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件:大学校长说教育 9787508660981

心件:大学校长说教育 978750866098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位 著
图书标签:
  • 教育
  • 高等教育
  • 大学
  • 校长
  • 教育理念
  • 教育思考
  • 管理
  • 人文社科
  • 职业发展
  • 人生规划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泰源博文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60981
商品编码:2985862437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心件:大学校长说教育

定价:39.00元

作者:郭位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6-05-01

ISBN:9787508660981

字数:

页码:32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中国为何没有的大学?为何缺少创新人才?

  香港城市大学校长观察两岸高等教育,呼吁建设大学的“心件”

  我们的大学

  有硬件:宏伟的校舍、先进的设备

  有软件:完备的制度、从优的政策

  缺乏心件:执政者的见解、社会的进取心、教育工作者的心态


内容提要


  中国为什么没有世界的大学?两岸都在倡导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为何只有形式,少有实际成果?教学和研究工作如何平衡?现有的行政制度是否束缚了创新力……

  作者将近二十年来对国际大学的观察与自己在两岸三地大学的切身体验结合,从多个角度提出了高校建设的专业意见。并提出了自己的核心见解:心件。高等教育的建设绝不仅是依靠盖华美的教学楼、引进先进的设备或是制定完备的行政制度、考评标准等硬件和软件手段。尤为重要的是从业人士的“心件”建设。“心件”贯穿于大学的方方面面,唯有完善“心件”,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的创新力、国际化程度,培育出的人才。


目录


· 部 高等教育国际化

· 章: 高等教育徒具硬软件,管窥蠡测国际化

· 第二章: 1980年后的英国高等教育

· 第三章: 大陆、香港、台湾高等教育略述

· 第四章: 简单是复杂的

· 第五章: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盲点与迷失

· 第六章: 沟通与英文偏解

· 第七章: 让生动走进校园

· 第八章: 众生未有上下等,一国何分左右行?

·

· 第二部 教研合一

· 第九章: 传道、授业、解惑外还少了什么?

· 第十章: 大学之道,教研合一

· 第十一章: 培养通才与专才的策略

· 第十二章: 学位少有用,成功靠努力

· 第十三章: 全人教育的盲点

· 第十四章: 缺乏团队精神的社会:穷得只剩钱财

·

· 第三部 质量、评鉴

· 第十五章: 质量与大学评比

· 第十六章: 评比提升高等教育的品质

· 第十七章: 人文社会领域的评比

· 第十八章: 课程设计与专业选择

· 第十九章: 港、台、大陆高等教育“心件”的加强

· 第二十章: 两岸三地少子化

·

· 第四部 创意、创新

· 第二十一章: 路归路、桥归桥,莫把权术当学术

· 第二十二章: 大门虽小处,休士必可观

· 第二十三章: 创新在于探索

· 第二十四章: 这个社会缺少了什么?

· 第二十五章: 谁来推动创新科技?

· 第二十六章: 无风无险,无创不新

· 第二十七章: 高等教育的创意

· 第二十八章: 政策导向,避免微观管理

· 附录一: 从校长致辞看名校的气质

· 附录二: 做个自然的校长

· 后语 清流之气


作者介绍


  郭位,香港城市大学校长,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港科院创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及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他是电子早衰期研究的先驱,在系统安全可靠度研究方面早享盛名。

  2008年抵港前,他为台湾大学、新竹清华大学、新竹交通大学荣誉讲座,北京清华大学运筹学讲座,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名誉教授。曾任职美国能源部橡树岭国家实验室高级管理团队,田纳西大学工学院院长;任教德州农工大学,Wisenbaker 创新讲座、工业(及生物)工程系系主任、电机系教授;受聘贝尔实验室。

  郭位首开先河,以科学实证剖析教学与研究,受邀在世界50余所大学讲授“教研合一”的理念。两岸清华大学分别以中英文出版《教研相长》一书。自从出任香港城市大学校长以来,他制订发展策略,提升学术教研,有口皆碑。

