的追求,使得整本书散发出一种历经风霜却依然坚韧不拔的文人风骨。它不像是一部冰冷的学术论文,更像是一位前辈留给后学的、充满体温的文献指南。
评分这部书的叙事节奏非常独特,它不是线性的,而是像一张铺展开来的巨大网格,从不同的点切入,然后汇聚到核心的文献本体。我特别欣赏作者偶尔穿插的、关于自己求学经历的简短描述,这些个人化的瞬间,如同在严肃的学术论证中投下的一颗小石子,激起一丝涟漪,瞬间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它让我们感知到,学术的探索并非总是在象牙塔中进行,而是充满了对前人遗迹的追寻和敬畏。每一次对某个题跋的解读,都像是一次跨时空的对话,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士大夫阶层的情趣与抱负。整本书读完,心里留下的不是知识点的堆砌,而是一种对历史沉淀的深刻共鸣,仿佛自己也参与了一场漫长而光荣的文化守望。
评分说实话,刚拿到手时,我对这本厚重的书有些望而生畏,觉得可能晦涩难懂,充满了生僻字和复杂的古代术语。但真正沉下心去读进去后,才发现它那种内敛的魅力。它不是那种直白地告诉你“这是什么”的书,而是引导你去“思考它为什么是这样”。作者似乎并不急于给出结论,而是铺陈出大量的原始资料和对比证据,让你自己去推敲、去形成判断。这种叙事方式,非常尊重读者的智力,也极大地锻炼了我们辨析信息真伪的能力。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某个版本在流传过程中被“增删”的部分,那种层层剥茧、还原原貌的写作手法,简直像侦探小说一样引人入胜,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关于某一特定篇目的所有讨论。它教会我的,远超书本本身的内容,更是一种审慎求实的治学态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