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子古诗教解 (明)湛若水著

白沙子古诗教解 (明)湛若水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湛若水著 著
图书标签:
  • 古诗
  • 诗歌
  • 文学
  • 明代文学
  • 湛若水
  • 白沙子
  • 教注
  • 诗评
  • 古典文学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典则俊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61537
商品编码:2984444498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12-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书名白沙子古诗教解
作者(明)湛水著
定价29.80元
ISBN号9787549561537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2-01
版次1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装帧:平装开本:32开重量:0.4
版次:1字数:页码:
  插图

  目录

  内容提要
《白沙子古诗教解》(又名《白沙先生诗教解》、《白沙诗教》等)是明代理学湛水(1466-1560)注释其师陈献章(1428-1500,号白沙子)部分古体诗的著作,在中传统图书分类中通常被置于集部的别集类。湛水的老师陈白沙,也是一名卓有成的思想,同时又以深通诗艺闻名于世。陈白沙一生至少写过两千多篇诗作,其中楚辞、古体、近体、绝句、律诗等各种体裁,应有尽有。湛水却认定其诗之精者乃是古体(相对于隋唐才出现的追求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近体诗”而言的古代诗歌),并从正德十六年(1521)前后开始编纂《白沙子古诗教解》一书,着重向世人阐释其师蕴含在古体诗之中的圣贤之道。

  编辑推荐
古籍,加评介,更利传承。

  作者介绍
湛水(1466~1560),明代哲学、教育、书法,字元明,号甘泉,增城(今广东省增城县)人。孝宗弘治间进士,选庶吉士擢编修。世宗嘉靖初,官南京祭酒、礼部侍郎。后历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少师事陈献章,后与王守仁同时讲学,各立门户。王主讲 “致良知”。湛主讲“随处体认天理”,认为:“吾之所谓心者、体而不遗者也,故无内外;阳明之所谓心者,指腔子里而为言者也,故以吾之说为外。”(《答扬少默》)。强调以主敬为格物功夫;说:“故善学者,另动静一于敬。”(《答于督学》),著有《湛甘泉集》。