  他撰写《核电关键报告》(香港天地版《七彩能源一鉴开》),以能源环保、经济福祉、可靠可持续性全面生态系统分析为主轴,于2013年由台北天下文化出版,较2015年巴黎联合国气候峰会(COP21)标示的减碳主题早两年多。北京大学出版社的简体字版《核电 雾霾 你》经广大书友票选为第五届“环保科普创新奖”网络“人气奖”。此书被翻译为多国文字,在麻州、东京、巴黎、莫斯科分别发行英、日、法及俄文版。近年出版的中文书如此受到国际重视,十分罕见。


文摘


  引子

  2008年5月14日,我抵达陌生的香港城市大学,出任校长。说陌生,是因为除了短期访问过香港科技大学之外,香港对我是一片空白,而我对香港想必也是一片空白。

  到香港,只能说是缘分。对于在美国高等教育、高科技界工作学习了 34 年的我来说,这个缘分既曲折又令开眼界。

  2008年之前,我倒是经常访问台湾与大陆的高校和科研单位,对台湾的教改及大陆的高校革新与僵化制度颇为关注。由于指导过好几位韩国博士生,还曾多次访问韩国,研讨高等教育、科技与创新。

  本书共28章正文及前言、后语总结,分4部分,阐述了我对两岸高等教育的观察与看法。

  高等教育国际化

  作为一个非主流社会的华人,身处美国,主持学术管理多年,是非曲直,条理分明,有迹可循。霎然间回首,抵港不久,便见识了校园纷乱,起因是一些讲师的聘约到期,副校长按照规定决定不予续约。一个平常、合法、合理的决定,却引发校外人士参与鼓噪。风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非学术性的置入干扰,远离了就事论事的原则,为校园运作平添波折,这绝不是国际化的常态。

  香港是一个英文通用的城市,也号称世界上国际化的城市之一。国际化的香港,尚且如此政教纠缠、风檐难解,台湾与大陆教育的现代化岂非等而下之?

  国际化是什么意思?两岸的高等教育是否找错了病根、用错了药(barking up the wrong tree)?

  教研合一

  到香港的第二个经历就是教研分家,教课的讲师纯教课,研究的教授只研究。等到重返台湾之后,了解到台湾也有研究型的大学只重研究,教学型的大学不研究。可是,又感到奇怪,为什么想学习的人竟优先选读不重教学的大学,而不重研究的教学型大学又居然授出博士学位?到底是些什么样的研究型大学不教学,又是什么样不研究的教学型大学胆敢招收博士生?

  等再次访问之前熟悉的大陆高校之后,我终于了解了,两岸的大学里,不曾做过研究的教师,被归为教学型的大学教师;而那些从事研究的教授,只好被当作研究型的大学教授看待。大家似乎先假设做研究的人,不懂得教学,甚至不需要教学;而教学的老师不研究,当然也就不懂得“上穷碧落下黄泉”的道理。我想,不从事研究的人,难道就懂得教学?而从事研究的人,就不懂得教学吗?

  如果有人只吃营养的食物并不运动,或者只顾运动而不重饮食,那怎么健康得起来?

  质量、评鉴

  大学的教职人员,曾经怕被评估,教学不能评估,研究不能评估,专业也不能评估,否则就是干涉学术自由。可是不评估,怎么进步?就像不照镜子,怎么整理仪容?何况,学术自由是指从事学术教研的自由。如果从事的工作与学术无关,怎么能说是学术自由?怎么从事学术科研的人不见得没有自由,不从事学术工作的人,反而老谈学术自由?

  所以要重视质量,在充分定义的范围内,谈该谈的,做该做的,追求与成效,其理自明。如今,质量的设计、评估、提升,已从制造业推广到服务、医疗、、教育、司法等各方向。大学在质量保证的概念之下,进步快速,已经硬、软件的投资,而应进一步评估“心件”的投入。

  “心件”的有无,是决定两岸高等教育落后先进的要件。

  创意、创新

  创意可以随性,创新则要以品质为主,只有达到“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创意才能算是创新。质量的改进与推广就是创新,创新导致的创业终究要改进生活质量。

