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稿鈔本經眼錄 來燕榭書跋題記

古籍稿鈔本經眼錄 來燕榭書跋題記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黃裳著 著
圖書標籤:
  • 古籍
  • 稿鈔本
  • 經眼錄
  • 燕榭
  • 書跋
  • 題記
  • 清代
  • 文獻
  • 收藏
  • 地方文獻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炫麗之舞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095456
商品編碼:29834547576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3-12-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古籍稿鈔本經眼錄 來燕榭書跋題記

定價:32.00元

作者:黃裳著

齣版社:中華書局

齣版日期:2013-12-01

ISBN:9787101095456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黃裳先生是當代藏書傢,學問淵博,文筆雅健,所撰藏書題跋尤見功力,為文獻研究者和收藏愛好者所重視。黃氏來燕榭藏書中偶有宋元舊刻,足以傲人,但其藏書重要的特色是稿鈔本和明清稀少見刊本,其中稿鈔本更是以擁有明末清初祁氏澹生堂數代著述,以及如張岱稿本等重要文獻,而為世人所知。黃裳也極為重視其所藏稿鈔本,大多數都撰有題跋,甚至寫有專文,詳述得書經過,並考證作者生平及版本源流,介紹稿鈔本的基本情況。稿鈔本因其文本上的性,文獻及史料價值極高。來燕榭所藏稿鈔本絕大多數仍秘藏傢中,外人無以得見,因此黃裳所撰稿鈔本題記成為藏書界和學界瞭解其基本情況的主要來源。但這些稿鈔本題記和專文分散在黃氏各種著作中,檢閱不便。因此,今擬將黃裳所撰稿鈔本的的題跋和專文輯錄編為《古籍稿鈔本經眼錄:來燕榭書跋題記》,如此庶可一窺來燕榭所藏稿鈔本之全貌,有利於讀者作進一步之研討。

目錄


書集傳纂疏
史記摘麗
南史
通典
續皇王大紀
經濟類編
琴史
洞山九潭誌
江夏黃氏傢譜
北戶錄
劇談錄
五國故事三楚新錄
江南彆錄
江錶誌
釣磯立談
南部新書
文正王公遺事
能改齋漫錄
夢粱錄
武林舊事
自警編
吹劍錄
宋唐義士傳辨義錄附唐氏原譜
薑氏秘史
天順日錄辨誣
社事始末
復社紀略
甲申三月紀事
哂園雜錄
幸存錄
所知錄
民鈔董宦紀略
懿蓄
史禍紀事本末
三岡識略
三岡識略又
談往
七頌堂識小錄
馀鼕瑣錄
甫裏高陽傢乘
類說
研堂見聞雜記
鄭桐庵筆記
太平禦覽
汲古閣書目兩種
汲古閣珍藏秘本書目
裘杼樓書目
絳雲樓書目
振綺堂書目
佳趣堂書目
清儀閣藏書總目
讀有用書齋藏書提要
知聖道齋讀書跋尾
海日樓書目
鬆江韓氏書目提要
葛氏書目
九峰舊廬藏書目
江村消夏錄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
弘明集
道藏六種
養真機要
離騷草木疏
嵇康集
杜工部集
樊川集注
韓筆酌蠡
釣磯文集
文泉子集
演山先生文集
柳塘外集
縉雲先生文集
忠湣公詩集
蘭雪集
瓜廬詩
二妙集
九靈山房集
竹齋詩集
元人纔調集
盛明五傢詩
赤雅
塔影園集
失題
柳潭遺集未刻逸文
河東君尺牘鈔
湖上草尺牘
讀書堂詩集
白下集
梅檀閣風人稿
琴樓閤稿偶鈔
春堂行笈編庚寅
薛生白所著書
衍齋存稿
東山詞
沽上醉裏謠
情田詞
續詞苑叢談
賺文娟紅拂傳
菊部群芳
澹生堂的藏書
山陰祁氏世守遺書
祁宗規奏疏
易測
全鈔
裏居越言
禪悅內外閤集
兩浙古今著作考
祁承燥會試硃捲
祁承燥傢書
遠山堂麯品劇品
遠山堂明劇品殘葉
澹生堂全集
澹生堂外集
澹生堂詩文鈔
守城全書
祁彪佳鄉試硃捲
祁忠敏公手訂疏稿
還朝疏稿
遠山堂文稚
起元社本遠山堂文稚
唐宋八大傢文鈔
餐玉堂詩稿
閬桴
張岱《琅嬛文集》跋
關於《琅嫘文集》
史闕
張岱的《史闕》
毛詩指說
跋 李一氓藏《宋元詞三十一傢》
滇南書錄
 初知稿六捲殘存捲四之六
 勝國遺臣臧否傳二捲
 何蔚文年譜詩話
 孫髯翁先生詩集
 蒼雪和尚南來堂詩集存捲三
 碧玉泉誌稿
 著雍六論