  序言

《白沙子古诗教解》:明代湛若水诗学思想的脉络梳理与解读 《白沙子古诗教解》,由明代著名理学家湛若水(字子元,号白沙,故世称白沙先生)所著,是一部在中国古代诗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著作。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唐宋以来的古诗名篇,进行逐字逐句的注释,而是以湛若水独特的哲学思想为指导,对古诗进行深入的解读与阐释,旨在揭示古诗中蕴含的道义与人生的智慧。本书的价值在于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它超越了纯粹的文学鉴赏,将诗歌创作与个人修养、道德实践紧密结合,为后世研究湛若水思想及明代诗学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一、 湛若水其人及其思想背景 要理解《白沙子古诗教解》,首先需要了解其作者湛若水。湛若水(1466-1565),字子元,号白沙,是明代中期一位极具影响力的思想家、教育家,更是被誉为“阳明后第一人”。他与王阳明同出一门,皆为陆九渊心学的重要传承者,但又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独特体系。湛若水继承了陆九渊“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的学说,并进一步强调“天理流行,无非心体”的观点。他认为,天理并非外在于人心,而是内在于心,通过体察自己的内心,便能体悟到天地万物的本源。这种“致良知”的实践,在湛若水看来,是人生的根本追求,也是达到至善境界的途径。 在教育方面,湛若水主张“循序渐进,因材施教”,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实践,鼓励他们通过躬行实践来体悟真理。他的学说对明代中后期乃至清初的学术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弟子众多,遍布各地,形成了庞大的“白沙学派”。 二、 《白沙子古诗教解》的编纂宗旨与核心理念 《白沙子古诗教解》的编纂,并非出于为初学者提供基础诗歌知识的考量,其根本宗旨在于通过解读古诗,阐发湛若水的心学思想,引导读者体悟“天理”与“人心”的契合,从而达到提升道德修养、实现人生价值的目的。本书的核心理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诗以载道: 湛若水认为,优秀的古诗并非仅仅是文字的组合,而是承载着“道”的载体。这些“道”可以是天地自然的规律,可以是人生的哲理,更可以是圣贤的道德教诲。他通过对古诗的解读,挖掘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将文学的审美价值与儒家的道德教化融为一体。 2. 心即理,诗即心: 遵循心学“心即理”的原则,湛若水认为,诗歌的创作本质上是诗人内心世界的流露。理解一首诗,关键在于体悟诗人心中的情感、思想与境界。因此,解读诗歌的过程,也是体察与反思自己内心的过程。通过诗歌,读者可以窥见圣贤的心迹,进而反观自身,修正品格,升华心灵。 3. 格物致知,躬行实践: 湛若水强调“格物致知”并非局限于对外物的考察,而是更侧重于对内心的体察与实践。在诗歌的解读中,他鼓励读者不仅仅是停留在字面理解,更要通过反复品味,将诗中的情怀、哲理内化于心,并将其落实到日常的行动中。诗歌的学习,成为一种“知行合一”的实践过程。 4. 循序渐进,自然而化: 湛若水反对刻意雕琢或生搬硬套的作诗方法。他认为,真正的诗歌创作应是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是“天理”在人心中的顺畅运行。在解读诗歌时,他也提倡循序渐进,从浅入深,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领悟诗歌的精髓和人生的大道。 三、《白沙子古诗教解》的解读方法与特色 《白沙子古诗教解》的解读方法,深刻体现了湛若水的心学特色,其主要特点如下: 1. 以理释诗: 不同于传统的音韵、训诂式的诗歌注释,本书更侧重于从哲理的角度来阐释诗歌。湛若水会将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叙事等,与他的心学理论相结合,解读出诗歌背后所蕴含的“天理”、“人情”、“性命”等概念。例如,当解读描写自然景色的诗句时,他可能不会过多关注描写的技巧,而是侧重于从景物中体悟自然之道,以及自然之道如何反映于人心。 2. 突出“气象”与“境界”: 湛若水非常重视诗歌的“气象”与“境界”。他认为,一首诗的优劣,不仅在于语言的精炼,更在于其所传达出的宏大、深远的意境和诗人高尚的精神境界。他会在解读中强调诗歌所营造的整体氛围,以及诗人如何在有限的篇幅中展现出无限的哲思。 3. 注重作者的“心源”: 在解读每一首诗时,湛若水会尽量去探究作者创作时的心境、思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以此来理解诗歌的真实意涵。他相信,只有深入理解了作者的心源,才能真正把握诗歌的精髓。 4. 融入个人体悟与劝诫: 作为一部“教解”之作,本书不可避免地融入了湛若水个人的学习心得与人生感悟。他常常会在诗歌的解读之后,引申出对读者在道德修养、人生态度等方面的劝诫,旨在引导读者效法古圣先贤,在生活中践行“致良知”。 5. 精选与代表性: 《白沙子古诗教解》所选的诗歌,并非追求数量的庞大,而是以其思想的深刻性、艺术的代表性以及对湛若水学说的阐释的契合度为主要标准。本书精选了大量唐宋以来享有盛誉的诗人作品,这些作品往往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水准,能够更好地承载湛若水想要传达的道理。 四、《白沙子古诗教解》在学术史上的意义与影响 《白沙子古诗教解》作为湛若水诗学思想的重要载体,在中国学术史上具有多重意义: 1. 明代诗学理论的重要代表: 本书是明代中后期“后七子”复古派之后,一股重要的心学诗学思潮的代表作。它在强调诗歌的思想性与道德性方面,与当时一些纯粹追求形式的诗歌流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丰富了明代诗学的理论内涵。 2. 心学在诗学领域的实践: 湛若水通过本书,成功地将心学“致良知”、“心即理”等核心理念,具体而生动地体现在诗歌的解读过程中。这为后世如何运用哲学思想来指导文学创作与鉴赏,提供了重要的示范。 3. 促进诗歌的教化功能: 本书强调诗歌的教化作用,将诗歌视为提升个人道德修养、体悟人生真谛的重要途径。这种观点对后世文学的社会功能产生了持续的影响。 4. 研究湛若水思想的窗口: 对于研究湛若水思想体系的学者而言,《白沙子古诗教解》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湛若水是如何将他的抽象哲学理论,运用到具体的文学作品解读中,感受其思想的鲜活与实践性。 5. 对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 尽管《白沙子古诗教解》并非一本通俗的诗歌赏析读物,但其所倡导的“诗以载道”的思想,以及对诗人内在心性的关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后世一些重视思想深度和道德情怀的诗人。 五、 结语 《白沙子古诗教解》是一部凝聚了明代大儒湛若水深邃思想与独特见解的著作。它以古诗为载体,以心学为指导,深刻揭示了诗歌与人生、与道德、与天理之间的内在联系。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对中国古代诗歌的解读,更在于其所展现的、将哲学思想融入文学实践的独特路径,以及对个体道德修养的持续引导。阅读《白沙子古诗教解》,我们得以窥见明代士人心中的精神追求,感受那种将人生、道德与艺术融为一体的宏大志向,也为我们今天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诗”的深层含义,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用户评价