  创新是两岸除国际化以外,常被高等教育界提起的憧憬,也是让人不了解、可望而不可即的理念。高等教育的执行有赖投入资源,导向政策,远离微观管理,放手交给专家带头执行;社会尊重教研专业,远离官僚;大学教授求新,仍以学生及学术为主,接受同侪评比,遵行专业道德。

  国际化的“心件”

  桥归桥、路归路,提升国际化的“心件”,应该强调团队精神,重视产、学、研的结合,远离产、官、学牵扯不清的关系。如果能做到这些基本要求,遵守小道理、少讲空泛的大道理,创意才有意义,创新才有希望。

  ……


序言



《心之所向:大学校长的教育实践与思想》 作者: [此处应填写真实作者姓名,而非“大学校长”] 出版社: [此处应填写真实出版社名称,而非“中信出版社”] ISBN: 9787508660981 内容简介: 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浪潮中,高等教育肩负着塑造未来、引领社会进步的重任。本书并非对某一具体大学教育模式的百科全书式罗列,也非对某一特定学科知识的浅尝辄止,而是深入挖掘高等教育核心价值与实践智慧的集结。它将带领读者穿越学术殿堂的围墙,走进一位经验丰富的教育者内心深处,去感受他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洞察,以及他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以脚踏实地的行动践行着对教育理想的执着追求。 本书的主线并非是冰冷的数据、刻板的规章,而是由一系列生动的故事、真挚的反思、以及在实践中凝结出的教育哲学所串联而成。作者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学养,剖析了现代大学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从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到学术创新的驱动力,再到大学与社会责任的互动,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探讨。这并非一次纸上谈兵的理论演练,而是源自无数次与青年学子的对话、与学术同仁的研讨、与社会各界的交流,是教育者在真实世界中不断学习、不断调整、不断前行的真实写照。 在人才培养方面,本书着重强调的并非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塑造。作者认为,真正的教育,是点燃学生内心的求知欲,激发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其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引导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独立的价值判断。这其中包括了如何设计更具启发性的课程,如何构建更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学术环境,以及如何在校园中营造一种鼓励质疑、包容失败的文化氛围。书中会穿插讲述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某个学科课程改革的尝试,或者某项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的孵化过程,从中折射出作者对于“何为优秀的大学毕业生”的深刻思考。他或许会谈到,在知识更新迭代如此迅速的当下,大学更应教给学生的,是“如何学习”,而非“学到什么”,是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使其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关于学术创新,本书并非停留在对科研成果的赞美,而是深入探讨了孕育创新的土壤。作者会阐述,一个真正具有活力的大学,应该是思想的自由市场,是不同观点碰撞的平台。他会分享如何在学术领域打破壁垒,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如何为年轻学者提供成长空间和必要的支持,让他们敢于挑战权威,勇于探索未知;以及如何营造一种鼓励冒险、容忍试错的学术文化。书中可能会涉及对大学科研体制的思考,比如如何平衡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如何提高科研效率,以及如何确保学术研究的严谨性与前沿性。作者或许会分享他如何通过组织跨学科的论坛、设立专项的研究基金、或者改革职称评审制度等方式,来激发学术的源头活水。 在大学与社会责任方面,本书将超越狭隘的教育范畴,将其视为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量。作者会探讨大学如何更好地服务社会,如何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如何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他可能会分享大学如何与企业、政府、社区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应对社会面临的挑战。同时,本书也会关注大学在塑造社会价值观、传承优秀文化、以及提升国民整体素质方面所扮演的角色。在这一部分,作者或许会分享他如何推动大学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例如通过开展科普教育、参与公益事业、或者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咨询服务等。他会强调,大学不应是象牙塔,而应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连接知识与应用的桥梁。 本书的语言风格朴实而富有感染力,充满了教育者特有的温度和情怀。作者在叙述中,不回避现实的复杂性,也不夸大理想的光辉,而是以一种沉静而坚定的姿态,展现了教育工作者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他或许会引用一些历史上的教育名家之言,但绝非生搬硬套,而是将其融入到当代的语境中,赋予其新的生命力。书中也可能穿插一些他在担任大学校长期间,所经历的挑战与抉择,这些经历让他的论述更具说服力,也让读者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教育实践的艰辛与伟大。 《心之所向:大学校长的教育实践与思想》是一本写给所有关心高等教育的人的书。无论是正在求学、治学、还是已经走出校园的读者,都能从中获得启发。