作者介紹


黃裳(1919—2012),原名容鼎昌,祖籍山東益都(今青州)人。漢族。筆名黃裳、勉仲、趙會儀,當代散文傢、高級記者。黃裳是一位學識淵博又很富有情趣的人,在戲劇、新聞、齣版領域均有建樹,與梅蘭芳、蓋叫天、巴金、吳晗等文化名人相交甚篤。

文摘


序言



《來燕榭書跋題記:古籍稿鈔本經眼錄》 《來燕榭書跋題記:古籍稿鈔本經眼錄》一書,並非僅僅是一部收錄文稿的書籍,而是一扇窗,一扇通往古代文人精神世界,尤其是那些對於珍貴古籍有著獨特情感與深入研究的士大夫的內心世界的窗。它所呈現的,是作者在長期與古代手稿、鈔本親密接觸中所生發的點滴感悟、考證心得以及對書籍本身承載曆史文化信息的高度珍視。本書圍繞著“經眼錄”這一核心概念展開,旨在記錄作者對所見古籍稿鈔本的審視、品鑒、鑒彆與闡釋,力求還原這些珍貴文獻在曆史長河中流傳的軌跡,以及它們所蘊含的獨特價值。 一、 “經眼”之道:審慎的考證與深情的品鑒 “經眼”二字,道齣瞭本書最核心的價值取嚮。它不是泛泛而談的欣賞,而是基於“親眼所見”的審慎考證,以及由考證生發的、對古籍本體的深情品鑒。“經眼錄”的意義在於,每一條記錄都源於作者對某件具體稿鈔本的細緻觀察和獨立判斷。這種觀察,絕非止於紙張的質地、墨色的深淺、字體的風格,而是深入到版本源流、作者生平、傳抄世係、批校題跋等方方麵麵。 在作者眼中,每一捲古籍都是一個鮮活的生命,它們在曆史的演進中留下瞭不可磨滅的印記。因此,“經眼”的過程,便是去探尋這些印記,去理解它們背後的故事。例如,對於一捲稿本,作者會仔細辨彆其為作者親筆,還是其門人弟子的代筆,亦或是後人依樣畫葫蘆的臨仿。他會關注稿本中的改易、刪增,這些細微之處往往透露齣作者創作時的思路變化、斟酌取捨,是研究作者思想與寫作風格的第一手資料。 而對於鈔本,作者“經眼”的重點則在於其版本價值。是原本、是善本、是流傳有序的孤本,還是舛錯較多、價值相對較低的翻刻本?作者會對比不同版本的異同,考證其傳抄的世係,追溯其流傳的路徑,力求為後人提供清晰可靠的版本信息。這種嚴謹的態度,源於作者對學術傳承的責任感,以及對古籍文獻這一文化遺産的尊重。 “經眼”的背後,更是一種深情的品鑒。作者並非冷冰冰的考據傢,他的筆下,充滿瞭對古籍的熱愛。當他發現一件稀世的善本,或是追溯到一個久已失傳的文獻源流時,其喜悅之情溢於言錶。他會為古人的智慧而贊嘆,為古籍所承載的文化之美而陶醉。這種情感的注入,使得《來燕榭書跋題記》中的文字,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人文的溫度,讀來令人心生親近。 二、 “書跋”與“題記”:多維度解讀古籍的獨特視角 本書的書名“書跋題記”點明瞭其內容呈現的兩種主要形式。這兩種形式,共同構成瞭一個多維度解讀古籍的獨特視角。 書跋,通常是指附著在書本之後,對該書的內容、版本、作者、行世情況等進行評論、考證或補正的文章。在《來燕榭書跋題記》中,作者的“書跋”便是針對他所“經眼”的每一捲古籍,寫下的篇幅相對較長、內容更為深入的評論。這些書跋,可能包含瞭: 版本考證:詳細分析該書的版本源流,辨析其是宋刻、元刻、明刻,還是不同時期的抄本,並與其他已知版本進行比對,指齣其優劣之處。 作者生平與著作考:結閤該書內容,考證作者的生平事跡,梳理其著作目錄,探討該書在作者整體著述中的地位和影響。 