评分

语言风格上,这本书呈现出一种沉稳而富有力量的笔触。作者的叙述并不矫揉造作,而是用一种非常直接、精准的语言去阐述观点,字里行间透露出深厚的学养和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力。读起来,不会有那种晦涩难懂的“之乎者也”的堆砌,相反,它有一种现代的清晰度,同时又保留了古典文本的韵味。很多句子读完后,都需要停下来细细回味,因为其中蕴含的哲理和见解非常深刻。这种文字的力量感,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它像是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作者思考的深度和广度,读来令人心悦诚服。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定价略显偏高,但当我真正开始阅读并深入了解其内容后,我完全理解了这种价值的体现。它所承载的不仅仅是纸墨成本,更是知识的密度和整理的难度。它提供了一种高效率、高质量的知识获取方式,省去了读者在海量资料中筛选辨伪的时间。对于那些真正热爱传统文化并愿意投入精力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笔值得的投资。它带来的知识增益和精神滋养,远超出了标价所体现的物质价值。这更像是一份可以传承下去的文化遗产的缩影,而非仅仅是一次性的消费品。

评分

这本书的选材和编排逻辑看得出作者下了不少功夫,它并非简单地将古籍堆砌,而是经过了精心的梳理和构建。从目录的层级划分就能感受到其内在的严谨性,每部分的过渡都处理得自然流畅,让人在阅读过程中能够顺畅地跟上作者的思路。这种结构上的清晰度,极大地降低了理解复杂古籍的门槛。我感觉作者在构建这个知识体系时,是将读者放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力求做到深入浅出,既能满足资深研究者的需求,也能让初学者感到亲切。整体的阅读下来,你会发现它像是一条精心铺设好的知识路径,每一步都有清晰的指引,而不是让人在浩瀚的文献中迷失方向。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有古典韵味,封面上的墨色笔触和古朴的字体,让人一拿在手里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时代。内页的纸张选得也很好,触感温润,字迹清晰,阅读体验非常舒适。我尤其欣赏它在排版上的用心,许多页面的留白恰到好处,使得内容不至于显得拥挤,读起来心境平和,更容易沉浸到古人的智慧之中。每次翻阅,都能感受到那种对传统文化的敬重与传承。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放在书架上都觉得格调非凡。装帧上的细节处理,比如书脊的烫金工艺,都体现了出版方的匠心独运,这对于喜欢实体书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大加分项。

评分

这本书的插图和辅助材料的运用堪称一绝。它们不是那种为了填充版面而随意添加的装饰品,而是真正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无论是对某些概念的图解,还是对历史背景的场景复原,都处理得极其考究和精准。这些辅助元素有效地打破了纯文字阅读可能带来的疲劳感,并且极大地增强了对文字内容的理解深度。尤其是在解释那些需要空间想象力的理论时,配图的引入简直是神来之笔,让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可感。可以说,这套书的视觉设计团队与文字作者的配合度非常高,共同营造了一种沉浸式的学习环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