它提醒我们,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而“育人”的根本在于“用心”。这本书将带领读者重新审视大学的意义,思考教育的力量,并最终激发我们对美好教育未来的共同向往。它并非提供标准化的答案,而是提出引人深思的问题,邀请读者一起踏上探索教育真谛的旅程。 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思想笔记”,记录了一个教育者在漫长职业生涯中,对教育事业的感悟、思考、以及他如何用行动去回应这些思考。它不是一本操作手册,教你如何一步步建设一所成功的大学,而更多的是传递一种教育的理念,一种对人类成长和文明进步的深刻信念。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对知识的敬畏,对青年的热爱,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在这本书中,你不会读到关于具体的大学管理技巧的详细指导,也不会有关于如何提升大学排名的策略分析。相反,你会感受到的是一种对教育本质的回归,一种对“为何教育”的追问,以及一种对“如何真正帮助学生成长”的执着。作者会分享他如何看待大学作为知识的殿堂,但同时也是思想的熔炉;他如何理解学术的自由与责任,以及如何在开放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例如,在谈及学生培养时,作者可能不会详细列举具体的课程设置,而是会从更宏观的层面,阐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性。他会强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远超想象,大学教育的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如何主动获取、辨别、以及应用知识,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他可能会分享一些关于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观察,例如通过引入探究式学习、项目式学习,或者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的知识整合。他也会强调人文素养的培养,认为一个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广博的视野,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深刻的同理心。 在学术创新方面,本书的关注点不在于如何量化科研成果,而是探讨如何营造一个鼓励探索、支持冒险的学术生态。作者可能会反思,在某些体制下,过度强调指标和功利性,可能会扼杀学术的创造力。他会倡导一种更宽松、更自由的学术环境,鼓励学者进行基础性、前瞻性的研究,即使这些研究在短期内看不到直接的经济效益。他可能会分享一些关于如何打破学科壁垒,促进不同领域学者之间交流合作的经验,认为真正的创新往往诞生于学科的交叉地带。他也会关注对年轻学者的培养,强调为他们提供一个相对稳定、有支持性的研究平台,让他们能够安心钻研,勇于突破。 关于大学与社会的联系,作者会超越简单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而是深入探讨大学在社会发展中的更深层次的使命。他会强调大学作为知识的生产者的同时,也应是社会价值观的塑造者和文化传承的守护者。他可能会分享一些关于如何让大学的声音被社会听到,如何通过公开讲座、社会服务、政策咨询等方式,为社会发展贡献智慧。他也会关注大学在提升社会整体文明程度中的作用,例如通过普及科学知识,传播人文精神,以及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交流。 本书的语言风格,是力求避免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是用真诚的叙事,将深刻的教育理念融入其中。作者会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他在面对教育难题时的思考,以及如何做出选择。这些故事可能涉及他对学生成长困惑的耐心解答,对教师职业发展的悉心指导,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深远谋划。这些细节的描绘,让整本书充满了人情味,也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作为一位教育者的担当与温度。 最终,《心之所向:大学校长的教育实践与思想》希望传递的是一种教育的情怀,一种对人类未来的坚定信念,以及一种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它不是一本简单的教科书,而更像是一次与一位智者、一位长者的深入对话,在对话中,你会获得关于教育的全新视角,以及前行的力量。本书将激励读者去思考,在当今快速变化的时代,大学的真正价值何在,以及我们如何共同努力,去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教育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一开始就吸引了我:“心件:大学校长说教育”。“心件”,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温度和深度,让人联想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塑造和情感的共鸣。而“大学校长说教育”,这更是将目光聚焦到了教育体系的核心人物身上,他们的视角,他们的思考,必定蕴含着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洞察。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这些身居高位的教育者眼中,我们当前所处的教育环境有着怎样的挑战?他们认为教育的未来方向在哪里?那些被我们常常忽略的,但却至关重要的“心”的部分,究竟该如何去培养和呵护?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像一股清泉,涤荡我心中关于教育的迷思,让我看到教育的另一种可能性,一种更加人性化、更具生命力的可能性。尤其是关于大学教育,它如何与社会接轨,如何培养出既有专业技能又具备人文情怀的未来栋梁,这都是我非常关心的问题。这本书的书号是9787508660981,虽然我还没有读到,但单看书名和这个信息,就已经充满了吸引力,仿佛看到了一个个教育领路人,在向我们娓娓道来他们对教育最真挚、最深刻的肺腑之言。