內容辨析與解讀:對書中的疑難之處進行解釋,對某些重要的思想觀點進行梳理和評價,甚至提齣自己的見解。 流傳與收藏考:追溯該書的流傳經曆,記錄其曾經被哪些名傢收藏,有哪些重要的批校題跋,以及其在收藏史上的意義。 對後世影響的評估:分析該書對後世學術、思想、文學等方麵産生的實際影響。 題記,則通常是指寫在書籍扉頁、前言、後記或某些重要位置上的簡短文字,內容相對靈活,可以是對書籍的簡單題贈、對作者的敬意,也可以是作者自己閱讀時的一點心得,或是對書籍價值的扼要概括。在本書中,“題記”的功能更為多樣,可能包括: 初見印象:作者在第一次見到某件稿鈔本時,即時産生的直觀感受和初步判斷。 簡要介紹:對該稿鈔本做一個簡要的概括性介紹,讓讀者迅速瞭解其基本信息。 個人心得:作者在閱讀過程中,迸發的靈感、形成的觀點,或是對某些詞句、段落的獨特體悟。 題贈與跋語的結閤:有時,題記也會承擔書跋的功能,對書籍進行更深入的評論。 這兩種形式的結閤,使得本書的內容既有學術研究的深度,又有個人情感的溫度。書跋提供瞭係統性的考證與分析,而題記則捕捉瞭作者在不同時刻、不同情境下的即時思考,兩者相輔相成,共同構建瞭一個立體的、動態的古籍研究圖景。 三、 “古籍稿鈔本”:曆史的沉澱與文化的載體 本書聚焦於“古籍稿鈔本”,這一選擇本身就蘊含著深厚的文化意義。 稿本,是作者親筆書寫或弟子代筆的初稿、定稿,它們往往保留著作者最原始的思考痕跡,是最接近作者本意的文獻。稿本中的修改、圈點、批注,是研究作者思想演變、創作過程的寶貴資料。它們往往數量稀少,一旦齣現,便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和文獻價值。 鈔本,是指用手抄錄的本子。雖然不如稿本直接,但精善的鈔本,尤其是那些由著名學者、藏書傢抄錄,或是經由多人審訂、校對的鈔本,其價值不亞於刻本,甚至在某些情況下,由於避諱、易錯等原因,精善的鈔本反而比刻本更接近原貌。鈔本也是研究古籍流傳、版本演變的重要依據。 “稿鈔本”的“經眼錄”,意味著作者在研究過程中,不僅接觸到瞭已經刊行的書籍,更深入到瞭那些未經雕版、未經大規模傳閱的、更為原始、更為珍貴的文獻層麵。這需要作者具備相當深厚的古籍整理、版本學知識,以及敏銳的洞察力。 這些稿鈔本,不僅僅是紙張和墨跡的集閤,它們是: 曆史的見證:每一捲稿鈔本,都曾被一位或多位古代讀書人所持有、所閱讀、所珍藏。它們承載著這些人的生活氣息、學術追求、審美情趣,是連接今人和古人的重要橋梁。 文化的載體:它們記錄著古代的知識體係、思想流派、學術爭鳴。通過對這些稿鈔本的研究,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社會的文化麵貌。 智慧的結晶:無論是作者的創作,還是抄錄者的用心,亦或是後人批校的痕跡,都凝聚著古人的智慧與心血。 《來燕榭書跋題記:古籍稿鈔本經眼錄》這本書,正是作者用他敏銳的“眼”和深情的“心”,去洞察這些沉澱在稿鈔本中的曆史與文化,並將這些珍貴的發現與感悟,以文字的形式,呈現在讀者麵前。它不僅僅是對個體藏書的記錄,更是對中華傳統文化寶庫的一次深度挖掘與細緻梳理,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文獻價值,能夠激發讀者對古籍研究的興趣,增進對中國古代文化傳承的認識。

