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坛经校释(精)--中华国学文库
定价:17.00元
作者:(唐)慧能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2-03-01
ISBN:978710108013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坛经》是我国佛教禅宗的经典。作者慧能系禅宗创始人,倡导“明心见性”,即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坛经校释》以日本学者铃木贞太郎、公田连太郎校订的敦煌写本(即法海本)为底本,参照惠昕、契嵩、宗宝三种改编本进行校释。
内容提要
《坛经》是我国佛教禅宗的经典。作者慧能系禅宗创始人,倡导“明心见性”,即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坛经校释》以日本学者铃木贞太郎、公田连太郎校订的敦煌写本(即法海本)为底本,参照惠昕、契嵩、宗宝三种改编本进行校释。
目录
序言凡例参考书目法海本坛经五十七节目录坛经校释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一○ 一一 一二 一三 一四 一五 一六 一七 一八 一九 二○ 二一 二二 二三 二四 二五 二六 二七 二八 二九 三○ 三一 三二 三三 三四 三五 二六 二七 三八 三九 四○ 四一 四二 四三 四四 四五 四六 四七 四八 四九 五○ 五一 五二 五三 五四 五五 五六 五七附录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略序 法海撰 六祖大师缘起外纪 法海等集 曹溪大师别传失撰人 附:坛经考之一(跋曹溪大师别传)胡适撰 六祖能禅师碑铭王维撰 赐谥大鉴禅师碑柳宗元撰 大鉴禅师碑刘禹锡撰 六祖坛经序惠昕述 六祖坛经序郎简述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赞 契嵩撰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序 德异撰 跋宗宝撰 重锓曹溪原本法宝坛经缘起 (节录)王起隆撰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很大程度上源于它的清晰度和结构布局。作为“中华国学文库”的一员,它在整体设计上就带着一种庄重感,但翻开内页后发现,信息层次的划分极其清晰。经文、校记、白话释义、参考注释,每一个部分都有明确的区隔,即便是同时对照阅读,也不会感到混乱。尤其在处理一些涉及佛教仪轨和因果循环的叙述时,校释者引入了大量的对照材料,比如与《楞严经》或《金刚经》中相关概念的相互印证,这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坛经》思想体系的理解广度。对于我这种习惯做笔记、喜欢在书页边缘写满批注的读者来说,这种清晰的排版简直是福音,不至于因为注释太过密集而影响了对正文的专注度。它让原本被认为晦涩难懂的禅宗经典,变得触手可及,对禅修者和普通文化爱好者都非常友好。
评分这本《坛经校释(精)——中华国学文库》的装帧和排版着实让人眼前一亮,纸张的质感很棒,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体现了出版方对这套“中华国学文库”系列的用心。我尤其欣赏它的注释部分,编校者显然是下了大工夫的,很多晦涩难懂的禅宗术语和典故,都有详尽的白话解释,对于初次接触《坛经》或者对佛教哲学不太熟悉的读者来说,简直是及时雨。以往读的某些版本,要么是注释过于简略,读起来磕磕绊绊,要么是注释本身就陷入了更深的学术泥潭,让人摸不着头脑。但这本书的校释,找到了一个非常精妙的平衡点,既保留了原典的学术严谨性,又确保了普通读者能够顺畅地领会六祖的顿悟法门。尤其是对不同版本之间的文字差异进行了细致的对比和考证,这对于研究佛学史的同仁来说,价值不言而喻,光是这种版本学的考量,就值回票价了。整体感觉是,这是一部可以放在案头,时常翻阅,每一次都能有新体会的佳作。
评分我对比了几家不同出版社的《坛经》版本,这本《坛经校释(精)》在“版本源流考证”这一块做得尤为出色,可以说是下了“苦功”的。它不仅仅是罗列了不同残本或抄本之间的差异,更重要的是,校释者对这些差异背后的可能原因进行了合理的推测和论证。比如,在某些段落中,不同版本的用词细微差别,可能反映了当时禅宗内部流派在教义阐释上的侧重点不同。这种深层次的文本分析,让读者意识到《坛经》的流传本身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它不是一个静止不变的文本,而是在不同历史时期被不同的人理解、记录和传播的。这种对文本动态流变的关注,使得阅读不再局限于文字本身,而是深入到了思想如何在历史中扎根和演变的过程,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厚度。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一本单纯的宗教典籍解读本。它更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心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窗口。从王阳明的心即理,到后世文人对“本心”的探求,都可以在《坛经》中找到源头活水。这本书的校释,恰到好处地将这种哲学深度挖掘了出来,它不仅仅在解释佛教术语,更是在探讨一种对自我、对世界最根本的认知方式。我非常欣赏其中对“顿悟”概念的阐释,它没有把它描述成一个玄乎的、不可企及的“超自然体验”,而是通过日常生活的实例和缜密的逻辑推理,将其还原为人人皆可体悟的“当下觉察力”。这种现代化的解读视角,使得《坛经》即便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依然能提供深刻的安顿人心的力量,让人在喧嚣中寻回内心的宁静与清晰。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对“校释”类的古籍解读抱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它们太过学术化,读起来像是在啃干巴巴的教科书。但翻开这本《坛经校释》后,我的看法彻底改变了。它并非那种冷冰冰的文字堆砌,而是充满了对“心性”的关怀。编者在阐发“明心见性”的章节时,引用了大量后世宗师对慧能思想的发挥和演绎,使得这部经典不再是孤立存在于唐代的文本,而是与整个禅宗发展的历史脉络紧密相连。我特别喜欢其中一处,关于“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辨析,校释者没有简单地给出固定答案,而是从性空与缘起的两个角度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引导读者去体验那种“一念之间,万象归空”的境界。这种引导式的解读,远比直接灌输知识来得有效得多,让人感觉自己是在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