评分

最近在寻找能够触及教育本质的书籍,而《心件:大学校长说教育》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它给人的感觉,不像那些生涩难懂的学术论文,而是更接近一种经验的分享,一种智慧的传承。我想象着,那些在大学校园里扮演着重要角色的校长们,他们不仅仅是管理者,更是教育的实践者和思考者。他们将如何从自身的角度,来解读教育的意义?“心件”这个词,就如同教育的核心,是关于人的成长,是关于心灵的塑造。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来自高层教育者的独特视角,去审视当前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去探讨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大学阶段的教育,它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这本书的书号是9787508660981,这个数字组合,仿佛隐藏着无数关于教育的奥秘,我迫不及待地想去翻开它,去聆听那些来自教育界心脏地带的声音,去发现那些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教育理念。

评分

提起“心件:大学校长说教育”这个书名,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种温暖而又厚重的画面。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教材,也不是那些泛泛而谈的空洞理论,而是带着一种“温度”的分享。我想象着,那些身居高位、肩负重任的大学校长们,在深夜伏案,或者是在一次深谈中,将他们对教育最赤诚的心声,最深刻的思考,娓娓道来。他们会不会谈论教育的初心,那些促使他们投身教育事业的最初动力?会不会分享他们是如何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中,努力守护教育的纯粹和理想?“心件”这两个字,让我感觉它像是一份珍贵的“礼物”,这份礼物里面可能包含着对教育的理解,对学生的关爱,对未来的期许。我迫切地想知道,这些教育的引领者们,是如何看待知识与人格的平衡,如何看待创新与传承的关系,以及他们认为的“好教育”到底是什么模样。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终于有了一个能够深入倾听教育智慧的机会,去感受那些真正热爱教育、用心办教育的人们的心声。

评分

当我在书店里偶然瞥到这本书的名字时,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油然而生。“心件:大学校长说教育”。这个书名,它不是那种充满学术术语、高高在上的理论堆砌,而是透着一股实在劲儿,一种“说人话”的学问。我想象着,这些大学校长,他们在繁忙的管理工作之余,究竟会和我们分享些什么?是他们当年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位置的经历?是他们对当前教育体制的观察和反思?还是他们对学生成长过程中那些看似细微却影响深远的点点滴滴的感悟?我尤其好奇“心件”这个词,它究竟是指什么?是教育者的初心,是学生的心灵,还是教育本身所承载的那份对人性的关怀?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不同于我们日常接受到的那些“鸡汤”式的教育理念,而是能够触及到教育更深层次的、更本质的东西。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揭示出,究竟是什么样的“心件”,才能铸就优秀的教育,才能真正地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这个书号,9787508660981,仿佛是这本书的密码,等待着我去解开它背后隐藏的智慧宝藏。

评分

我最近对教育话题特别感兴趣,尤其是那种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书籍。当我在网上看到了《心件:大学校长说教育》这本书的时候,我的目光就被牢牢吸引住了。书名里的“心件”二字,就让我觉得这这本书不会是那种枯燥乏味的理论说教,而更像是一种对教育本质的深层探索,一种关于心灵、情感和价值观的塑造。而“大学校长说教育”,这个定位则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毕竟,作为一所大学的掌舵人,他们身居教育一线,对高等教育的现状、挑战以及未来发展有着最直接、最深刻的理解。我迫切地想知道,他们是如何看待当下教育面临的困境,他们又是如何构想理想中的教育模式。特别是对于大学教育,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是一个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思维和人文素养的摇篮。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来自一线教育者的真实声音,分享他们独特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