用戶評價

評分

從一個純粹的閱讀愛好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進入古籍研究的“隱秘的入口”。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經典文本,經過作者的“經眼”之後,纔發現其流傳之路是多麼坎坷和麯摺。比如,某個被認為是權威定本的篇章,可能僅僅是因為某個流傳較廣的版本被偶然保存下來,而真正的早期形態早已散佚。作者沒有迴避這些遺憾,反而將這些“斷裂點”清晰地標示齣來,這為我們理解傳統文獻的“不完美性”提供瞭極佳的樣本。它讓我們明白,我們今天所閱讀的“經典”,往往是無數次偶然和必然交織的産物,而非一蹴而就的完美定稿。這種對知識生成過程的深度挖掘,極大地拓寬瞭我的閱讀視野,讓我對任何聲稱“權威”的版本都保持一份理性的審視和好奇。

評分

這部作品的裝幀和排版,也透露齣一種對古籍精神的尊重。雖然是現代印刷,但那種版式的疏密得當,注釋與正文的巧妙分離,都使得長時間閱讀也不會産生強烈的視覺疲勞。更令人稱奇的是,作者在梳理那些跨越數個朝代的抄本傳承脈絡時,竟然能夠做到條理清晰,絕無混淆。這本身就是一項巨大的工程,需要對宋、元、明、清各代的手寫習慣和官方用語瞭如指掌。閱讀時,我常常會停下來,想象那位“來燕榭”的主人,是如何在一個寜靜的午後,麵對著同一部典籍的不同版本,默默地比較著紙張的縴維、油墨的濃淡,甚至是裝訂的釘眼位置。這份對“物”的執著,這份對“真”的追求,使得整本書散發齣一種曆經風霜卻依然堅韌不拔的文人風骨。它不像是一部冰冷的學術論文,更像是一位前輩留給後學的、充滿體溫的文獻指南。

評分

這部書的敘事節奏非常獨特,它不是綫性的,而是像一張鋪展開來的巨大網格,從不同的點切入,然後匯聚到核心的文獻本體。我特彆欣賞作者偶爾穿插的、關於自己求學經曆的簡短描述,這些個人化的瞬間,如同在嚴肅的學術論證中投下的一顆小石子,激起一絲漣漪,瞬間拉近瞭與讀者的距離。它讓我們感知到,學術的探索並非總是在象牙塔中進行,而是充滿瞭對前人遺跡的追尋和敬畏。每一次對某個題跋的解讀,都像是一次跨時空的對話,我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士大夫階層的情趣與抱負。整本書讀完,心裏留下的不是知識點的堆砌,而是一種對曆史沉澱的深刻共鳴,仿佛自己也參與瞭一場漫長而光榮的文化守望。

評分

說實話,剛拿到手時,我對這本厚重的書有些望而生畏,覺得可能晦澀難懂,充滿瞭生僻字和復雜的古代術語。但真正沉下心去讀進去後,纔發現它那種內斂的魅力。它不是那種直白地告訴你“這是什麼”的書,而是引導你去“思考它為什麼是這樣”。作者似乎並不急於給齣結論,而是鋪陳齣大量的原始資料和對比證據,讓你自己去推敲、去形成判斷。這種敘事方式,非常尊重讀者的智力,也極大地鍛煉瞭我們辨析信息真僞的能力。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某個版本在流傳過程中被“增刪”的部分,那種層層剝繭、還原原貌的寫作手法,簡直像偵探小說一樣引人入勝,讓人忍不住一口氣讀完關於某一特定篇目的所有討論。它教會我的,遠超書本本身的內容,更是一種審慎求實的治學態度。

評分

這部書光是名字就透著一股子沉甸甸的曆史感,翻開扉頁,那種老舊紙張特有的、混閤著墨香和時間沉澱的味道撲麵而來,簡直讓人有種穿越迴過去的錯覺。我尤其欣賞作者那種近乎苛刻的考據態度,從對不同抄本細微的字跡差異的辨析,到對特定曆史背景下文風演變的洞察,都體現齣極高的專業素養。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者,在他那間堆滿綫裝古籍的軒齋裏,耐心地聽他娓娓道來每一頁手稿背後的故事。那些看似枯燥的文字記錄,在他筆下立刻鮮活瞭起來,每一個圈點、每一處批注,都指嚮瞭韆年前某位學者的心緒波動或學術爭鳴。這不僅僅是一本簡單的文獻匯編,更像是一部微觀的曆史側寫,展示瞭知識是如何在漫長的歲月中被傳承、被誤讀,最終又被撥亂反正的艱難曆程。對於真正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和版本學的朋友來說,這種精細入微的審視,帶來的學術愉悅是其他通俗讀物無法比擬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